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研究

2019-01-20 18:32李丽悉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学生会社团成员

李丽悉

(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学生社团是指学生在自愿基础上结成的各种群众性文化、艺术、学术团体。不分年级、系科甚至学校的界限,由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组成。以活跃学校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治能力,丰富课余生活;交流思想,切磋技艺,互相启迪,增进友谊为目的,开展各种活动。社团可以分为文艺类、体育类、学术类、信仰类、公益类等。

据调查发现,不同层次院校大学生社团类型在构成比例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地方本科院校及以上层次的院校侧重文艺类和体育类社团,而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则以文娱类和实践类社团为主要阵地,这与高职学校培养实用型、职业型的人才目标相呼应。

但是,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学生为没有得到想要的实践技能而失望,社团指导老师为活动难以开展而苦恼,学校层面又批评学生社团没有成效。为此,笔者对社团指导老师和学生进行了多次访谈,希望能够找出原因所在,提出对策,改变这一现状。

一、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发展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机会不平等

跟学生会相比,社团在学校的地位十分低下,多数学校严重倾向于学生会的发展建设,对社团的发展建设犹如蜻蜓点水一般,点到为止,要求社团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还要做出成绩。在评优评先上,社团的名额也是十分有限,甚至还不如学生会中一个部门的名额,更有甚者将全校的社团归结到学生会的社团部管理,出现几个社团争抢有限的评优名额。一些能力突出、技能扎实的学生干部,在面对社团和学生会选择的时候,都会选择学生会而放弃社团。

(二)经费来源不稳定

学生社团的经费主要有三个来源:社会内部成员自筹;企业、单位赞助;学校拨款。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经费主要来自社团成员缴纳社团费用;赞助方面,社团的活动并不是每一次都有赞助,而且商家出于利益追求,更愿意把钱留给影响力更大的学生组织,即使获得赞助,费用也不高,办完一场活动后所剩无几;学校层面,对社团的资金支持很少,向团委申请经费的程序繁琐,经常辛苦跑完全部程序,拿到手也就一两百元,对于活动的开展实在是杯水车薪。“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经费供给的不稳定,导致社团活动开展无法连续进行,经常出现断层。

(三)指导老师不专业

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应以专业素养为基础,指导学生制定社团的章程、制度、定期组织社团成员开展学习,开展活动,尽最大努力帮助其解决技术、组织和资金难题,以确保社团正常运转,社团成员学有所得。

但是据调查,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指导老师队伍的主要负责人是行政职务老师,并非专业指导老师,甚至有些社团全权由自己管理社团事务,这是社团发展困难的最重要原因。一方面,专业指导老师没有空余时间专门来处理社团活动程序上的事情,不愿意或者是不方便担任社团指导老师。另一方面,由行政岗位的老师担任社团指导,其擅长的方向常常与社团的主题不吻合,不能够给社团专业的指导意见,也不能为社团提供更多的发展资源。部分行政老师已经身兼数职,分身乏术,只有在社团的重大场合才会出席。此外,指导老师不够专业,无法为社团规划一个清晰的发展目标和路径,导致社团活动简单化、重复化、无主题,花费了人力、物力,却不见效果,吃力不讨好。

(四)人员结构不合理

笔者认为,正常社团干部的晋升路径是“干事”——“各部门部长”——“会长团”,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会长在考虑社团整体发展的时候,不仅要能够清楚地知道群众的心声,更应该能够清楚地规划前进的方向。但是,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周期只有三年,基于学校的性质,还要留出一个学期甚至两个学期的时间让学生到社会上、岗位上进行见习和实习。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大三占0%;大二的占25%-30%,大一占70%-75%。大三的学生按照学校的要求离开学校外出实践实习,无暇兼顾社团事务,一般不在社团担任任何职务;大二的学生经过一年的认知和学习,或者明确了自己的方向,或者因未积极参加社团活动“被放弃”,能够继续留在社团的人不多;面对这样的现实,多数社团的做法是“临危受命”让大一新生直接担任某部门的副部长或者部长甚至是会长团成员。

大一、大二混合担任社团主要干部,干部能力不协调,不利于社团健康稳定地发展。大一学生干部不管是在经验上还是在执行力上都比不上大二学生干部。另外,大一学生干部初来乍到,不了解社团情况和活动程序,在开展活动时不规范,不利于社团的长期稳定发展。

(五)成员定位不清晰

实践社团的真正意义是基于兴趣的实践。主要是在兴趣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来分享经验、想法和资料。但实践需要时间的投入,需要扛得住寂寞的耐心,更重要的是通要过实践实现创新。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入学校前并没有对自己有深入了解,对自己的兴趣或者想要培养的兴趣没有一个全面的意识,以至于在选择加入社团时也比较茫然。大部分学生进入某个社团,最大的影响因素来源于学长学姐的介绍和建议,更多的是受学长学姐个人魅力的影响,对社团的主要方向和活动内容一无所知。进入社团后,“浮躁”的心理作祟,认为花费的时间长,见效慢,觉得学不到东西,不想参加活动,不想参加交流会,成为社团的“僵尸粉”,最终一年过去了什么收获都没有,只能默默退出。

二、高职院校实践类学生社团建设的对策

(一)学校层面:加大支持力度,重视社团建设

1.提供活动场所和经费支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高职院校应该为社团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给予社团像学生会一样的重视。首先,提供活动场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社团提供活动场所,固定的活动地点可以让社团活动正常定期开展,不需要每次因为活动场地的限制不得已改变活动的形式和时间安排,尤其是实践类社团,实践经验的积累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够完成的。此外,提供活动场所,还有助于建立社团成员的归属感,方便进行成员内部的交流。其次,提供经费支持,稳定后勤保障。经费是活动质量的一大保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校应为社团提供稳定的经费支持,保证社团活动开展的持续性。

2.配备指导老师,促进社团发展专业化

大学生社团都是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的,但是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的水平未必能够真正做到自主管理;另一方面,学生对于社团发展规划意识淡薄,不能从全局出发为社团的长远发展考虑。此外,目前多数指导老师是“三无产品”,无扎实专业知识、无有效指导时间、无存在感。学校应该整顿社团指导老师队伍,设立筛选条件,执行聘任程序,建立考核体制,完善激励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够为社团的发展谋划一片光明的未来。

(二)社团层面,内外整顿双管齐下

1.调整内部结构,优化团队质量

鉴于高职院校三年学制的事实,社团应该保证学生干部中大二学生的比例,让大二学生成为社团的主干力量。大二学生经过一学年的实践,不管是在专业知识上还是社团活动流程和管理上都有较全面的了解,让他们带领大一新生开展实践活动也更有说服力。在招新成员时候,也更应该加强对报名人员的考核,宁缺毋滥。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整体上提高社团成员的质量,从而提升社团活动的质量,提高社团建设的空间。

2.健全管理机制,明确权责

现在社团中“僵死粉”的数量居高不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健全日常管理机制,明确社团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奖惩机制,以客观的工作标准,考核社团成员,不合格的给予及时清退。例如,推行积分制度,根据参与社团活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加分或者减分,达到红线者,清退。让社团成员保持紧张感,促使他们参与到社团的活动中来。

3.调查需求指向,开展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的可选择面和受众面不像学生会那样广,其更有专业性和针对性,很多普通同学无法参加社团活动。因此,社团在开展活动前更需要了解成员的需求,有针对地开展活动,满足成员的需求,再将活动慢慢扩大,面向普通同学。

(三)学生层面:提供原型体验,帮助学生自我认知

社团作为学生第二课堂的载体,应该提供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实践平台,更应该提供给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成长的机会,让他们在参加社团活动的同时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和目标,为他们提供与目标直接接触的机会。比如,花一天的时间带领他们观摩社团的日常,或者提供一个探索项目,让他们亲身体验。提供原型体验的机会,也可以避免学生对社团的片面认识,盲目加入社团又茫然退出社团。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人员流动,维护社团的稳定,最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更清晰地了解自己,同时也可以作为社团成员准入的考核项目之一,有助于提升社团成员的质量。

猜你喜欢
学生会社团成员
缤纷社团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学校“书记有约”走进学生会改革
学生会,是否真的很丑陋?
学联选举结果名单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试议高校学生会宗旨的意义及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