傅 珊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浙江 义乌 322000)
汉语欧化概念,可以概括为近代以来汉语与欧洲语言接触产生的文字、词汇、语法、语体等方面的变异。20世纪以来,由于简单白话文无法表达复杂情感,一些作家和学者希望引进西文表达方式来完善白话文。五四后,文学翻译活动被称作“用新的翻译技巧介绍现代西方文学”,欧化译文让大量新名词、新概念、新句式、新修辞、新文法进入中国文学及汉语语言,进而改变汉语传统本色,但大多出现于文学作品书面语和固定行业口头流行语中。“洋泾浜”清末是华人和外国人从事贸易的“工作”语言,如“大拉斯”(dollars,美元)、“司冒儿”(small,小费)、“生司”(cents,分文)等是直译洋泾浜英语的外来语,这种洋泾浜英语让当地人渐渐习惯用英式文法、构词来说汉语。而在汉语语法上,汉语欧化的影响所引发的书面语中的语法演变通常并不能完全摆脱汉语语法制约,因此只在已有资源上进行新开发与再利用,同时这些语法演变主要是一种书面语现象,而很少波及日常口语。
而今,在全球化及网络、大众传媒影响下,汉语在前期欧化基础上形成“新欧化”。新旧之间,虽不能进行明确时间分割,但通过对比,我们仍可明显感受到“新欧化”有别于早期欧化。
“欧化”在汉语语言学界的使用已有百年历史,早已成为一个基本甚至核心概念,难以撼动,而其“顾名思义”所带来的名、实不符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见的其他替代名称也都有局限(如“现代化”并不准确,“西化”范围有限,“外化”的原有意义已经“占位”在先)。本文所立足的“新欧化”,指的是区别于旧有的历史欧化时期,目前受全球化及现代大众传媒影响而产生的汉语欧化新发展。“新欧化”现象的产生原因主要为:一是英语在义务教育中的普及,英语随着教育普及深入到中国社会最基层;二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外来文化冲击,尤其是英语在通俗歌曲、电影、电视、报刊等广泛传播,其影响力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以往。
全球化促使了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融合,推动了汉语欧化进程。但无论是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和表达力,还是削弱了汉语主体地位,欧化都将继续发展。总体而言,“新欧化”形成渠道有:一是电视、报刊杂志等大众传媒手段;二是翻译的文学作品(主要体现在早期欧化历程中);三是商务和科技的全球一体化。
与早期欧化相比,“新欧化”更多体现在日常口语及词汇中,并受大众传媒的传播而广泛应用。“新欧化”与以往不同的特征一:更为直接、有效,甚至在某些领域的词汇方面占据了主体地位。
改革开放加上全球化经济、文化的互动交流,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产生了语言上的激烈碰撞。一些缩略语形式的欧式表达也被直接挪用,和汉语共存成为中英混杂的欧化新词新语,并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IT行业”“用wi-fi”“两张CD”“加入WTO”“GDP增速”“CT扫描”等,即使不太懂英语的人也可照常使用。有时候,用英文字母代替汉语动词的表达,如“你今天去K歌吗?”此处的“K”已作为汉语中的动词使用。这种直接使用英文取代中文的表达方式甚至削弱了汉语主体地位,在某些方面的词汇上人们干脆不会用汉语来表达。
同时,大众传媒对汉语欧化起“推波助澜”作用。“新欧化”特征二:影响更为广泛,也更为日常化(注意,此处“日常化”便是一种欧化表达)。伴随大众传媒的广泛传播,词汇方面如“……化”“……型”“……性”等欧化结构,以及惯用“的”字的长定语句、被动结构和滥用介词现象随处可见。在传统出版媒介中,如主流报纸、法律公布的条文以及一些公开发布的政府报告的书面语中,这样的欧化词汇、结构和语法不胜枚举,因大众传媒的传播而被广泛应用,并渗透到汉语日常用语中变得非常普遍。
同时,当下广播、电视和网络、手机媒体能更快、更广泛地传播信息。科技、网络、生活新词不胜枚举,如“我的神”“hold(不)住”“秀一秀”等。欧化用法一经发现,就可以在瞬间被传播并被快速使用。以“秀”作具体解析,这类词已广泛影响于各领域,如“真人秀”“达人秀”“秀场”“模仿秀”“时装秀”等。根据语言经济原则和趋简作用,“show”因其读音相近被译成“秀”,为汉语“秀”赋予了欧化后新增的“展示”“表演”“炫耀”义项。相较于本体意义,新欧化后“秀”应用范围更广,也更日常化。
与早期欧化运用翻译介质学习西方表达方式对比发现,早期欧化比较严谨,逻辑性强,多为吸收后的汉化,承担了其沉重的历史意涵,而“新欧化”特征三:较为随意,甚至在语言逻辑上略不合规范。一些加了词缀的再造新词,如报纸标题中常出现的“被就业”“被慈善”等,表达不合语法逻辑。现今我们常见的所谓“欧化”,某种程度上并非是为了语言优化的新表述,如“BS”(鄙视)“BT”(变态)等网络交际语在日常交际中广泛使用,这些是随意的、不符合汉语文法的表达,甚至是不必要的“欧化”。
全球化经济、文化的冲击与互动以及大众媒体、网络影响,语言文化已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更生动、丰富地反应日常生活。凡事都需两面来看待,面对“新欧化”现象亦是如此。
一方面,我们应对“新欧化”现象中的词汇、语法持宽容的态度。回顾汉语发展历史长河,没有哪种语言像汉语一样能在经历了如此多的变革后仍具生命力。全球化背景下,新词新语仍层出不穷,这正体现了汉语强大的包容性,同时这种被不断丰富的汉语语言也在反应人们文化观念的迭代更新。
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全球化与大众传媒语境下,“新欧化”现象作为一种灵活变通的表达方式,体现了新奇、个性化特点,但很多新词如网络新词并不符合汉语语法要求,为汉语言规范使用带来负面影响。同时,若某些“新欧化”现象仅是对“英语崇拜”时,则需被进一步正视并予以规范处理。
从发展的观点来看,随着社会的变迁,自身必然要进行更新,受西方语言文化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欧式语法、词汇一定还会出现,这也正体现了汉语强大的包容性,同时这种被不断丰富的汉语语言也在推动着人们文化观念的变革与发展。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一种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要遵循适者生存的法则,多元化的社会应该对语言有多元化的认识,我们应该对“新欧化”现象中的词汇、语法持宽容的态度,因为语言的发展是活的,我们可以静心等待,让时间来“大浪淘沙”。
“新欧化”现象由于受到全球化经济、文化的冲击,以及大众传媒的传播影响,体现了其日常性、生动性,而词汇是“新欧化”语言现象中变化最快亦是展现最多的一部分,欧化新词对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新现象、新概念反映最敏感,最能反映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新变革。以汉语为第二外语学习者更多以汉语实际应用为学习目的,实现汉语交际及了解汉语文化需要,因此教师本身在教学语言和汉语语法上做到尽可能规范,教授纯正而规范的汉语语法,也要正视欧化现象,更新教学内容,适应学习者了解当代中国生活需要。
(一)肯定“新欧化”在教学中的积极意义。“新欧化”中出现了很多中英文杂糅的缩略语,这些词直接源于英文单词不会对汉语学习者产生理解上的困扰,也因语言的相似性而增加了学习者对陌生语言的学习好感。对一些音译后汉化词语,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对比,介绍这一类词语的原型以及欧化后内涵与用法,让学生通过比对来加深词语记忆。
(二)结合时代背景与实际情境进行讲解。“新欧化”词使用频率高,尤其在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中更甚。课堂上可以结合社会情景中获得的真实语料进行互动教学。“新欧化”后产生了词义和语用上的变体,承载了更丰富的内涵,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应多结合时代背景和时代发展变化进行讲解,用真实语境中的语言来教学生,降低理解障碍。
(三)运用类推方法进行发散式教学。在讲授欧化新词时,除了学生熟悉的西方词以外,对于一些相同词缀或相似类词缀的词语,如“吧”是英文bar的欧化汉语表达,加上“酒”的语素则表示喝酒的地方,类似的欧化新词还有茶吧、水吧、咖啡吧等。在汉语新词教学中,考虑可以采用类推教学法,围绕相同词缀下的主干词语进行着重讲解,并通过类推,让学生输出词汇,从而进一步丰富学生词汇量。还可以采用发散式联想教学模式,让学生对构词能力强的语素进行拓展,加强学生语感,借助“新欧化”的正面影响,帮助学生掌握汉语构词的一般规律。
总体而言,对于“新欧化”现象我们要辩证看待。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重视该现象对汉语教授者以及汉语学习者的影响,减少或规避来自于“新欧化”的负面干扰。还需注意,“新欧化”现象中的新词新语迅速而敏锐地反映了现代汉语及汉文化的更新,对汉语初学者而言,学习汉语是为有意识地将现已被社会认可及稳定的欧化汉语表达纳入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其快速适应中国文化生活新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