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

2019-01-20 12:13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校园文化新疆

吴 萌

(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一、民族团结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联系

理清研究对象的概念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前提,探究民族团结与校园文化的具体内在联系,首先要明确民族团结教育和校园文化的具体内涵。《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8)中对民族团结教育一词进行阐释:“民族团结教育”是要以完成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和追求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长治久安为根本目的,以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为宗旨,以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主要内容所进行的关于我国各民族之间和本民族内部的平等相待、和睦共处、同心同德共建社会主义的一种德育。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2009年底通过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规定:“民族团结教育是对公民进行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学习民族理论、掌握民族政策、普及民族团结常识、树立民族团结意识、履行维护民族团结义务、增强维护民族团结责任的教育。”其中,第十二条明文规定: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将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纳入教育规划,学校应加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并将民族团结列入教育教学计划,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贯穿学生成长成才的各阶段,推动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作为高校大学生,校园是其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其进行人际交往交流的主要地点。民族团结教育的开展要想取得一定效果就要渗透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使之成为一种自觉遵守的行为习惯。积极探索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的路径,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的校园文化建设切入,使民族团结教育得到更好的贯彻。民族团结教育和高校校园文化虽然属于文化范畴的不同层次和形态,二者的价值和功能各有差异,但它们都是文化范畴内的重要元素。在文化范畴的视角下,二者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民族团结教育是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核。在民族地区高校,只有民族团结教育实践落到实处,校园文化建设才能更好地开展;另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进行民族团结教育重要实践平台。新时代,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对于民族地区各高校乃至全国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既是其实现自身的现实需要,也是校园文化建设坚持正确方向的必然选择。

二、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民族团结教育开展更具生动性

高校校园各类文化活动以其形式的多样性、开展方式的趣味性和参与范围的广泛性吸引着大学生群体。大学生群体具备较浓厚的猎奇心理,校园文化活动的本质特征使他们自觉、自愿地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虽然在智力上已经达到高峰阶段,智力发展也到了最佳状态,独立性增强,但在心理特征上常常表现为主体意识增强、交往紧张以及感到孤独。尤其是在新疆高校,民族成分多,各族学生之间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语言沟通不畅,相互之间伴有陌生感、距离感。民族团结教育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得到生动的开展,其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校园文化活动有着强大的包容性,使各族大学生们积极参与,在参与过程中促进了民族团结;另一方面,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形式中融入民族团结,如新疆各高校广泛开展的“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民族团结一家亲”“民族团结主题晚会”活动等,既丰富了在校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团结。

(二)有利于培养各族师生间团结友爱的关系

将民族团结这一主题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贯穿于各类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开展、以及总结的全过程,使其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一些校园文化活动中,各族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相互交流、互帮互助,打破了课堂沟通交流的刻板性和枯燥性,增加了趣味性,营造出轻松和谐的氛围,在此基础上更容易敞开心扉,使教师和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而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各族学生的思想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团结。比如,新疆某高校开展的“携手共植团结林”植树活动,该活动不局限于学生群体,而是使教师队伍也加入其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栽种了一颗颗象征民族团结心连心的树苗,促进了各族师生间的彼此了解,发扬了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的精神。

(三)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新疆高校中,团结友好、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更有助于各族学生在一个稳定、积极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及进行人际交往。践行民族团结教育,将民族团结教育贯穿到校园文化中的高校精神、高校制度中,以高校精神、制度性的规定等呼应民族团结。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定为高校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像新疆这类民族地区高校,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培育各族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互相尊重各族传统文化及风俗习惯。倡导“一体多元,和谐与共”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中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和民族地区历史文化的交融,正确认识其同体性,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帮助的团结友好关系。以校园文化活动促进交往,以交往促进交流,进而促进其交融,实现民族团结进而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积极探索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中的路径,其主要前提是要了解校园文化的具体内涵。了解校园文化的具体形态,明确高校校园文化并不是简单的师生间的文化活动,还包括着学校的制度、学校精神及一些物质层面的范畴。从其内涵规定的校园文化具体形态入手,划分为物质、精神、制度、行为校园文化活动四个层面,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到这四个层面中,从而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时效。

(一)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新疆高校物质文化建设

高校物质文化是指校园中各类物质实体所表现出的文化底蕴,其最终落脚点在具体的物质实体上,如校园环境、宣传设施、教育设施等。人作为环境的产物,发挥环境育人作用是教育过程中的一项重要途径。注重物质文化建设,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到新疆高校物质文化建设中,不失为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一项重要途径。

首先,关于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到校园环境中,校园环境的范畴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自然环境方面,一是做好校园总体规划设计,彰显中华民族文化和谐相融的理念;二是打造整洁、美化的校园景观,带有中华民族各族特色的景点、标志性建筑交相呼应,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使同学们在包容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逐步了解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具体内涵。在人文环境方面,针对任课教师和其他教职工,要加强各族教职工及其他学校工作人员的和谐相处,彻底修正教职工中的狭隘民族主义观,使之正确引导学生,消除学生群体中的民族自卑感,教育其互帮互助、团结友爱,消除一系列隔阂和偏见,切实营造各民族团结互助的环境氛围,将民族团结教育落实到实处。

其次,加强学校宣传栏的宣传教化功能,发挥宣传报道对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作用。利用学校及各学院宣传栏、校园广播、学校官网、文化长廊、食堂电视机等各种设施宣传民族团结实例,使同学们耳濡目染,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民族团结教育的影响。比如,新疆某大学组织“民族团结月”系列活动,并在学校宣传栏以及学校网站、刊物上宣传该大学驻村工作教师队伍的“访惠聚”驻村以及“深度扶贫”相关事迹,宣传其与贫困村村民互帮互助、积极脱贫的具体事迹。在驻村工作队致力于践行一系列党的惠民政策,扎实做好群众工作,与各族群众团结互助。在老师们的表率作用下,不少同学表示,要将做好民族团结工作作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再次,在学校的各种教育设施中加入民族团结这一元素。学校设施可分为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硬件设施包括教室、宿舍、医疗设施、体育设施等,软件设施包括师资力量、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等等。俄国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使每一堵墙都说话。”教室、宿舍、以及各种教育设备都属于学校教育设施,在教室中张贴民族团结主题的标语、挂图,绘制民族团结教育为主题的板报,在班级宣传栏张贴民族团结进步事迹,走廊内悬挂民族团结主题标语;对于新疆高校大学生来说,民汉合宿模式是促进民族团结、加强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宿舍中,鼓励各族学生住混合宿舍,即少数民族和汉族同学民汉合宿。在新疆大多高校,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鼓励各族同学住混合宿舍。既丰富了大宿舍文化,又加强了各族学生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了各族同学交流、交往、交融,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民族团结教育实践。

(二)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新疆高校精神文化建设

高校精神文化是指高校人在校园文化与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群体精神,包括高校的校史校训、教风学风、办学理念等。高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决定着高校的发展方向。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到新疆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中,使民族团结成为新疆校园文化的精神主轴。

首先,在校史中加入民族团结元素。校史作为记录学校建立发展与变迁的重轴文献资料,是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是高校办学特色和教育精神的重要体现。其作用有三:留史、资政、育人。将民族团结教育寓于校史中,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母校的认同感,增强凝聚力。具体做法有:一是可以通过建立新疆各大高校的校史馆,征集体现民族团结特色的史料和实物等;二是可以邀请知名校友返校进行系统的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校史教育。校训、校歌等作为高校文化强有力的标识,有强大的感召力。将民族团结教育凝练在此类标识中,发挥其引领、感召、教育的作用。如新疆某大学的校训:“团结、务实、求真、创新”将团结置于首位,影响着一代代师生。

其次,在加强新疆高校教风学风建设的同时,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让校内民族团结成为衡量教风学风标准的一项重要指标。校风作为一个学校各种风气的组合,其存在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引领学生勤奋努力、积极进取。它的形成将构成一种特殊教育心理环境,影响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教风学风中融入民族团结,每位教师应做到宣传、重视民族团结教育,牢固树立民族团结观念,并在日常教学和德育工作中体现出来。另外,校风的作用力体现在自我的约束,并无制度性规定性的制约,因此,高校学生、老师要身体力行,拥护文明校风,纠正不良校风。学校领导干部要贴近群众,了解学生心理,正确引导,要严明纪律,规范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各族学生在学生中互帮互助,倡导包容、开放、民主的学习风气和团结友爱的生活风气。

再次,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新疆各高校坚持的办校传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尤其突出民族团结教育和爱国教育。倡导民族团结的办校理念,各高校为采用各种形式将其付诸实际。例如,新疆某高校通过制定相关学校规章制度,引导校内各族大学生争做弘扬时代精神、践行现代文化、维护民族团结的新时代青年,严格要求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并专门邀请自治区团委干部为学生们进行宣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三)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新疆高校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制度是对学校生活进行规范的制度,是通过权利与义务来调整学校生活中的人与人、人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强制性规则体系。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中融入民族团结教育,在于把成文的制度规定与有组织的制度活动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品德。其路径可以从把学校制度作为教育资源、教育过程、生活方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任何一种学校制度都以一定的伦理精神为底蕴,民族团结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必然有其重要价值,对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的维护发挥着重要意义。当前,新疆各高校中不少学生对民族团结相关理论相对缺乏、民族自卑感与民族优越感并存。从制度的层面规范学生行为,使他们在践行规定的同时产生心理认同,这种形式比直接的说教效果更明显。2015年8月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民族院校作为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摇篮和主阵地,肩负着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重任。新疆各高校作为典型民族院校,构建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将民族团结教育作为高校一项制度化要求,关系到新疆高校的长远发展。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是新疆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和保证。新疆某高校制定民族团结相关理论学习制度,用制度规定来约束大学生做到长期规划和近期安排相结合,采取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的形式,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相关知识学习成果进行考核,并加入学生德育分数,确保每个在校大学生掌握基本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知识,充分认识到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科学的民族观,从而提高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

其次,学校制度虽然可以规范学生行为,但它由学校单方面制定,作为一种强制性的规定在本质上必然带有一种“专横性”。大学生群体身心发展趋于成熟,追求独立的成人意识,因而表现出强烈的批判精神,易对于学校和家庭强制性的规定产生反感的心理状态,故将民族团结教育寓于学校制度中,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部分学生必然会带有不情愿的倾向。所以,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成立相应学生组织,使之自行管理、约束。本着程序正义、学生参与的原则把制度过程转化为教育过程。例如,新疆某高校启动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工作制度,第二课堂制度的完善与实践,将进一步规范社团运行管理,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平台,切实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各族学生团结互助。

再次,民族团结教育要争取达到最高层次,就要将制度化为学校师生所认同的制度生活方式,使其从心理上认识到此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履行此制度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校的每个成员都能依据民族团结原则处理大小事宜。将约束性的制度条文转换为人人拥护、接受的制度化生活方式,才能发挥学校制度约束最优化作用。

四、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新疆高校行为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是校园人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校园文化在校园人身上的具体表现,主要体现在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各类群体等方面。校园行为文化表现为高校成员组织的各类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可分为学术性活动和文艺性活动。

首先,高校开展的学术性活动形式多样,包括学术型社团、读书会、学术论坛、大型讲座等。学术性活动不仅可以渲染高校学风,还能适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建立宣传民族团结教育的相关社团,在读书会、讲座中加入民族团结元素等。例如:新疆某高校设立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社,系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吸引各族学生积极参与,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增进了各族学生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了民族团结;新疆各高校组织的“民族团结一家亲”先进典型事例报告会,表彰民族团结先进模范和典型人物,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树立榜样和典型,发挥榜样的教育意义和带头作用。倡导维护民族团结从我做起,从身边小时做起,成为自己的行为习惯,把一个个小小的行动汇聚成民族团结强大蓬勃的正能量;十九大以来,为贯彻党的会议精神以及中央、自治区民族工作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民族政策,新疆各高校广泛开展的全校性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主题的专题讲座,通过邀请民族宗教委员会专家以及从事民族理论于政策、民族学相关专业的老师到校内进行专题报告,重点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提出背景、历史地位等内容进行讲述,为高校师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思想观念,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养成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为新疆民族工作发展作出贡献。

其次,寓民族团结教育于各类文艺性校园文化中,把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各类文艺性校园文化活动,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新疆某高校举办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文化节,涉及书法、绘画、剪纸等,文艺作品题材迥异,但所传达的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是一致的。该活动既丰富了同学们的业余生活,陶冶了情操,同时加深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友好交往,促进民族团结的同时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其包容性;新疆某大学校党委分批组织师生免费观看本土红色题材电影,通过观看电影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更生动地引导大学生,让大家切实把民族团结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在生活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此外,还有“民族团结一家亲”联谊活动、“团结杯”歌唱比赛、“民族团结演讲比赛活动”等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更树立了民族团结意识、深化了民族团结教育。

五、结语

文章明确民族团结教育与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联系,分析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探索其融入的具体路径。在大力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同时,加入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元素,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到新疆高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中。深化校园文化活动促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规划长远目标、设置长效机制,保障其持久运行。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利用动态校园文化活动以及静态的校园物质文化,使民族团结教育更生动地开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师生在平等、团结、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增进友谊、教学相长、加深感情,从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校园文化新疆
民族团结之歌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安徽省巢湖市老年大学校园文化 硕果飘香
新疆多怪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创民族团结和谐之先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