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及改进策略
——以江西某高校为例

2019-01-20 12:13姬博诚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文明生态

姬博诚

(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自新中国成立初始,由于过度开发与浪费,出现资源紧张、环境破坏,进而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布局中,形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要不断开拓文明发展的道路,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三个方面有机统一起来,不以牺牲一方为代价而发展另一方,以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动社会的进步;习近平总书记作为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更是进一步丰富生态文明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多方面的深刻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提出“两山”理论以及“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和“绿色发展理念”。在2018年5月18日召开的第八次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文明是伴随人类社会发展所衍生出的新的文明形态,与以往文明形态具有显著的不同点,因此,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也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我们必须找到突破口和关键点,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接班人与建设者,理应是生态文明教育渗透的主体。一是其正在接受高等教育,具有比较高的素质水平,思想意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对生态文明教育具有普遍的接受能力;二是其特殊的社会角色扮演,使其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可以影响或带动其他领域的人,使他们从意识形态上也能上升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三是面对当前大学生不健康的消费理念,必须普及并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其全面健康发展,培养优秀的“生态人”,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共同努力。

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本次调查以江西某高校为例,发放调查问卷656份,有效问卷656份,有效率100%。调查对象涵盖了该高校的四个年级,并跨度人文、艺术、理工、经管四个学科领域的学生,男生331人,女生325人,基本持平,采用不记名方式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主要从生态文明素养(意识、知识、行为)和教育展开调查。

(一)生态文明素养

1.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

在对该校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情况调查中发现,有23%的学生自我认可度高,有44%的学生觉得自己有较高的生态文明素养,只有不到1%的学生自我感觉不高或者没有。“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法则”这一问题上只有56%的学生完全同意,22%的学生表示比较同意,5%的学生一般同意,有17%的学生比较不同意,高达12%的学生完全不同意这一概念;“生态文明教育与大学生成长关系密切”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调查显示只有46%的人完全同意,28%的比较同意,11%的表示一般认同,12%的高校学生不认同这种关系,认为生态文明教育和大学生成长没有多少关联,更谈不上密切;“生态文明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关系密切”有57%的人高度认同,24%的比较同意这种说法,4%的学生表示一般认同,还有12%的人趋向不同意,否定生态文明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通过调查数据说明,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比较淡薄。

2.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掌握不容乐观,对生态文明常识知之甚少。通过调查发现,高达41%的学生听过世界环境日,但并不清楚是哪一天,另有9%的学生从未听过。对生态补偿,动物福利是否了解的调查中发现接近50%的学生不清楚具体内容。除此之外,像垃圾分类、温室效应、生物多样性、生物补偿等生态文明相关知识调查也大致呈现出了解,但不够深入、准确的趋势。

3.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

生态文明行为调查中,“购物时特意不使用塑料袋”,只有21%的人表示会这样做,高达41%的学生不会这样做,甚至还有近1%的学生认为没必要自备购物袋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在公共场合发现垃圾是否会主动扔进垃圾桶”,有34%的学生表示看见垃圾,自己会主动捡起扔进垃圾箱,39%的人表示自己比较符合,但也要视具体情况来看,并不能完全做到看到垃圾一定会捡起,23%的人自我感觉不太符合,绝大多数不会捡起垃圾,2%的学生表示自己绝对不会捡起垃圾,完全不符合;“破坏环境的行为是否予以劝阻或制止?”只有30%学生表示会积极去制止或者劝阻,认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大家彼此监督,相互促进文明素养的养成,有36%的学生表示会视情况考虑自己的处理态度,有29%的人自我感觉面对破坏行为不会去理会,还有3%的人表示完全听之任之,和自己没关系,选择继续做自己的事。通过调查发现,高校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态文明意识,但未能将生态文明意识转化为日常的行为中,简而言之,其生态文明素养只停留在理论层次,而没有实际行动。

(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在对生态文明教育重要性的调查中,高达80%的高校学生在主观意识上认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16%的人认为比较重要,仅有0.3%的学生认为生态文明教育不重要。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普遍认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很重要。

通过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调查来看,处在电子信息时代的当代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相关内容的了解有80%来自网络宣传,近70%来源于电视、电子平台,而通过学术讲座报告的仅有30%,可见作为高校学生通过学校所获取的生态文明教育甚少;在你认为提高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最明显的教育途径上,有78%的人认为通过参加与生态文明相关的社团组织的教育实践活动最有效,71%的学生表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受益明显,69%的人表示通过一些生态文明理论课程的学习效果也比较好。由调查数据可以发现,在学生心中比较渴望和认可的有效生态文明教育途径是实践优先、教育宣传次之、理论授课辅之。生态文明教育存在哪些问题?45%的学生表示没有相关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和丰富的师资力量,40%的学生认为当前社会缺乏能够较低生活能耗的环保产品,38%的人表示只是依靠单一的学生社团宣传和开展活动,形式太单一,还有28%的学生甚至表示自己在学校从未听过有关生态文明的教育活动,17%的人认为领导不重视,办学思路不转变也是问题之一。由此可知,高校学生在生态文明教育上首先担忧的是没有完善的教育理念的指导和专业老师的教授,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实践环节,导致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

(三)结论

分析此次调查数据可以看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呈现认同度高、知晓度不足、践行缺乏、教育途径单一、教育内容碎片化的整体趋势。大学生整体对生态文明有较高的认识,但对知识的掌握不足、生态文明的践行缺乏。通过调查数据可以看出,该高校尚没有构建较为全面、完备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教学途径单一,加之教育内容不全面,多追求理论,而忽视生态文明实践的指导,因此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复杂性

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只有各方配合与支持才能起到最佳效果。面对已经造成的生态困境和人们长期以来延续的生态文明素养淡薄的现状,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整体氛围的不理想,加之现在又是市场经济,即使党中央一再强调生态治理的重要性,但仍有些人为了追求蝇头小利而不顾大多数人的利益,盲目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同时,由于地方政府监管制度不完善、执行力不足,或各方势力的复杂性都导致生态文明治理在执行过程中千难万险、困境重重。同时,面对高校就业生,社会对其所具备的道德素养要求难以具体量化,相对而言,更看重硬件条件,也使得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缺乏内生动力。

(二)高校教育的局限性

目前,除了与生态相关专业具备系统的学习,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缺乏生态文明理论教育体系和实践指导,缺乏宣传、单一的教育方式与内容。通过调查发现,高校学生了解生态文明方面的知识只能简单地通过网络、电视、电台等社交媒体进行大概了解,其内容过于碎片化。同时,生态文明教育形式过于片面、不够深入。生态文明教育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口号宣传上、环保标语上,要将一个个口号化作其稳定的行为习惯,提升到思想意识的高度,要少追求形式,多追求内涵建设,避免“过节性”的教育组织形式。比如参与人数少、周期短的海报、演讲、辩论赛等,要将形式与内容紧密结合。

(三)大学生“知易行难”的懒惰作风

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社会氛围日渐浓郁,同时面对严峻的生态问题,大家切身的体验使得高校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具备较高的生态文明意识,但这也只是自我判断,不具备客观性。不过从调查数据上看,笔者发现基本每项调查结论都集中在基本了解、比较符合上,但在确切了解、完全符合选项上数据占比甚少,造成“知易行难”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归咎于大学生眼高手低的懒惰作风,自身知行转化度不高;另一方面是当今大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由于人口调控,导致现在多为独生子女,同时加之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长的溺爱,当今高校学生铺张浪费现象严重,盲目跟风、不加节制的超前消费理念显然和健康的生态价值观大相径庭,缺乏责任感,社会参与度低,使其并没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总感觉生态文明建设是不关乎自己利益的,因此也造成其没有更多的行为去践行生态的保护。

三、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建议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全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新常态下,面对现有高校大学生所存在的生态文明教育的困境,探索适应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道路,也是时代的呼唤。

(一)政府层面

1.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整体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调与前提,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有效开展的强有力保障。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氛围,大到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出台、政府的宏观布局及顶层设计,小到家庭的家风家德的普及,都能提升生态文明的社会地位级公众对其的看法和态度。只有不断巩固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才能不断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发展。

2.加强政策监管

倘若高校致力于生态文明教育,但对违背生态文明的行为没有相应的政策法规去监督,没有底线地空谈生态文明教育,那将失去强有力的政策、制度的保障,再美好的愿望都是“空中楼阁”,因此政府要加强政策的制定,完善政策监控,明确社会导向。高校作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的基地,只有形成“政府主导,人人参与”的工作格局,不断加强政策监管,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营造良好的大环境。

(二)学校层面

1.拓展教育途径

学校可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环节或人才培养方案中,拓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不断强化生态价值观理论的学习。同时利用学生社团举办生态文明知识竞赛、展览或是“绿色”公益活动,通过教学活动的约束及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

2.丰富教育内容

除了基础的生态价值观理念的学习,还要延伸到与生态文明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的学习。教学内容上增加节水节电、节能减排、合理消费等内容,并将生态文明素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让学生真实感受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责任感、社会使命感和正义感。

3.提高教育效果

高校进行生态文明理论教育的同时,不应该忽略实践层面的管理。比如呼吁比较高的“三进”活动,即将生态文明进社团、进班级、进寝室,高校利用学生组织,组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这其中不乏有呼吁生态保护的演讲比赛、辩论赛、海报征集、签字仪式等各式各样的学生活动,但在丰富的活动开展同时,笔者也亲眼目睹了一个个活动开展之余,除了像海市蜃楼般眼前一现营造的生态文明假象外,更多的是为了拍照应付任务,而忽略了教育效果。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坚决不能存在形式主义,高校要加强内涵教育,将一个个宣传活动落到保护生态文明的行动上,加强监督,同时可以根据自身高校情况出台一些制度,将生态文明教育落地生根,让高校学生从根本、从意识上真正领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将生态保护践行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学生层面

1.身体力行,提高生态文明素养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青年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环节。但由于人口调控,导致现在多为独生子女,同时加之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长的溺爱,当今高校学生铺张浪费现象严重,盲目跟风、不加节制的超前消费理念显然和健康的生态价值观大相径庭。作为高校学生,在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要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克服自身的懒惰作风,用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指导日常行为。

2.与时俱进,适应生态环保新常态

面对新时代下产生的生态困扰,高校学生更要坚定生态保护的信念,顺应时代的需求,不断加强学习,提高生态保护的觉悟,适应新时期下生态环保新常态,塑造生态环保新人格。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新媒体等社交平台,自主学习、了解最新生态环保知识,并通过社交媒体积极传播出去,呼吁更多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教育中,践行生态环保理念,比如文明处理快递垃圾、文明用车、文明还车、低碳出行,理性处理现实中的生态问题,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文明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