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君,丁丽梅
(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50)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根据规划,以香港、澳门、广州和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为发展极点的粤港澳大湾区迎来了一次极为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在《纲要》出台的前几天,《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发布,文件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全方位的改革设想。在文件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被提高到了“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的地位。《方案》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两个重磅文件的出台,为粤港澳地区职业教育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广州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其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也是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区域内的体育类高职院校应牢牢把握住这次机遇,从职业教育的理念、模式、内涵、标准上全面变革,树立符合区域发展定位、适应未来产业变革需求的新思想、新观念。
《纲要》在提到职业教育发展时明确指出要“推进粤港澳职业教育在招生就业、培养培训、师生交流、技能竞赛等方面的合作,创新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方式,支持各类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交流合作,共建一批特色职业教育园区”。职业教育已经被明确为一种教育类型,这一教育类型必将会在湾区未来的教育板块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高职教育既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构成,也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是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和技能人才保障,湾区的职业教育必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将粤港澳三地职业教育各方资源有效整合,实现职业教育主体(包括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的分工协作与有效合作。
在这种背景下,要把握“紧跟时局变化,精准对接政策”这一发展的基本原则。任何改革与发展举措都应该放置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背景中去考量,与时俱进,提升合作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尤其是在发展规划和进程上要与粤港澳大湾区保持时间节奏的同步,形成同步协调发展。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从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视角出发,职业院校的任何规划要与湾区整体规划精准对接。如果说之前粤港澳三地的合作是为湾区的发展作预备和铺垫的话,那么随着《纲要》的正式发布,发展和规划都有了明确的起点和方向,两者必须保持同步。第二,要时刻关注和洞察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进程中的各种矛盾和各项难题,在实现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将解决这些矛盾和难题,力求实现二者在行动指向上保持一致,资源配置合理高效。第三,职业教育主体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中各相关要素的设计均要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评估的相关要素为参照,力求实现二者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的精准对接。三个层面呼应工作的起点、过程和结果,这样才有可能保证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能在湾区整体规划下有效开展。
粤港澳三地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并不均衡。香港的职业教育有自身的完整体系,香港职业训练局是香港最重要的职业教育组织机构,下设13个专修学院,每年为约25万名学生提供全面的职前和在职训练,颁发国际认可的学历资格,但由于产业规模和地域的局限,学生在完成职业训练后,往往不能获得适合的实习或就业岗位。澳门地区的职业教育规模相对较小,目前有7所专修学院、5所技术学校开展职业教育学历教育。珠三角地区是广东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高度聚集地,但是人才层次结构并不合理,目前绝大部分的职业院校学生集中在中职层次,随着产业的发展和转型,难以满足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该区域将会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以及服务业将会在这里落地生根,急需高水平的人力资源支撑,而目前湾区内的职业教育的容量和层次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另一方面,目前粤港澳三地的职业教育缺乏有针对性且切实有效的合作机制,虽然随着经济领域合作的不断深入,教育资源共享也时常被提及,但无论在规模还是内涵上都滞后于经济合作的发展。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之间的合作仅限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员工和师资培训等较浅层次上。在教学资源、师资流动、学分互认、实习实训等方面,仍旧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和渠道。
更重要的是在理念层面,港澳地区和广东地区也存在需要艰难磨合的地方。可以预见的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处于社会转型期和国家战略调整的大背景中,内地高等教育理念会呈现动态的跳跃性特征,在发展与变革中产生的这些新思路和新做法如果要为港澳教育界接受的话,需要一个沟通和理解的过程。
任何良好的合作都是建立在共赢的基础上,因此实现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和合作需要找到大家共同的利益基础。这些涉及具体层面的问题,需要通过对话、讨论和协商来解决。尤其需要各城市和各高校展开广泛的对话和协商,厘清各自的优势和需求,为接下来制度层面的对接建立基础。
和其他综合类高职院校一样,体育类高职院校在粤港澳大湾区这次国家战略性的变革中既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也感到了强烈的危机感和挑战性。
体育类高职院校特色较为鲜明,优势专业突出。但存在问题通常也带有普遍性,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人才培养质量规格普遍不够高,人才培养定位不够清晰,相关的规范和标准较为模糊;第二,与产业融合不够紧密,对产业发展的敏感性和前瞻性不够强,校企合作渠道不够畅通;第三,国际化合作基础较为薄弱,在办学模式、办学理念、师资培训等各方面都缺乏有效的国际沟通和交流;第四,创新意识和动力不足,缺乏鼓励创新的机制和氛围。这些问题都是制约体育类高职院校升级发展的重要因素。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共同推进大湾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而粤港澳大湾区在培育湾区意识的过程中,文化体育活动作为一种软性合作,对于推动湾区的人文交流、加强三地联动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超过1%,体育消费将近1万亿,体育产业机构数量增长超过20%,体育产业由点到线、由线及面的集聚发展趋势更加凸显。
广东省是我国最为重要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广东体育也是我国最先进入市场,最早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的。改革开放以来,体育事业上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体育产业总规模和增加值稳居全国第一。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起步和逐渐深入,湾区的体育相关产业必然会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产业的发展必会导致人力资源需求的猛增,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又会成为产业发展的助力。因此,湾区内体育类高职院校理应抓住机遇,弥补自身短板,尽快融入到大湾区职业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实现与湾区发展的精准对接。
首先,体育类院校应对区域内的产业状况进行全面调研,与产业从业者、企业家、决策者一起去研究解决面临的问题。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进程中,体育及相关产业如何借力发展、提升价值?大湾区内体育及相关产业会在哪些领域找到新的增长点和创新点?在了解了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之后,再结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和院校现状着手相关转型和升级。
1.打造大湾区体育类高职园区。广州作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应以其作为园区核心,整合粤港澳三地的体育设施和场地资源,实现优势项目互补。打通学生学历提升通道,为有学历提升需求的学生提供专——本——硕一体化的学习方案,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端体育管理类人才的需求。
2.以体育+互联网途径,借助体育产业发展,开发职业教育新资源。争取利用大湾区体育产业资源例如国内外著名体育用品企业、体育中介企业、体育健身娱乐集团和体育传媒集团的全球或区域运营中心、销售中心和营销中心拓展教学、实习和就业资源和渠道。利用线上和线下的体育用品交易平台、体育用品博览会等助力学生拓宽视野,捕获创业机会。
3.对已有的优势专业和技术进行全面升级,通过健康湾区、人文湾区的打造弥补自身短板。学院应瞄准全国及世界高科技含量的体育研发制造企业,对接对方需求,更新升级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介入到高端运动康复保健仪器设备的生产、加工和对外贸易中,加速推进湾区体育制造业的发展。
4.对接大湾区通用的行业标准,将行业标准融入教学标准,提升技能培训标准和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规范接轨。同时,学习和借鉴港澳地区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将人才培养规格与国际通用标准靠拢,一方面完善技能训练标准,细化指标,精确到位,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5.利用大湾区发展平台,积极促进优秀师资的共享以及整体师资水平的提升。建议成立湾区体育产业(行业)协会,建设行业人才信息库,打通人才交流渠道。尤其是港澳地区的优势体育项目可以借此机会带动内地发展,而岭南地区共同的文化传承,如武术、龙舟等更加需要借助人才间的流动来加强活力,扩大影响。从广东地区职业院校的层面出发,可以了解和挖掘更多的行业精英或资深人士,同时扩大内地体育冠军文化和奋发拼搏精神在港澳地区的影响力,促进大湾区内情感层面的融合。
6.促进非营利性体育组织发展,有效衔接和整合湾区内的体育服务业资源。在政府引导下,确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引进现代服务理念,培养专职管理服务人员,将人文湾区和健康湾区的建设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接轨,助推后者全面升级。
粤港澳大湾区所拥有的整体资源不逊于世界公认的三大湾区,应有底气和自信去探索如何办出大学和创业者、企业、政府形成良性循环的湾区高等教育模式,要求湾区各城市和各职业院校都应该有更大的格局和更宽的视野,才有望在理念交融中共创职业教育新模式,共创职业教育新价值。同时,体育类院校更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助力体育及其相关产业融入大湾区的发展中,提升体育行业的活力和影响力,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突破口,真正开启体育行业的国际化和市场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