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创业质量提升策略

2019-01-20 22:36颜廷丽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挫折创业者目标

颜廷丽

2002年4月,教育部在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9所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工作,标志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由自发探索阶段进入到教育行政部门引导下的多元探索阶段。然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大学生创业水平如何,大学生创业质量能否得到保障等现实问题越发为社会有关部门、合作企业、高校创业组织与管理机构所关注。如何提升大学生创业质量已成为高校创业教育工作者、研究者所思考的重要主题之一。基于此,我们以管理心理学为研究视野,结合管理心理学中目标导向理论、需要理论、公平理论等理论观点和思想主张,提出提升大学生创业质量的五个基本策略,分别为:明确创业目标,发挥目标对创业行为的激励功能;满足创业者可持续的创业需求,激发创业团队整体价值的自我实现;优化创业内外环境,为创业团队打造相对公平的发展环境;发展创业者积极心理要素,提升创业者抗挫心理能力;建立创业质量监管机制,为创业者提供可持续的过程性激励。

一、明确创业目标,发挥目标对创业行为的激励功能

大学生的创业行为是否有着明确的目的影响创业质量的水平。心理学研究表明,目标的确定对于提高行动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企业管理中人们的经济行为是有目的的计划行为。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应当具有明确的目标,而创业过程中的任何现实选择和问题考量都以此“目标”为评估标准,创业主体的一切行动也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大学生创业目标可能有不同的层面取向,例如追求物质产量、产品质量,或者追求创业中的精神理想、技术水平、文化特点等;也可能以大学生自身的综合需要得到满足和实现的不同级别为目标取向。但是无论是何种层次的目标,也无论是何种价值取向的定位,将目标明确下来是优先考虑的问题。组织行为学指出,目标是一种强有力的刺激,它最直接的价值在于对人的动机的诱发,以此明确人们的行动方向。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切忌目标模糊不清,创业参与者工作目的模糊不清,这样势必会在实际的创业行动中表现出无所适从的局面,而作为创业领导者或是组织者的大学生,更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创业为了什么”,并如何将这一目标渗透到员工的精神世界,以此目的激发创业团队的工作欲求,实现创业目标的激励效果。

那么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如何有效发挥目标的激励价值呢?是不是创业目标难度越大激励效果越好?其实不然。管理心理学认为,有效的方法就是交替灵活可持续地运用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目标导向行为与目标行为有着不同的含义和价值,前者是指为了达到目标所表现的行为,后者是指直接满足需要的行为。例如通过创业获取更多物质财富这是目标行为,准备软硬件展开创业努力这是目标导向行为。而在实际的目标实现过程中,并非是目标越高,难度越大,激励效果越好。管理心理学理论警示,人们的行为如果长期处于目标导向之下,会觉得目标“可望不可及”而影响工作积极性,当创业参与者发现创业管理者或是组织者所设定的目标经过几番努力都较难实现的时候,他们会觉得力不从心。反之亦然,如果人们只从事目标行为恰恰目标不具备挑战性,这会使得目标由于缺乏挑战性而导致其激励效果降低。那么在实际的创业目标建设过程中如何做才能恰到好处也恰如其分地发挥目标的导向与激励作用呢?目标导向理论更主张循环交替使用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即“大目标,小步子”的办法,以此提高创业团队对更高目标的诉求,提升其创业参与的积极性。而一旦某一层级目标的达成能力增强,创业者就要向团队提供有利于更高目标实现的条件支撑,激励团队追求更高目标的实现。目标导向理论同时指出,在目标的层层确立过程中,最好不是直接的上级命令下级执行的形式,而是自然而然的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引导其自发参与到目标设定当中,以便坚定其实现目标的决心。

二、满足创业者可持续的创业需求,激发创业团队整体价值的自我实现

马斯洛指出,人类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但总体可以分为五大方面,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将人的需要理解为一体化的整体结构,即各种需要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在这个整体之中,人的需要是有着优先发展的等级的,而且在第一级需要得到优先满足后才能更好地实现高一级需要,最终实现最高级需要。需要理论给予大学生创业的策略启示在于只有满足创业者可持续的创业需求,同时提供各种条件激发创业团队的自我实现需要才能有效提高创业质量,达到预先设定的创业目标。那么,在实际的创业过程中,如何结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展开具体的策略实施,以提升大学生创业质量呢?我们以为,以下五个基本方面需要得到重视。

第一,消除创业者创业资金的后顾之忧,能够为创业队伍提供生活所需求的物质供应。马斯洛认为,生理需要是人类生存的必然需要,如果创业过程中人们的基本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那么更高一层次的创业动机和成就需要得不到确立,人们更关注的是“温饱”或是“物质追求”,势必使得创业质量难以得到较好保证。

第二,建立安全有效的创业管理机构,为创业团队营造安全的创业心理环境。安全需要得以实现需要建立秩序环境,监控可控制的外在环境,营建组织文化,并且能够使创业团体相信其身心处于安全的创业环境中。

第三,创设和谐的人际环境,帮助创业团队里的成员建立基于创业组织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马斯洛指出个体在生活中需要得到他人的情谊支持,而在实际的创业过程中也是如此,创业者和自己的创业团队不仅是一个有着明确目标的工作团队,更是一个有着共同组织文化和情感诉求的精神共同体,而后者对于提升创业质量往往具有更为持续的推动力。

第四,尊重每位成员的个性,信赖其创业智慧,给予每一位工作者充分的信任和发展机会。马斯洛需要理论指明每个人都有着被尊重的需要,这里包括自身对成就的欲求和工作实力的渴望,也包括自己的努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赏识。这就需要学校、社会或是企业对大学生创业给予态度上的认可,同时大学生作为创业者对创业团队每个成员的思想结晶或是智慧付出给予最大限度的肯定和信任。

第五,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激发创业团队的自我实现愿望。马斯洛指出自我实现并非易事。只有充分做出努力和系列准备后才有机会实现这一需求。大学生创业团队可以通过努力使团队整体价值得以实现。我们以为,这些努力包括了为每个成员提供有的放矢的能力培训,创设适宜团队价值激发与实现的团队文化等。

三、优化创业内外环境,为创业团队打造相对公平的发展环境

影响大学生创业质量与结果的因素中创业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力。尤其是政府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法规,整个社会宏观的经济文化条件,大学生创业资金的支持等方面是否合乎大学生创业的需求将直接影响创业质量。鉴于此,综合监管影响大学生创业质量的市场条件,优化竞争环境是促进大学生创业质量提升的重要策略之一。我们以为,管理心理学中的公平理论对于优化创业环境的具体行动具有理论指导价值。公平理论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其实质是一种社会比较理论,即在社会比较中探讨个体贡献与其所获得报酬之间的平衡性问题,该理论更关注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公平理论给予大学生创业实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方面,通过比较获得的公平感有利于创业质量的提升,反之如果在比较过程中获得不公平感则会激发出创业团队消极情绪进而影响工作积极性。基于此,为大学生创业所提供的环境条件应该充分考虑到大学生这一群体的付出和投入,对照此提供必要的资金或政策支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在创业付出和收获之间的平衡性,帮助其获取公平感。目前看来,我国在创业政策确立方面存在过于宏观,缺乏可操作的问题,一些政策之间存在交叉或是冲突现象,这对大学生的创业信心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针对大学生的创业制度或是政策安排方面应该考虑到这一群体的特殊需求以及创业付出的特色,有的放矢提供相对公正的制度支持,以此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另一方面,相对公平的组织内部关系有利于建立积极的激励体制,进而促进大学生创业质量的提升。公平理论揭示的现实结果是个体在与他人的比较中评估自己的价值,权衡自己的利益,在竞争氛围下的人际建设里,如果每个人认为自己得到了相对公正的待遇,就会采取积极进取的创业态度,而如果相反,即团队成员认为自己并没有获得付出与收获之间的平衡感,反而体验到了不公平感,这将使得内部人际关系紧张,竞争的公正度被降低,进而影响到创业质量。与此同时,如果创业者在组织团队人际建设过程中,对个别成员的态度和方式是否客观公正也将影响到与这一员工相关的其他成员,进而影响整个组织的人际建设实效,使得创业质量间接受到影响。总之,公平理论所警示的报酬是否符合付出者的内心平衡或是否引起其公平感,这将直接影响其进一步的工作投入度,如果创业团队成员认为所得不足,他们会降低自己的工作积极性和投入度以重新获得平衡。基于此,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管理和激励应当充分考虑到团队成员对公平感的内在需要和满足。

四、发展创业者积极心理要素,提升创业者抗挫心理能力

大学生创业并不是一件小事,更不是一件易事。在创业过程中大学生面临的困难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了创业资金的筹备、创业项目的选择、创业团队的建设、创业效果的监控还有创业环境的适应等等,如果创业者不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创业品质,那么不但创业目标难以达成,创业者的身心也有可能面临着危机状况。鉴于此,关注并健全大学生创业者心理保护机制,提高和培养大学生创业者的积极心理品质势在必行。那么如何预防创业者的挫败心理,培育积极有力的心理品质以实现创业者的创业诉求呢?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人行为总是从一定动机出发欲求达到一定目标,而一旦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环境或条件上的阻碍与干扰而使得目标无法实现,个体就会产生一种挫折心理。而一般人在面临挫折的时候往往产生不同的表现,第一种表现就是尽力克服干扰,力求目标的自我达成;第二种就是干扰虽难以克服,个体可以尝试改变目标,调整努力方向;第三种是受到干扰的影响进而产生紧张的情绪反映,即挫折感。挫折感的产生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影响是显著的,进而间接影响到大学生创业质量。

管理心理学中的挫折理论研究挫折产生的消极影响和不良危害,目的是将不利于创业目标实现的消极因素或是不良影响降低,对于潜在危害防微杜渐,以此调动创业团队整体积极的创业行动。大学生创业者的积极心理品质得以建立,创业的健康心理机制得以健全的重要前提在于创业者与创业团队能够形成正确的挫折观,这是挫折理论对于企业管理、大学生创业管理的基本启示。正确的挫折观包含了大学生对于挫折性质、挫折产生的原因、挫折产生后的正确反映的客观认识和理解。如果挫折观本身出现偏颇或是问题势必影响到大学生创业质量同时影响其身心和谐发展。那么如何确立正确的挫折观,怎样提升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的抗挫心理能力呢?结合挫折理论信息,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重新考量创业目标水准,监管和考察创业目标与创业者实际创业条件、创业机会、创业市场环境的适切性。挫折理论指出如果创业者所确定创业目标过高,实现目标的能力需求与创业者自身的能力水平相差较远,个体体验挫折感的可能性就加大。第二,将实现创业目标的诸多因素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影响创业目标实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创业者的身心素质,创业能力和品质,也包括创业的政治、文化环境,这些因素越是在创业者的了解和可控范围内,在面临创业挫折时更容易调整目标行为,克服挫折情绪,反之不然。第三,挖掘和发展创业者积极心理要素,促进创业者抗挫能力的提高。与挫折感受性、抗挫能力高低密切相关的心理品质包括适度的自尊心、必要的自信心、乐观的态度、恰当的成就需要、坚强的耐挫力和正确的认知等,这些因素的合理化建设和发展对于大学生克服创业挫折感,形成较好的创业心理保护机制都有重要意义。

五、建立创业质量监管机制,为创业者提供可持续的过程性激励

大学生创业质量高低,结果好坏受制于很多现实因素,有一些影响因素是预期的有一些可能是非预期的,因此有必要厘清哪些因素促进大学生创业质量提高,哪些因素阻碍大学生创业质量的提升,进而加强正向或是促进因素的建设,减少或是严格控制阻碍因素的不良影响。这也是管理心理学中强化理论的基本理论应用。强化的含义是指对某种行为给予肯定、鼓励乃至奖励或者否定、处罚,目的在于巩固或者削弱相应行为。应用到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可以表现为对积极有效的创业行为给予肯定和奖励,对于相反或是不利于创业质量的创业行为给予否定或是惩罚,以此增加积极行为,降低消极或是反向行为的发生次数。那么,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有效运用强化理论提升大学生创业质量呢?我们以为,建立创业质量监管机制,以过程性评价作为考核和激励大学生创业质量的中介是较佳策略。具体需要围绕以下思路展开。

首先,引入多种强化因素作为创业质量监管的指标要素,多方面考察大学生实际创业成效。强化理论指出强化要素多种多样,既有物质层面的,也有情感层面的,因此创业者需要了解创业团队成员不同的需要,以此确定以何种强化要素完成强化的激励与控制作用。

其次,引入可持续的过程性激励措施,对大学生创业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和整改。过程性激励是以过程性评价为手段的激励措施,目的是通过对创业者创业行为结果的及时反馈实现对现有问题的及时分析、完善。而过程性激励所运用的信息反馈行为更利于强化应用效果。

再次,及时监管奖励与惩罚的强化效用和适切性。奖励在企业管理中是作为正强化加以应用的,惩罚则是作为负强化加以应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不同的行为当采取不同的强化方式,其中会大量运用到正负强化,但是如果正负强化在应用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制度与文化监管,则可能会适得其反,达不到强化的目的。因此,我们以为,使用正强化时应监管其使用时的精神氛围,奖励对象的绝对优先性,奖励内容的针对性和奖励时间的有效性等。而在使用负强化时应充分考量惩罚方式的多样性、内容的灵活性、程度的适当性等。

最后,拓延创业质量监管主体,发挥不同利益群体的强化效力。大学生创业质量监管主体应当包括所有与创业质量有关联,或者会受到创业质量水平影响的利益群体,其中包括了创业者、创业团队、消费者、给予创业者资金支持的相关企业、提供必要制度和政策保障的政府与社会相关机构等,这些监管主体们形成监管共同体,以不同的评估视角和利益诉求监督创业者的创业行动和创业质量,进而强化其积极有效的创业行动,遏制或是减少其消极懈怠的创业行为,进而提高创业质量。

猜你喜欢
挫折创业者目标
Holism in Education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挫折使我更坚强
挫折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互联网创业者
创业者要勇敢地喊出“我要”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