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规训走向对话: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幼儿园常规审视

2019-01-20 11:16郭文杰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规训座位常规

郭文杰

一、幼儿园常规的意义

幼儿园常规是幼儿园一日活动各环节顺序的规定以及要求幼儿在各个环节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1]常规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二是保证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对幼儿来说,幼儿园常规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首先,良好的幼儿园常规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帮助幼儿适应并把握合理的生活节奏,保障幼儿的安全和卫生,从而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其次,合理的幼儿园常规有助于幼儿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掌握基本的生活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初步的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能力。再次,良好的幼儿园常规能够帮助幼儿习得文明的行为规范,对幼儿进行初级社会化,促使幼儿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最后,合理的常规能够保证幼儿愉快顺利地参加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愉悦与满足,增强安全感和归属感。

对教师来说,常规本身的约束力赋予了教师一种“制度的权利”。[2]幼儿园常规能够帮助其维护正常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集体秩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管理意义。一方面,良好的幼儿园常规起着维持活动秩序的作用,保证幼儿在园一日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幼儿园保教活动中,合理的幼儿园常规能够维持良好的班级规范,促使幼儿自觉遵守一日活动的秩序,保证幼儿一日活动安全顺利地进行。另一方面,良好的幼儿园常规有助于教师有条不紊地进行保教工作,着力于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关注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从而提高幼儿园的保教效率与保教质量。

二、幼儿园常规中存在的规训化现象

(一)精确控制的时间——作息表

人们对时间的认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农业时代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于时间的概念并不准确具体。进入工业社会之后,工厂和机器化大生产诞生,崇尚技术与理性的人们创造出了标识时间的钟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开始被这种匀质的钟表时间所控制和调节。钟表的创造与使用割裂了时间和事件之间的关系,时间变成了一种机械化的隐喻,反而会严格控制我们的生活和行动。

时间制度化的最典型表现就是时间表。在社会各行业和部门中都有关于使用时间的规定,并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相关的准则。由此,人们每天的时间都被时间表以“分”为单位进行精确计算和安排。人们创造时间本是为生产生活服务,但制度化的时间却将人压制在由“时、分、秒”建筑的“屋子”里,进而成为规训人的行为规范、纪律和社会制度。[3]在幼儿园里,也同样存在着作息时间表,作为时间常规的制度化表现,它通过“平均划分时段”“精确控制时间”“集体同步转换”的方式规定着幼儿在园一日活动开展的时间、节奏和程序,呈现出较高的制度化水平,反而背离了幼儿为本的理念。

幼儿园的时间常规对幼儿一日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并不是受制于钟表和作息时间表。在 “平均划分时段” 的作息时间表控制下,幼儿户外体育游戏的时间长度与室内各领域活动时间长度相一致,不同活动之间的衔接时间间隔也相同,这样就不利于有效地开展不同类型的活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平均时段划分得越精细,其对幼儿活动的控制程度也越高。幼儿园时间常规规定各项活动需在计划的时间内完成,所以在实践中要“精确控制时间”,于是,催促幼儿、争夺时间的情况屡屡出现。受午睡时间控制,教师催促幼儿加快进餐速度;为充分保障集体教学活动时长,教师选择缩短幼儿游戏时间。幼儿园时间常规还要求各类活动之间的衔接通过“集体同步转换”的方式来完成。[4]于是,教师作为幼儿园时间常规的制定者和维护者,在组织幼儿一日活动时,经常会出现以下尴尬的局面:在幼儿产生兴趣之前教育活动已经开始进行,又或者在幼儿尽兴之前教育活动已经结束。教师在执行时间常规的过程中,为了精确控制和管理时间,还会时常出现批评、责备、训斥甚至惩罚幼儿的情况。幼儿活动的自然时间与幼儿园常规的制度时间经常发生冲突,而在实践中教师往往将此归咎于“幼儿没有时间观念、不会利用和珍惜时间”,所以单方面地以时间常规和教师权威为标准来制约幼儿的行为,很少去审视成人理解时间的依据及其背后存在的社会文化的各种因素,由此导致幼儿的自主性和主体性逐渐削弱。

(二)身体的空间约束——座位

走进由围墙和铁门圈起的幼儿园,小、中、大各个班级依次呈现,每个班级的教室里都摆有整齐有序的桌椅板凳,地上贴着排列规则的不干胶小圆点和线条……在这里,按照常规幼儿被要求对号入座。教师为了追求标准化的身体管理,塑造符合幼儿园常规的身体,以至于无时无刻不在对幼儿的身体进行监管与控制。座位便成了对幼儿身体进行空间约束的符号,围绕着这一符号还产生了“上位”、规范坐姿以及调位等规训幼儿身体的方式。

地面上的小圆点和直线图标将整个活动室划分为小的空间单元,也规定了座位的摆放位置和幼儿身体的空间坐标。为方便对幼儿身体进行管理,幼儿园常规要求幼儿对号入座,所以幼儿的座位是相对固定的,幼儿的行为举动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上位”即是幼儿在自己所属的位置上坐下来,而且没有教师的允许是不能够随意离开座位的,这样的常规要求限制了幼儿身体和动作的发展。由于这个阶段的幼儿主要借助于动作进行思考和探索,因此伴随着规矩端坐的身体,幼儿的脑袋也静止不转了,身体被规训的幼儿变得像一个个“木头人”。[5]为了有效地约束幼儿的身体,教师利用语言或音乐符号的常规手段训练幼儿“上位”。所以,在幼儿园里会看到在教师“请上位”的语言要求下,幼儿一边回应“我上位”一边快速地寻找并坐到自己的座位上。有时甚至不需要语言,教师只需弹奏示意幼儿“上位”的音乐,伴随着越来越高的音调和越来越快的节奏,幼儿就会快速地移动自己的身体并找准座位坐下。在幼儿园里,对应着“上位”,下位的现象也时常发生,从教师不断提醒幼儿不准下位的声音中可知这种常规要求非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屡禁屡犯。

导致幼儿下位现象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幼儿园常规严格的规范坐姿:幼儿在座位上时要坐椅子的三分之二,双脚要并拢,小手背背后,眼睛往前看,等等。如此充满规训意味的常规忽视了幼儿的需要和身体体验,追求的是方便教师对班级的监管与控制,着眼于将幼儿训练成为遵守常规的“秩序人”。然而,这些坐姿规范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甚至会对幼儿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幼儿身体发展尚未成熟,长时间按照常规要求的姿势安静坐在直背式的椅子上,这对于幼儿来说,无疑是身体上的束缚和精神上的折磨。[6]

幼儿园班级里每天还上演着调位的戏码,[7]教师经常会让两个幼儿互换一下位置,或者让某个幼儿带上自己的椅子坐在最前面、最后面或其他幼儿的前面、后面。教师调位时尽量不会让调皮捣乱不守常规的幼儿坐在一起,往往会安排他们坐在教室最前面、最后面或者在他们中间安排表现好的幼儿以起到分隔和正面影响的作用。调位是教师通过管理幼儿的身体空间维持班级秩序的常用手段,它作为教师权力的符号隐性控制着幼儿的活动空间和同伴关系。

在幼儿园教育场域中,教师利用常规对幼儿身体进行监管与控制,旨在把幼儿塑造为成人心目中的“好孩子”。然而,“好孩子”听话的心灵却是在幼儿园常规的规训下,长时间地以座位作为幼儿身体的空间约束而形成的,而心灵的束缚又潜在地束缚了幼儿的身体。这些隐含规训的常规追求标准化的身体管理方式,试图压制幼儿的身体欲望和好动天性,妨害了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

(三)规训控制的手段——监视与裁决

福柯指出,“敞景式建筑”是对人进行监视和规训的有效方式,通过“全景敞视主义”的规训和惩罚,让人的一举一动暴露在大众的视野,接受人们的层级监视与批评指责。在幼儿园的“敞景式建筑”里,幼儿完全暴露于摄像探头以及教师和同伴的目光之中,时时事事受到来自全方位的层级监视。这种监视首先来自幼儿园,摄像探头是幼儿园监视的普遍形式,户外活动区、活动室、寝室、楼道等地的摄像探头实时监视着幼儿的一切举动。园长还会通过随机推门进教室、隔着门窗观察等方式监视着幼儿。再就是来自教师的监视,幼儿的行为、身体、动作、坐姿都受到来自教师的密切监视。稍有不符合常规要求的行为举动,幼儿就会受到教师的批评、指责甚至惩罚。最后,幼儿还受到来自周围同伴的监督。为了有效维持集体秩序,教师在进行管理时还组织“争做班级小主人”“今天我当小组长”“我是小小值日生”等活动,使班级时刻处于一种“人人督我,我督人人”的状态。

在幼儿园里,幼儿身处充满常规与监视的时空中,他们的一举一动全都暴露于各层监视与控制之下,丝毫没有属于自己的时空。除了受摄像探头、教师、同伴监视的活动室、区角、户外场地等“前台”地方,[8]盥洗室、走廊等 “后台”作为制度化生活的缝隙也重新被加以监视和控制。作为被高度监视生活的调剂与喘息,幼儿原本喜欢在这些监管的“失控”之处逗留,然而现在教师也已关注到这一问题,并有意分配一名教师和幼儿作为值日生在这些地方进行监督。由此,即使是在这些“后台”之处,幼儿的行为也因为受到监视而变得“规矩”起来。受常规约束和层级监视的影响,幼儿被无数双眼睛盯着,时刻处于一张无处躲藏的监视网络之中。

除了对幼儿进行监视,幼儿园常规还对幼儿进行裁决。福柯认为,“对是非正常进行裁决的法官无处不在,我们生活在一个教师—法官、医生—法官、教育家—法官、‘社会工作者’—法官的社会里”。[9]在幼儿园里,也不例外地存在着规范化裁决。幼儿园常规通过对幼儿行为进行“听话与捣乱”“守纪与违规”的裁决,从而标识出“好孩子”与“坏孩子”,并有区别地对其进行奖惩。由此,幼儿园常规通过规范化裁决变成了比较、区分幼儿的手段。对幼儿进行比较分类并加以明确的区分之后,更便于教师对幼儿进行精确的管理和控制。“好孩子”与“坏孩子”的教育分类一旦形成,教师就会对幼儿有不同的期待与要求,在教师的影响下,幼儿的行为表现就更加符合作为一个“好孩子”或“坏孩子”的标准。规范化裁决还是消除差距的手段,它按照幼儿园常规对幼儿的行为举动进行裁决,使之符合统一的常规要求,所以幼儿独特的个性逐渐削弱,被模塑成具有同质性的个体,在一些方面变得趋近甚至相同。幼儿园常规如果仅仅被看作是脱离了幼儿个别差异性的统一裁决规范,就会走向背离幼儿生活和天性的轨道,妨害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构建对话式的幼儿园常规

幼儿园常规本该为幼儿发展服务,然而隐含了规训现象的常规束缚了幼儿的身心发展,因此亟须构建对话式的幼儿园常规,实现从规训控制到民主平等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到与幼儿对话、与自身对话、与符号对话。

(一)与幼儿对话

教师与幼儿对话的关键是构建平等的师幼关系,破除传统上教师高高在上、幼儿抬头仰望的不平衡地位。通过民主平等对话,师幼之间相互沟通理解,幼儿能够表达内心真实想法,展现真实富有个性的自己,而不必迫于幼儿园常规和教师权威的压力有意压抑克制自己。

与幼儿对话,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时空体验,消解幼儿园常规的规训性,回归关爱生命和灵魂的正轨,顺应幼儿的发展节律,按照幼儿的需要和活动情境来布置空间和安排时间。在空间方面,幼儿园常规要求应从身体规训转变为身体对话,减少对幼儿身体动作和活动空间的限制,较多地为幼儿布置自由活动的空间;时间方面,教师应该制定合理的时间常规,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活动时间,激发幼儿活动的热情,保证幼儿有宽裕的时间开始、投入和展开活动。

与幼儿对话,教师还要关注幼儿的需要,解放幼儿。幼儿有活动的需要,教师不应要求幼儿小手背背后,而是要解放幼儿的双手,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操作;幼儿有表达的需要,教师不应要求幼儿小嘴巴不说话,而是要解放幼儿的嘴巴,让他们能够自由地交流表达和提问;幼儿有自由活动的需要,教师不应催促幼儿,不应将幼儿局限于幼儿园之中并用各项常规活动塞满幼儿的一日生活,而是要解放幼儿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中自由探索体验。

(二)与自身对话

与自身对话需要教师“站在幼儿的角度看老师”,由于教师习惯于从自身的角度以成人的标准来看待和规范幼儿,所以做到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与自身对话,教师需要不断反思自己,寻找不足,不断改进。这个过程就如同是“自我”与“本我”之间的不断斗争与对话,“自我”逐渐弥补“本我”的不足,最终达到“超我”的境界。[10]

在构建对话式的幼儿园常规时,教师要养成反思自己与对话自己的态度和习惯。如果工作繁忙不便于即时反思,可以通过录像、拍照等方式记录自己的常规活动过程以及幼儿的表现和反应,待到空余时间再进行反思对话,也可以请其他教师参与到这一对话过程中,帮助自己找出在常规执行过程中的不足。在对话自己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尝试站在幼儿的立场上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以幼儿为中心?是否真正了解幼儿的需要?是否考虑过幼儿的想法?是否有比批评惩罚更好的方式?

例如,对于幼儿园常规规定的作息时间表以及座位的摆放位置,教师需要对话自己——这样的时空安排是为了幼儿的发展还是为了方便自己进行班级管理?针对于此,教师需要不断地自我对话与反思:“谁有权安排时间?”“怎样合理安排时间?”“谁的座位?”“谁有权控制座位?”这些问题都关涉到幼儿的需要与教师的社会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有了矛盾也就有了问题解决的源泉和动力,教师不应回避这些矛盾,而是要直面矛盾,寻找解决矛盾之策。

(三)与符号对话

所谓“与符号对话”指的是教师合理地解读幼儿园时空中符号的意义。在社会学的符号互动理论中,符号是基本的概念,指的是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例如语言、文字、动作、物品或场景,等等。存在于幼儿园时空里的符号也有很多,比如,师幼之间“请你像我这样做、我就像你这样做”的语言互动,幼儿园常规的文字规定,幼儿“眼睛看老师、小脚并并拢、小手背背后”的动作姿势,活动室地面上的小圆点、直线以及幼儿的桌椅板凳,等等。

以幼儿园的物品符号为例。活动室地面上的小圆点和直线为幼儿座位的摆放提供了参照,幼儿要做的是将自己的椅子对准小圆点沿直线放下并坐好,这样就形成了整齐摆放的座位。于是,小圆点和直线就成了规定和限制幼儿身体的“坐标”。幼儿园的座位原是供幼儿“坐”的地方,在幼儿园常规的要求下,它衍生为幼儿身体定位和动作约束的符号,具有了规训幼儿身体的符号意义。[11]而且,教师还具有对座位的绝对分配权,为维持教育活动的秩序,教师会在集体活动开始之前花费较多时间来调整幼儿的座位。

教师要合理解读幼儿园物品的符号意义,让物品回归其本来的功用,减少规训和控制的成分。例如,座位是为幼儿服务的工具,而不是教师对其加以控制的手段,教师应当关注的是幼儿的座位是否舒适,而不是只注重座位对于教学活动的符号功能,忽视了座位对于幼儿的情感作用。幼儿有同伴交往的需要,坐在一起的幼儿之间建立了较好的同伴关系,教师不要为了方便管理而生硬地调位。

从严格控制的规训到民主平等的对话,是一种观念的更新,更是一种立场和态度的转变。在这种理念支撑下,幼儿园教育场域中必将呈现一幅和谐温馨的画面:师幼平等交流、互相倾听,共同建构对话式的幼儿园常规!

猜你喜欢
规训座位常规
换座位
常规之外
探讨常规课的高效课堂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巴士上的座位
关于实现规训的发展性价值的思考
换座位
摄影表征、权力与规训
康德《论教育学》自由与规训的关系解读
别受限于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