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广播影视职业学院应用艺术系,天津 300112)
礼仪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变革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道德准则和完整的礼仪规范。它既是引导社会文明的灯塔,也是影响当代年轻人树立正确文化价值观的方向标,更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决条件。
大学生作为礼仪文化的传承者,同时肩负着时代发展的伟大使命。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企业及用人单位也对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兼备较高的礼仪素养,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就大学生整体素养而言,多数大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言行做到很好的约束,举止文明、行为规范,具备良好的个人形象。但其中不乏一小部分学生礼仪素养缺失,表现出不懂礼、不守礼、不尚礼的现象,导致不文明行为随处可见,严重损毁了大学生的集体形象,让人诟病。这些行为具体表现为:空无一人的教室里,却灯火通明;洗手间哗啦啦的流水声,过往的同学却视而不见;“抢座大战”上演时场面激烈,抢到了座位却聊起了大天;灵感不期而至时,提笔便在课桌上雕刻出一幅幅生动的“画作”;图书馆里一边是努力啃食着精神食粮的求知者,一边是手机铃声此起彼伏的“大忙人”;甚至有的人出口成“脏”、充斥着污言秽语等等,不文明行为频现校园。
高等院校是培育高精尖人才的沃土,更是孕育高素质人才的摇篮。礼仪素养既关乎民族命运的发展,也关乎着个人的进步与成功。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在遴选人才的环节中,将求职者是否具备良好的礼仪修养纳入选拔标准。在考察专业知识结构的同时,情感智商也成为了企业录用考核的重点。由此可见,礼仪素养已成为毕业生适应社会岗位的硬件条件,提升在校大学生的礼仪素养已迫在眉睫。
作为人才培养的载体,高职院校应完善以就业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加强礼仪修养、人际交往、团队协作、压力承受等核心能力的培养。
教育部数据显示,2017年大学生毕业人数约795万人,高校毕业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堪称“史上最难就业季”。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既有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结构性矛盾加剧、世界经济的多变性等客观原因,也有毕业生综合素质不达标的自身原因。在对近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的过程中发现,即使面临非常严峻的就业形势,依然有毕业生可以拿到多家企业的录用通知,而部分学生却因面试时仪表着装不当、言谈举止不雅以及无法进行有效沟通等原因而未被录用;其中不乏部分毕业虽具备扎实的职业技能,但在实习期或试用阶段仍遭到企业淘汰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
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在选拔高技能人才的同时,还会考察求职者的综合素质能否胜任岗位要求,其中包含人际交往能力、公关能力、心理承受力等核心就业能力。综合能力较强的毕业生,即使面对所学专业在职场上已趋饱和,仍有能力轻松就业。因此,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综合竞争力是高职教育应该关注的重点。而礼仪教育作为素质提高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大学生素质修养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对接的突破口,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格尔曼表示: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它可概括为自身情绪的认知、自我情绪的管理、自我激励、感知他人情绪、人际关系的管理等5个方面的能力。其中,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中,人际交往问题占比较大。集中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漠视他人情感、自我封闭,孤傲处世等问题,甚至有部分大学生面对人际交往内心感到困惑迷茫,无法维持正常的社交关系,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从企业用人角度来看,社交能力不仅直接影响到工作完成的质量,而且间接影响到企业形象的塑造,对大学生自身形象的树立和职场晋升意义重大。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大学生太过于自我,行事不考虑他人的感受,不屑于与他人团结合作,不能忍受个人利益受到损害,面对挫折和压力,承受能力差等因素。这既是心理现象,也是人格问题,利用礼仪教育来进行干预,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掌握正确的与人相处之道。
商务礼仪课程的宗旨就是培养学生以礼待人的意识、善于沟通的能力,发挥礼仪教育的情感凝聚作用,强化大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换位思考,利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处世原则,在人际交往中展现高尚的道德品格、良好的气质风采、与人为善的处世态度,从而塑造独特的人格魅力,进而在职场中建立相互尊重、友好合作的良性关系,以利于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企业竞争日益激烈,“酒深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产品竞争逐渐转化为公司信誉和企业形象的竞争,员工能否做到诚实守信,恪守职业道德成为企业衡量人才的标准。综合企业对高校毕业生不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显示,着装不符合岗位要求、简历内容夸大甚至伪造、待人接物不礼貌,对办公礼仪规范不了解等职业素养低下问题广泛存在于初入职场的高校毕业生中,影响用人单位的整体工作质量,也大大降低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职业素养是社会活动需遵循的行为规范,也是职业过程中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等品质的综合体现。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职场成功的核心力量,也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
在高等教育中开展礼仪教育,通过仪表礼仪、仪式礼仪、公务礼仪、宴请及馈赠礼仪等相关从业礼仪知识的学习与运用,从根本上提升职业素养,增强毕业生的工作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保持积极的职业态度以及强烈地职业责任感。在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兼顾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共同发展,成为企事业单位管理和服务的复合型人才,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文化自信既要求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先进的文化成果,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精神动力。青年人作为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重要力量,既是社会文明的践行者,也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和创造者。坚守道德品质、杜绝不文明行为是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弘扬中华礼仪是大学生的光荣使命,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将文化自信从内在的精神力量转化为自觉遵守的行动力量,也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我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时间的长河中孕育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与中华文明,礼仪文化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石。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体系,引导大学生践行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行为理念,高等教育肩负着教育引导的重要使命。
高职院校推行礼仪教育,既可以规范大学生的言行,帮助其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展现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又可以利用和发挥大学生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的优势,加强精神文明观念的宣传,让正能量引领社会风气,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从而推动道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快速发展,为和谐社会的发展环境贡献一己之力,坚定文化自信强国之路。
礼仪教育应以礼仪课程为依托。商务礼仪通过规范的行为准则去约束人们在商务活动中的方方面面,具有职业性和专业性,也是体现相互尊重、友好合作的一门人际交往艺术。课程内容主要涵盖仪表仪态礼仪、职业形象礼仪、商务交往礼仪、商务会务礼仪、商务宴请礼仪等五大模块,是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型课程。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很多高等院校开设了商务礼仪课程,同时也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大方得体的衣着、温文尔雅的谈吐、风度翩翩的气质,怎会不吸引人们目光?通过商务礼仪课程的学习,加深对于礼仪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与理解,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诚信做事的优秀品德,对促进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成就大学生立足于社会的重要条件。
明确知识与技能目标。高职教育具有明确的职业定向性,它以培养特定职业岗位群为导向,专业类型多元化。面对不同的专业,应有针对性的开设相应的职业礼仪课程,掌握核心技能,以适应不同岗位的礼仪差异。
重视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师应以岗位需求为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带领学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了解企业活动策划与组织的一般程序,掌握各组织环节的行为规范。结合示范教学与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景模拟等丰富的教学手段,掌握技术原理的同时,熟练技术操作,增强课程的知识性、趣味性,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应用性。在对知识结构精准认知的同时,注重礼仪技能的实际运用,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完成商务礼仪实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学生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来自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情感体验,养成以礼待人的交往习惯;锻炼学生的语言及书面表达能力,展现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突出教育的前瞻性。在新形势下,面对社会需求、产业结构的变化,科学调整授课计划,发挥教育的前瞻性,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个人竞争优势,为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习商务礼仪,既是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也是衡量个人内在涵养及道德修养的评判标准。随着市场对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商务礼仪课程也被赋予了更为神圣的使命。因此,高职院校开设商务礼仪课程已迫在眉睫,课程定位应根据自身特点立足岗位需求,迎合时代的发展趋势,挖掘礼仪文化的基本内涵,在践行道德规范的过程中引导大学生明礼修身,知礼明德,进而为职业发展建立良好的开端,促进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