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基于思政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2019-01-20 12:13杨智勇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机制

杨智勇

(硅湖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昆山 215332)

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人才质量、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抓手,是落实“立德树人”中心环节的重要手段。对于民办高职院校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责任感、荣誉感、团队意识、合作能力、质量观念、诚信度以及承受压力、接受挑战等能力的关键,这些素养是民办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是学校发展内涵建设的重点。民办高职院校具有比公办院校更富市场性的体制特点,因此也就更具有灵活型,反映在育人机制上,民办高校具有更强的“动态能力”即创新的能力。通过思政课程的改革来推动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和发展,对于培养“双创”能力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性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协同育人机制在领导层面整体规划欠缺

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协同育人机制进行有效融合,按照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规律实现有效互动、良性循环,形成人人皆育人、时时可育人、处处能育人的局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值得领导顶层设计重点关注的问题。经调研,绝大部分学校都能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确立健全领导机制,制定党委统一领导、各行政职能部门齐抓共管、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但是在实际育人过程中,往往缺乏人力、财力、物力,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思路无法落到实处,这些所谓的“协同机制”则往往就成了一个空架子。要想解决此问题,则需要学校领导层面从全局角度出发,完善协同育人的制度、政策,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中各部门的要素,进行有效协调,制定切实可行的整体规划。

(二)协同育人机制在执行层面组织形式松散

学校设定与思想政治工作相关的岗位范围广泛,涉及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职辅导员、团委工作人员、招生就业工作人员、心理健康咨询师等,这些岗位都隶属于不同的部门,各部门之间没有明确的多层级的协同育人体系,缺乏协同育人机制的资源整合。各部门往往只从自己的工作角度出发,例如:学工处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部下放给专职辅导员,往往导致辅导员工作超载,不能很好地把握其工作的全面性;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下放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一张嘴两张皮,工作落不到实处。从总体来讲,学校内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十分丰富,但是这些资源要么被忽视,要么“单打独斗,各自为阵”,没有共同负担起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的学校,协同育人机制运行必然受挫。

(三)协同育人机制在保障层面资源支持不足

通过调研发现,民办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机制在保障层面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经费不足,虽然国家规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有其专项经费。但是民办高职院校在该经费的拨付上普遍很大程度地低于公办院校,且很大部分用于学生的补助、奖励等方面,直接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的经费捉襟见肘,缺少经费的保障,各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开展。二是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制度缺陷。某些学校在制定相关制度时存在不够严谨的情况,对于现实情况盲目自信,不仅制定的条文毫无可行性,反而使得各协同部门工作更加紊乱;更有甚者根本不考虑校情、学情,直接从网络上拷贝,应付了事。因此,这些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都值得深究。

二、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依据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党团工作的一致性

党团工作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以思想建设为重心,着力强化思想引领在育人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抵制不良思想的能力。同样,党团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他们通过党校、青马班、社团联合会等组织开展系列活动,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际能力和竞争意识。二者从目的上来看,是一致的,都要培养学生对党和国家的价值认同,同时表现为寻求理想、信念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学生工作的共通性

学生工作肩负教育和管理的双重职责,既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做好法制、安全、创新、诚信、就业等专题教育外,还需要完成奖、助、贷等事务性管理工作和公寓生活秩序、课堂教学秩序等协助管理工作。其工作方式和工作主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共通,都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将学生培养成为思想品质好、综合素质高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程的互通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专业课程同样也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他们的核心都是“育人”。在这方面,上海市近年来首先推出“课程思政”改革,通过在教育理念层面的突破,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强调所有课程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样对所有学生都有价值引领作用。

三、基于思政课程改革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勇于创新,建立价值认同机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于“落实”二字,协同育人也是如此,关键在“落实”。要把协同育人的理念融入学校发展的各个方面,构筑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的思想基础,转化教师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其关键之处就在“价值认同”,价值认同是落实协同育人的前提。针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缺乏自信心、学习主动性不强、知识基础薄弱、自律性较差、对学校缺乏认同感和荣誉感等群体性特征,学校领导层应从理念凝练、顶层倡导和制度设计等方面进入建设,将教书育人的价值理想、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在教师层面进行“融入转化”。“融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教书即为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整个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实现立德树人与专业素养提升的一体化构建,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专业素养,形成维系民办高职院校育人理念的“精神指导”;“转化”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将“知识条目”为主的知识体系转化为“人文素养”为主的素养体系,将个体学习的方式转化为团体学习的方式,将理论主导的方式转化为行为主导的方式。通过“融入转化”价值认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和落实,建立上下联动多层级管理机制,提升学校内涵建设。

(二)推进思政课改革,打造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管理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思政课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构建有效的育人模式,需要善于创新工作机制,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一张嘴两张皮”的格局,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管理机制。

1.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在目前高校工作管理体制中,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分属不同部门管理,这样虽能发挥两支队伍的工作特长,但也导致了理论和实践分家,课堂和生活脱离。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效果最大化,需要进行多向联动,加强两支队伍的一体化建设,基于职能边界基础进行优势互补。一是,从顶层设计“大思政”的工作理念,重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部门,例如通过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学生处领导兼任或交叉任职的方式对思政课和辅导员进行统筹管理,克服两支队伍的和而不同;二是,两支队伍一体化建设,例如建立共通的准入制度(中共党员等)为两支队伍协同育人奠定“人”的基础,建立一体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将协同育人纳入年度考核指标,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孤岛化”的问题;三是,加强两支队伍的平台建设,从具体工作过程中推进两支队伍的交流合作,例如通过共组实践教学平台邀请思政教师担任一些理论学习型社团或社会实践的指导老师,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邀请辅导员参与“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加入教师的科研团队,承担部分课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化等。

2.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而言,“同向同行”意味着要从意识上高度一致,行动上高度自觉,开展“课程思政”。一是明确各专业课教师的德育职责,除提升专业授课水平外还要全面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特别要充分利用专业课教师中的中共党员,发挥先锋带头作用,主动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二是,从理念上打破课程论的观念,深挖每一门课程的德育功能,“课程思政”不是增加一个课程环节,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三是构建跨学科协同育人研究和实践平台,根据专业文化、学科内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针对职业道德、大学生核心素养、企业伦理等问题创新课程发展,解决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问题,形成科研育人的新格局。

3.思政课教师和党团组织协同育人机制。党团组织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思政教育为党团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而党团工作为思政教育的前行指明了方向,二者协同发展有利于高校工作的全面进步。一是组织共建,通过开展基层党团组织的有效活动,促使思政课教师和党团活动互融互通,强化合作交流。例如,思政课教师兼任学校党校教师和学校青马班导师。二是资源共享,基于共建平台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充分运用各部门的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例如。以党员实践活动基地为示范点,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观、学习和分享,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青年学生统一思想,积极向上。三是定向联动,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思想建设功能、团委的组织建设功能、学生会和社联的文化建设功能开展系列学生活动。例如,通过定期的团日活动作为桥梁和纽带将党团学和思政教师联合起来,真正将党团组织协同育人机制落到基层、落到实处。

(三)保障机制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保障机制是充分实现此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师资保障,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教师,一方面要优化准入制度,如必须为中共党员,学历必须为相关学科硕士以上,同时充分联合党团工作队伍和辅导员队伍,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考核。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得到保证。二是制度保障,一方面要制定相关制度文件,如“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度的颁布是实现协同育人模式从松散走向规范、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各自为阵走向协同的重要支撑,另一方面要制定监查机制,通过评价、反馈和调控来解决制度不“落地”或者“落”而“不实”的问题。三是资源保障,按照相关政策、文件配齐配足课程专项经费,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一方面要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建设红色文化宣传公众号、专题网站等;另一方面要根据教学的需求,建立专用的教室,确保教学环境优良。

“协同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亮点。协同的理念本身就蕴含着协作、互动、整合资源等,民办高职院校办学体制中的灵活性在协同育人研究中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对于当下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机制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皮革机制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