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璇
(贵州大学阳明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近年来,随着毕业大学生的数量日渐增多以及竞争日趋激烈,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因而大学生们必须具备相当扎实的专业基础。作为一门建立在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上的学科,园林专业知识框架构成复杂,涉及规划设计、植物造景、生态学、建筑学、工程学等多个领域。基于这样的学科特点,园林专业要求学生既要有基本的设计素养,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高校辅导员若能探索将学科引导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双管齐下,不但能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业帮助、疏导,将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向未来职业操守做延伸,同时也不失为促使辅导员个人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有利途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老师,即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与大学生的日常接触最为频繁、紧密。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领路人,辅导员要求具备一定的沟通交往能力、思想政治高度、心理知识储备量,这些对于推进学生日常管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以及疏导心理异常学生等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对学生专业学习引导方面,由于受制于所学专业、工作机制的不健全等因素,辅导员对于学生学业的帮助极为薄弱,难以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效率。辅导员若在重视思政教育的同时,能借助自身力量或平台效应去弥补学生课后关于督促学习、学科指导的缺失,将有利于平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智育教育,进而保证和提高学校的培育人才的质量。
大学教育区别于高中阶段教育,大学的教学岗老师负责完成教学任务,而学生的管理工作则由辅导员来承担。园林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和与老师的课堂互动获取专业知识,然而仅仅依靠短暂的课堂教学却难以培养出适应学科发展需求、较高专业素养的学生。这一部分的短板需由与学生紧密接触的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来加强。针对园林专业学业重、难度大、自由时间甚少的特点,园林专业的辅导员需将学生思想工作和学科引导工作相结合,即不仅要调适学生的心理压力、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还要对他们的学科学习进行帮助,以保证每位同学找到专业认同感,并顺利完成学业。
基于以上分析及预期效果,笔者认为辅导员将学科引导融入思政教育的有利因素包括了能借助其角色特点和专业知识带领学生主动学习、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拓宽专业视野、给予假期实践机会,在思政教育的基础上深化专业知识教育等,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顺应学科人才发展需求。
大部分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各专业的新生在入学初期专业认知程度极低,加之对周遭环境和学长前辈的陌生,整体来说缺少对专业的了解机会。若辅导员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向学生进行全面的专业介绍,包括研究方向、培养目标、专业发展前景、学科前沿动态等,让学生明确从事本专业所需核心能力、构想未来职业方向。以园林专业为例,园林辅导员由于长期带班园林专业,因此管理经验丰富,对园林学科背景和特点都有所掌握,更容易控制学生学业方面出现的实际情况,从而帮助学生预防和减轻对专业认知不足所产生的彷徨和无力感。比如,有的学生会因为自身的绘画能力有限而对园林这门注重规划设计的专业望而却步,此时辅导员可利用新生入学班会契机让同学们了解高水平绘画能力是园林专业学习的先决条件,却不是必要条件。此专业的培养重点是景观规划设计思维,而非绘画水平。此外,辅导员还需加强对学生们进行专业思想、学习目的等思想教育,让他们树立专业信心的同时端正学习态度,为之后接受专业教育打好思想基础。
学风,是读书之风,也是做人之风。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开展学风建设的重要推手。辅导员应充分发挥角色优势,引导学生营造良好学风氛围。
大学课余时间由学生自主安排,这容易造成学生精力的投向和非学习方面的偏重。自制力差的同学往往在此时会产生思想懈怠,呈现消磨时间、无正事可做的状态。针对于此,辅导员应狠抓学风建设,从多渠道入手,引导同学们平衡学习与娱乐,让思想、态度回归正轨。如定期检查班级到课情况、课堂纪律,保证同学们的听课效率;组织班级学风建设小组,严格执行考勤制度,通过相互监督机制提升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安排每个班每周进行一至两次晚自习,促使同学们探讨学业、共同进步;广泛开展晨读活动,鼓励同学们带上书籍、走出寝室,长此以往形成早起学习的习惯。此外,在专业课安排密集的阶段,难免有同学对课程缺乏整体的把控,加之部分专业,尤其是理工类专业课程的晦涩难懂,导致同学们的学习观念因无助彷徨而发生转变。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可邀请专业课老师一起对学生进行学业分析,解决当下困扰他们的“不想学、不知道如何学”的问题。
单一的以传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容易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感,大学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辅导员可以在专业课程不断被纳入到学期教学任务阶段,充分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活动内容,强化辅导员学科引导的作用。
以园林专业为例,在大一、大二适应期,辅导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来组织开展丰富的学生文娱活动或团组织生活,以增强学生们的专业认同感和专业兴趣程度。例如,在学校开设插花艺术和植物造景课程之初,为同学们安排一次插花比赛;在学生们完成设计初步课程时,辅导员与学院沟通,借助学院之力举办校园景观设计大赛,以检验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开展每月团组织活动时,杜绝流于形式,做到学以致用。比如,带领同学们对校园内的各类树木、花卉进行标识挂牌,后期还可开展校园植物文化的维护和提升活动。
当学生进入大三、大四深化期时,辅导员可通过班会适时鼓励同学们申请专业相关的项目课题,参加“园冶杯”“IFLA”等中外知名设计大赛,促使同学们提高自主研习能力及专业技能;亦可在班会中创造一些专业知识交流机会,在每月开设一次的班会上增加专业书籍、优秀景观设计案例分享板块,尽可能地要求每一位同学在每个学期读完至少一本专业读物、品鉴一个景观设计佳品,然后以PPT形式作心得体会报告。
寒暑假社会实践是第一课堂外的教学延伸,能有效促进课程的学习,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实现书本知识和实操技能相结合。作为一门以落地性为特征的应用型学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直是风景园林教学的重要目标。园林专业的辅导员可以通过学院为学生搭建的实践平台提供多样化资源。在寒暑假来临之际,辅导员在专业内部开展假期社会实践动员大会,激发同学的社会实践兴趣,鼓励大家利用假期时间走上学科实践岗位。邀请教学岗老师一起建立社会实践指导团队,将实践岗位按专业方向分类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岗前培训”,让同学们明确岗位职责范围和所需专业能力。学生在完成寒暑期社会实践后,辅导员让同学们及时地进行实践总结并反馈给相应的指导团,让学生了解自己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差距,发现自身所欠缺的专业能力;在体验实践岗位之后能明确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并在后期的学习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未来职业道路中让学有所长能有的放矢,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高校职业规划指导课程由经过培训的高校辅导员授课,而授课的老师若刚好是所带专业学生的辅导员,则能最大化地提高课程教学对学生职业规划帮助的强度。在开展职业规划指导课程时,辅导员应跳脱书本理论指导,让课程教学与专业发展紧密结合,避免脱离实际情况。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出变化,形成“千人千面”的指导工作,从而在面对不同的学生问题时能给予真实有效的帮助。以园林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为例,园林专业学生今后的从业方向大致分为景观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园林植物和其他四大方面。在学生尚未形成职业认知前,辅导员可邀请熟悉四个方向领域的优秀从业人员为同学们“现身说法”;在授课时,为学生更新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变化。待学生有了初步的职业认识后,辅导员便可通过课堂互动及课下与学生的交流、学生家庭背景的调查、学生的专业基础程度等方面,再结合学生的个人发展期望,引导学生完成自我分析,发现自身所具备的特质和潜能,然后依此来选择未来从业的方向领域。在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后,将学生按景观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园林植物和其他分为四大小组。要求每一个小组的成员借助资料收集、走访调查、调研分析等方法探讨每一个职业方向的特点、所需技能、未来发展潜能、职业目标等,之后同学们再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完成一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书。此外,辅导员对所带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形成监督机制,可要求学生们根据规划书的内容制定每一个学习阶段的任务、目标,督促学生们去执行,并随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状态,若存在偏离规划书的既定目标,应及时与学生沟通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