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战略联盟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

2019-01-20 12:13黄琴琴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战略大学人才

黄琴琴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1816)

一、高校战略联盟的运用现状

大学的战略联盟是指两所或更多大学(或大学和其他特定组织和机构)之间的关系,围绕共同的战略目标进行相互补充和合作,以资源最佳配置的优势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20世纪90年代后,高校战略联盟得到了快速、全面的发展,如美国的常春藤联盟、英国的罗素大学集团、澳大利亚八校联盟等。国内的大学联盟起步于上个世纪末,相关研究发现国内大学的联盟主要集中在图书馆及数字化等信息化建设、行业及专业性建设、地方性及区域性推动、创新创业及协同创新等热点问题研究、招生就业类问题研究实践。其实现路径多表现为:

(一)资源共享

大学的学科特色、科研平台、学术大咖、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等都是资源的主要体现。简单来说,高校资源主要集中在人、财、物三个方面,这三方面资源共享的运行模式来源于企业战略联盟,又不同于企业性质,是高等教育发展中共同利益、共同发展的重要路径。

(二)学分互认

学分制,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沿用至今,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相对科学的衡量标准,可以克服不同国别、不同院校的区域性和差异性。很多联盟中都有2个及以上的不同国别的高校,相互认可和接受学生在原来学校的学分,在国内很多学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中,也是采取了学分互认的方式。

(三)项目合作

围绕各校资源,有科研、师资建设、教学、社会服务、招生、学生培养等多方面,形式有联合申报课题、共同进行课题研究、共建实验室、图书馆共用平台、共建学生管理服务平台、国际学生交流等。

二、高校战略联盟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

作为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的大学,承担着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对人才培养的模式、机制也是在不断探索和创新,其中拔尖创新人才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受到了诸多大学的重视和实践。“双一流”建设方案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五大建设任务之一,指出要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我国高水平大学一直在加快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用实际成果回答了钱学森之问。北大的元培学院、浙大的竺可桢学院、川大的吴玉章学院、中国科大的科技英才班等拔尖创新培养模式探索的试验田,通过优化教师资源、拓宽学生自主权、完善考核竞争机制、提升国际竞争力等多种创新方式,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稳步向前推进。而高校战略联盟模式为培养当代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树立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培育理念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新时代的主题,大国关系日益开放和包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格局正在逐渐孕育和成长。在这样新型的全球发展大局中,教育、文化的发展与交流自然也是与时俱进,呈现出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特点与局面。教育的全球化和国际化是高校战略联盟发芽的起点和支撑点,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起,这种高校的联盟组织就悄然成长,它受企业战略联盟的启发,选择有共同要求和目标的学校成立联盟组织,将各校的优势和特色有效结合,取得了最大化的合作效果。这种联盟的形式不受国别、学科、人才的限制,在运行中更注重联盟内部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校际之间教师和学生的频繁互动、交流体现了更大更宽的自由度,联盟高校之间的协作机制更为统一。全球可持续发展联盟(The Alliance for Global Sustainability)中,四个学校都有自己的AGS事务中心,为合作机制的开展提供了多重保障,使各项决策的执行力得到了保证,促进了联盟内高校在科研、教学、文化等多个平台的共赢。我国当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呈现出师资配备不够、资源不充分、模式单一、质量不高、竞争力弱等现实问题,正需要高校战略联盟的这种理念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拓宽培养平台,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出去、迎进来,增强教育、文化的包容性,让人才的培养体制更鲜活,让人才在全球的竞争力更强劲。基于联盟形式的合作,会使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更丰富,要求也更高,在集体拔高的同时还能补足各高校当前的短板,是拔尖人才培养突破瓶颈,实现再次飞跃的有力方式;以共谋求共赢,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插上理念的翅膀,让民族复兴的使命在这些优秀人才身上砥砺践行。

(二)构建学科交叉、科学研究相通的培育机制

高校联盟是诸多平台的综合体,在多重平台中,各学校各学科间不断地进行交叉、融合,使研究领域更加深入,同时又朝着多个领域扩散、延伸,实现多领域的综合、整体化发展。学科交叉建设、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我国当前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和共识,但是实践中通过交叉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培养的成果来提升拔尖创新人才的质量却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其机制建设也需要更多的摸索来完善。而高校战略联盟的模式恰巧为创新人才的培育机制提供了实践平台和实现路径,大学应该紧密结合联盟的平台优势和资源优势,进一步创造学科融合、科研相通的培养环境,为创新人才的知识面、眼界格局、综合素质能力等做到再度提升和拔尖,使之拥有足够强大和充分的知识背景及能力水平应对全球化、国际化的竞争和挑战,成为国家快速发展道路上的前进者和领跑者。

三、几点思考

联盟学校的建立对未来人才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伙伴学校的选择则是一切开展的先决条件。将国内外的高校联盟组成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有以下几种出发点:地理区域、合作领域、联盟对象实力。其中,跨区域联盟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发展基本呈现的是国际联盟形式,即在跨国间成立合作联盟,对国内高校而言,可以吸收西方大学先进的办学理念,扩大国际教育资源,增强国际竞争力,如世界大学联盟和21世纪大学联盟等。联盟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将资源整合利用最大化,对于这些开放的资源,联盟内学校需要有相应的运作和管理来实现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利益点,即各高校之间必须对即将开展的在资源、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应有较为一致的认识和举措。从不同学科、不同文化、不同国别等综合方面进行考虑,选择性创建合适的联盟组合,把握学校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持续稳定地开展深度合作与交流,对取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突破性、全球性成果具有创新性的意义。

(一)联盟高校应注重学科体系建设

高校战略联盟中每个学校优势和强势专业各有不同,组合而成形成的学科体系,其形成的合力势必比单势学科有力。对于学生来说,享受的教育资源和得到的实践机会在联盟的平台中会更加全面且便捷。同时,开放、自由、创新是特点也是优势,它为加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间的渗透与联系提供了丰沃的土壤,使科学研究与教学活动之间进行体制性的契合,打破当前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闭锁”状态。

(二)联盟高校应注重科研能力提升

科研工作与学生培养息息相关,建立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战略目标的高校联盟,可以为开展科学研究提供更高更广的平台,充分发挥资源整合的优势。从拔尖创新人才的内在特征来看,杰出的创新能力和系统的思考能力是其中较为显著的两点,而科学研究正是这两项能力锻炼的基础和平台,通过实验中现象的观察、问题的发现、问题的思考、问题的解决、举一反三式的实践,能帮助学生形成敏锐的洞察力,不断训练发现和创新的能力。

(三)联盟高校应注重国际文化交流

联盟构建中选择跨国别的高校,有利于开展学生的国际性交流,这种交流会因为联盟的平台而更加便利,给学生的全球化视野拓宽空间。在联盟高校中,构建人才培养与文化交流的合作机制,采取多元化的交流方式,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推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对拓宽学生全球视野、打开世界格局至关重要。

(四)联盟高校应注重实践拓展

目前,“实践育人”的理念已经为中国的大学所重视,但是适应新时代人才发展需求、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构建的实践体系却并不完善。以高校战略联盟为战略平台,由面到点,加快高校自身发展和国际化全球化目标的同时,提升培养整体质量,尤其是拔尖人才的综合能力和水平。联盟高校中的师资队伍、信息资源、科研场地等多种丰富资源为学生科研实践工作的组织和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信息的共享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如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联系合作企业,不同国别的甚至可以为学生提供跨国的实践锻炼机会。总之,联盟的模式为人才的拔尖和创新培养“锦上添花”。

猜你喜欢
战略大学人才
“留白”是个大学问
人才云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大学求学的遗憾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