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 100875)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以下简称《简目》)主要有文渊阁抄本、武英殿刻本、杭州赵怀玉刻本三个版本系统。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的古典文学出版社本(以下简称上海古籍本),是以武英殿本系统的粤刻本为底本进行整理的。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以下简称华东师大本)是以杭州赵怀玉刻本为底本进行校点的。上海古籍本是长期以来普遍流行和广泛使用的版本,故本文以之为底本,参考文渊阁抄本及华东师大本《简目》、中华书局本《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及其他有关资料,订正《简目》史部提要之误。
乾隆四十一年奉敕撰[1]204。
按:“乾隆四十一年”,文渊阁抄本、华东师大本同,《总目》作“乾隆四十六年”[2]441。此书“所纪平定两金川事,自乾隆二十年六月癸亥起,至乾隆四十四年十一月壬午止”[2]441。查《清高宗实录》“乾隆四十二年七月丙戌”条载“谕:现在纂辑《平定两金川方略》,大学士公阿桂著一同阅办”[3]893。“乾隆四十六年三月壬寅”条载“《平定两金川方略》告成,议叙纂修提调等官有差”[4]。《简目》误,应为“乾隆四十六年”。
乾隆三十九年奉敕撰[1]204。
按:“乾隆三十九年”,文渊阁抄本、华东师大本同,《总目》作“乾隆四十二年”[2]441。查《清高宗实录》“乾隆四十二年三月乙未”条载“军机大臣等奏:遵查承办未竣书籍共十六种,……又《临清纪略》《金川方略》详悉原委,亦须一手编纂,请仍交军机处赶办”[3]。可知《临清纪略》于乾隆四十二年三月尚未完成。同书“乾隆四十三年三月壬戌”条载“军机大臣等奏:查各处纂辑应进各书共十四种。自上年五月按卯呈进,如《临清纪略》《蒙古源流》《通鉴辑览》三书,已于限内办竣”[5]。可知《临清纪略》于乾隆四十二年五月已完成。《简目》误,应为“乾隆四十二年”。
凡一百二十六条[1]216。
按:“一百二十六条”,文渊阁抄本、华东师大本同,《总目》作“一百六十二条”[2]465。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燕翼诒谋录》[6],卷一24条,卷二30条,卷三27条,卷四48条,卷五33条,共计162条,《简目》误,应为“一百六十二条”。
嘉熙六年所上[1]225。
按:“嘉熙六年”,文渊阁抄本、华东师大本同,《总目》作“嘉熙二年”[2]497。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左史谏草》所收的六篇奏议[7],分别为戊戌年正月二十三日、三月二十五日、四月二十四日、五月二十五日、六月二十六日、七月二十三日所奏,此年即南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简目》误,应为“嘉熙二年”。
游于乾道五年授夔州通判,以次年闰六月自山阴启行,十二月抵夔州[1]246。
按:“十二月抵夔州”,文渊阁抄本、华东师大本同,《总目》作“十月二十七日抵夔州”[2]529。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入蜀记》卷四,陆游于“(十月)二十七日早至夔州”[8]。《简目》误,应为“十月二十七日”。
康熙癸酉,圣祖仁皇帝西巡五台[1]248。
按:“康熙癸酉”,文渊阁抄本、华东师大本同,《总目》作“康熙癸亥”[2]530。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扈从西巡日录》,康熙帝于“康熙二十二年二月十二日”[9]启程西巡,此年为癸亥年。《简目》误,应为“康熙癸亥”。
首为舆图,次分为十四门[1]262。
按:“次分为十四门”,文渊阁抄本、华东师大本同,《总目》作“凡分十五门”[2]600。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澉水志》[10],舆图之外分地理、山、水、廨舍、坊巷、坊场、军寨、亭堂、桥梁、学校、寺庙、古迹、物产、碑记、诗咏十五门。《简目》误,应为“十五门”。
区为二十三子目[1]265。
按:“区为二十三子目”,文渊阁抄本、华东师大本同,《总目》作“分小类二十一”[2]602。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无锡县志》[11]分四卷,其中“邑里第一”下有古今郡县表、风俗、户口、贡赋、州境、城关、公署、乡坊八子目,“山川第二”下有总山、总水二子目,“事物第三”下有吴太伯世家、人物、州署、学校、第二泉、古迹、古墓、祠宇、灾祥九子目,“辞章第四”下有咏歌、记述二子目,共二十一子目。《简目》误,应为“二十一子目”。
宋陈圣俞撰[1]280。
按:“陈圣俞”,文渊阁抄本、华东师大本同,《总目》作“陈舜俞”[2]617。查《宋史·艺文志》载“陈舜俞《庐山记》”[12]。《宋会要辑稿》亦作“陈舜俞《庐山记》”[13]。《简目》误,应为“陈舜俞”。
所列凡一百八十三国[1]292。
按:“一百八十三国”,文渊阁抄本、华东师大本同,《总目》作“一百三十八国”[2]630。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大唐西域记》卷一记34国,卷二记3国,卷三记8国,卷四记15国,卷五记6国,卷六记4国,卷七记5国,卷八、卷九记1国,卷十记17国,卷十一记23国,卷十二记22国,共计138国。《简目》误,应为“一百三十八国”。
编年系日,起建隆戊午,迄于嘉定丁亥[1]299。
按:“嘉定丁亥”,文渊阁抄本、华东师大本同,《总目》作“嘉定乙亥”[2]684。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宋宰辅编年录》卷二十,记事止于南宋宁宗“嘉定八年乙亥”[14]。《简目》误,应为“嘉定乙亥”。
《牧民忠告》二卷,养浩为县令时所作,凡十二子目[1]302。
按:“凡十二子目”,文渊阁抄本、华东师大本同,《总目》作“凡十纲七十二子目”[2]687。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三事忠告》[15],其中《牧民忠告》分十大类,“拜命第一”有6子目,“上任第二”有6子目,“听讼第三”有10子目,“御下第四”有5子目,“宣化第五”下有10子目,“慎狱第六”下有10子目,“救荒第七”下有9子目,“事长第八”下有6子目,“受代第九”下有6子目,“闲居第十”下有6子目,合计74子目。《简目》《总目》皆误,应为七十四子目。
案:《宋志》作“李攸通”[1]303。
按:“李攸通”,文渊阁抄本、华东师大本同,《总目》作“李攸”[2]694。查《宋史·艺文志》载“李攸《通今集》二十卷,又《宋朝事实》三十五卷”。《简目》撰者误读《宋史》此条记载而致误。
乾隆二十六年奉敕撰[1]305。
按:“乾隆二十六年”,文渊阁抄本、上海古籍本同,《总目》作“乾隆二十九年”[2]698。乾隆二十九年(1764)二月二十三日会典馆总裁上奏“今臣馆未刻之书,现在克期校对赶付剞劂”[16]。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钦定大清会典》之序载“乾隆甲申春御制”[17],即乾隆二十九年。《简目》误,应为“乾隆二十九年”。
乾隆二十六年与《会典》同修[1]306。
按:“乾隆二十六年”,文渊阁抄本、上海古籍本同,《总目》作“乾隆二十九年奉敕撰”[2]698。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钦定大清会典则例》,目录载“乾隆二十九年与《会典》同时编纂告成”[18]。《简目》误,应为“乾隆二十九年”。
乾隆三十一年两江总督高晋撰进[1]312。
按:“乾隆三十一年”,华东师大本同,文渊阁抄本此书无解题,《总目》作“乾隆三十五年”[2]706。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南巡盛典》卷首下“凡例”载“《南巡盛典》前编成于乾隆三十三年,始因原任两江总督高晋于四巡旋跸后辑书呈览,所纂只系江南一省。经军机大臣大学士臣傅恒等奉命校阅,乃请以幸浙诸大典,与经遇之直隶山东二省事系南巡者,令高晋等裒为一书……呈进于辛卯之岁”[19],“辛卯”即乾隆三十六年,御制序文亦作于该年正月。《总目》《简目》皆误,应为“乾隆三十六年”。
乾隆四十二年奉敕撰[1]313。
按:“乾隆四十二年”,文渊阁抄本、华东师大本同,《总目》作“乾隆十二年”[2]707。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卷首“上谕”载“乾隆十二年七月初九日内阁抄出”[20]。《清高宗实录》“乾隆十二年丁卯秋七月”条载“书既告竣,名之曰《满洲祭神祭天典礼》,所有承办王大臣官员等职名亦著叙入”[21]。《简目》误,应为“乾隆十二年”。
分十三门[1]317。
按:“十三门”,文渊阁抄本、华东师大本同,《总目》作“十有二门”[2]711。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马政纪》[22],共分“户马”“种马”“俵马”“寄养马”“折粮贡市盐纳赎战功马”“兊马”“挤乳御用上陵出府并附给驿马”“库藏”“蠲恤”“政例”“草场”“各边镇行太仆寺苑马寺茶马司”十二门。《简目》误,应为“十二门”。
此八百余条,又皆亲御丹毫,昭垂衮钺,均非馆臣所意及[1]337。
按:“八百余条”,文渊阁抄本、华东师大本同,《总目》作“计恭录御批七百九十八则”[2]756。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评鉴阐要》[23],第一卷78则,第二卷94则,第三卷101则,第四卷97则,第五卷72则,第六卷65则,第七卷71则,第八卷59则,第九卷52则,第十卷40则,第十一卷34则,第十二卷35则,共798则。《简目》误,应为“七百九十八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