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高校国学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2019-01-20 18:32周海燕杨翠平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国学大学生文化

周海燕,杨翠平

(吉林动画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但近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因为西学的强势进入而产生的。当时,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渐渐衰落且严重边缘化,在此特定背景下,为与西学相区别才有了“国学”这一提法。国学大师章太炎说:“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章太炎认为在国势衰颓、文化转型的时候,要充分学习西学,不能仅靠国学立国,但是国学不振也不可能复兴中华。可以说,国学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化、知识化、普及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对国家盛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百年以来,国学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国学教育在高等院校中的地位也可谓起起伏伏。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大力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却出现了很多问题。大学里,一些学生信仰缺失、诚信危机、学术精神失落、玩物丧志……要从教育方面在根本上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国学所蕴含的思想精华无疑是最实用有效的内容。国学教育应该切实成为高等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国学的核心价值既要在高等学校教育中体现,也要与社会教育结合,而且可以借助当下新媒体大力宣传,力求益于社会、影响国际。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学的逐渐兴盛,不断有高校设立国学院、成立国学实验班、开设国学课程等,国学教育确实得到了发展,但是问题仍然不少,还需从提高对国学教育的认知、构建科学完善的教育体系、营设整体环境、相关政策支持等方面保障大学国学教育的平稳前行。

一、在高校开展国学教育的意义

国学教育决不简单等同于传统文化教育,其意义不仅在于向学生传达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脉络和要点,也应强调以其特有的内涵,增强人们的归属感、认同感并启发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创作。在高等院校开展国学教育意义重大。

(一)让学生在民族文化中找到归属感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化的范围和深度逐渐加大,大量外来文化涌入中国,我们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不少大学生盲目崇信国外文化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道德标准,缺乏合理分析和理性判断,一味相信凡是外国的都强于本民族的,对民族的优秀文化理解不深,对民族英雄、民族历史等所知甚少、无心了解,在民族文化中找不到归属感。国学中蕴含着我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理想人格,这些是归属感产生的重要基础。开展国学教育,增强学生的国学素养能让大学生找到归属感,提升文化自信。

(二)让学生在国学经典中传承传统文化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传统文化,就不能完成文化传承,不能构建良好的社会道德价值系统。人民没有精神家园,也难以保障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极大地影响着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

(三)让学生在国学学习中促进专业学习

任何专业的大学生都不应该是“科学工具”或“艺术工具”,大学生应该通过提升国学素养,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具备一定的国学素养才能具备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学会抵御各种不良文化的侵袭,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国学中蕴含的精神食粮也可以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未来发展提供能量。具体来讲,对于不少学生的专业学习来说,国学知识可以提供创作素材、开阔视野思路、厚重作品底蕴等,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二、我国高校国学教育的困境

与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相比,高等教育阶段的国学教育具备更优越的条件,比如高校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和良好的教学环境,学生的学习时间相对充裕且自由度大,研究态度并不功利等等,因此,在高校开展国学教育应该更为顺利有效。但是,目前国内各高校开展国学教育的总体情况其实并不理想。

(一)“国学”处于不在教育部学科建置架构内的尴尬境地

前些年,人民大学等高校纷纷成立国学院,招收本科学生,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但学生毕业后却拿不到国学专业文凭。因为“国学”尚未纳入教育部之学科建置架构中,还不是一个教育部承认的学科。在大学本科中设置国学专业的合理性与必要性,还是许多学者讨论不休的问题。在这样的尴尬中,国学教育的开展自然受到诸多限制。

(二)国学教育的教学内容界定不清

近年来,国学教育在我国的大、中、小学热度越来越高,在社会上也是持续升温,很多国学班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但关于国学的内涵、国学教育的意义、现代价值、内容及培养模式等基本问题却缺少细致到位的分析。有的学校把诵读经典作品当成全部国学教育,有的学生甚至认为穿汉服就是在接受国学教育,所谓国学狭隘到仅是单一的一种形式而已。另外,国学没有学科之间的交流,在育人宗旨、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设计等方面缺乏像其他学科那样的深入探讨,更谈不上可以广泛应用的规范,国学教育的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三)对国学价值认知不足,失于偏颇

很多大学生普遍认为国学就是古文,就是四书五经,他们觉得国学课根本不应该纳入必修课范畴中,认为自己应该多学习世界前沿的科技知识,学习国学并没有多大意义,对于国学在民族文化传承和个人综合素质完善等价值认知不足。

三、国学教育的出路

国学不该被异化为追求神秘的工具、脱离现实的空谈、困于文字的死记硬背、附庸风雅的手段,国学教育应该更加专业化、系统化,需要更细致地梳理和规范很多方面的内容。

(一)构建国学教育的递进式体系

国学教育的目标是传承传统文化和提高国人的综合素质,因此,国学教育应贯穿整个教育体系。高校的国学教育仅仅是这一体系里面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在接受高校的国学教育之前,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应该接受一定程度的国学教育。没有前期的不断积累,学历越高往往隔阂越深。因此,国学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伴随人的一生。只有这样,才能深入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实现文化传承。每个阶段的学生在心理特征、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记忆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根据这些特点设置相应的学习内容,实现系统性、连贯性是国学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高校来讲,因大学阶段专业学习的需要,大学生剩余的可接受国学教育的时间其实非常有限,所以,国学教育需根据大学生的年龄和实际水平确立相应的教学内容,并定位于通识性教育,而非专业学习。

(二)确立统一的教学内容模块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提出“大国学”的概念,他认为: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国学包含了蕴含国人哲思、闪现国人智慧光芒的有国家文化与艺术特征的各类学科。根据国学的内涵和教育原则,可以确立标准的教学内容模块,各学校根据实际开设相关课程,做到统一性和自主性的结合,充分考虑各阶段受教育者的层次且做到连贯深入。高校国学教育的课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模块:儒家经典模块,课程主要集中在《四书》《五经》等;史学经典模块,课程围绕《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展开;诸子经典模块,课程主要对准《老子》《庄子》《孙子兵法》等;文学经典模块,开设中国古代文学史、唐诗研究、宋词研究、音韵学、古文字学等相关课程。高校国学教育面向的是接受高等教育的高级专业人才,更体现传承文化的自觉。

(三)强调回归原典阅读的学习方法

国学是历经岁月淘洗过后的传统文化积淀而成的,这些古代经典因为与现代人之间存在时间距离和时代差异,所以理解接受时需要更专业的解读。但是,因为能力所限和迎合受众心理期待等原因,一些国学讲授者并不能真正讲清其内涵,有时甚至会发生曲解古人原意的情况。如果任由某些无限制的引申和阐发继续,不但不能还原国学的原貌实现文化传承,某些不恰当的阐释还会误导学人。引申能够建立古代与现代之间的有效联系,使国学在当今时代仍能熠熠生辉,但现代的国学阐释必然不能脱离国学原典。许多读者,甚至于讲授者,却因各种原因不接触原典或者很少接触原典,所谓理解、掌握和传播,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国学教师要大量阅读原典并使大学生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下充分领会国学的意蕴,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大学生也应排除畏难情绪,主动阅读经典作品,在阅读中有所得,培养国学的基本素养,领悟国学精神,学会做人做事,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综上所述,在国学教育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和国家重视的形势下,作为国学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高校国学教育必须精研大学生的特点和国家国学教育的现状及客观需求,充分考虑基础条件限制和可操作性,设计国学教育框架,校准高校国学教育的具体内容,合理安排高校国学教育的课程,探索符合大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构建完整、系统、科学的国学教育体系,大力推进高校国学的普及进程,发挥高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满足社会愿望,实现国学理想。

猜你喜欢
国学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垂”改成“掉”,好不好?
年味里的“虎文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