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白云小学 陈仙忠
作为一门源于生活的基础学科,小学科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应用所学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科学教师应根据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快乐地学习。以《把种子散播到远处》为例,世界上的植物多种多样,其传播种子的方式也各有不同,而种子的传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因此,在教授此课时,教师可以根据现实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利用自身生活经验探究影响种子传播方式的因素,从而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种子传播方式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生活中快乐地学习。
具体而言,首先,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自身生活经验选取与种子传播相关的事物,如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学生经常看到的植物的图片,如长在路边的蒲公英、黄豆植物、平时吃的椰子、山上的苍耳等。教师再根据图片的内容设计与种子传播相关的问题,例:蒲公英的种子就是长有毛的这一部分,你平时见到的蒲公英种子的传播是依靠谁的力量?你觉得蒲公英种子具备什么特点才使得它可以借助风来进行传播?生活中跟蒲公英种子传播方式相似的植物还有哪些?通过这三个问题让学生从平时观察中学会分析种子的特点并通过类比将种子范围扩大。利用类似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对种子的不同的传播方式一一做分析,这样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学生探究的难度,激发学生的探究乐趣,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应用自身生活经验探究科学问题,可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授学生科学知识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感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能够将科学知识作为自己言行的指导,从而慢慢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导向,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以四年级上册《天气》单元为例,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生物。而学生对天气的前概念里还停留在冷热、有风无风的阶段。课堂上通过让学生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学会制作天气日历,可以让学生学会观看天气预报图。通过学习温度计的使用让学生从冷热的前概念中过渡到精确的数据上,并通过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上温度的对比知道阴凉通风处是我们气象学家认为的适合测量气温的地点,早晨的温度是偏低的需要我们适时地添加衣物。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观察树叶、红旗、风向标的得知风向,也知道了平时所提到的降水量是通过雨量器测量得来。云量、雨量、风、气温的测定,这些都是跟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通过学习学生也可以将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中,通过对气温的测量、云量的观察、雨量的测定等来初步判定今天的天气状况,从而更好地选择如何穿衣,出门时是否该带伞等等。
又例如六年级上册的《杠杆的科学》,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可以从学生喜欢玩的跷跷板引入杠杆,对于体重悬殊很大的两个人,如何设置支点才可以让体重轻的人轻松翘起体重大的人呢?这样生活化的引入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课堂上通过对杠杆的探究活动得出杠杆原理:F1×L1=F2×L2,即用力点的重力乘以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上的重力乘以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通过杠杆原理的探索与计算,学生就可以轻松解决开课时提到的问题了。同时通过探究,学生发现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越远越省力的原理,从而可以解决生活中例如如何更省力地开门、开窗、搬东西等问题。从生活化问题引出课题,在探究活动中学习科学知识,再将所学的知识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一系列的过程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快乐,也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提升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想有效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科学,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习,掌握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知识分析、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除了以上提到的两种方法外,小学科学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生活化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相关探究,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和生活。以“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例,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其变化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让学生探究植物发生的变化,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可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通过提出生活化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相关生活技能。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符合小学科学的教学需求,能有效促使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理解、掌握科学知识,科学地学习并掌握解决生活问题的有效方法,切实提升学生的小学科学学习质量极及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通过以上方法,将生活化教学方法运用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以有效促进学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