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大学生获得感探析

2019-01-20 08:55张国彪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思想

张国彪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强调:“科学统筹,突出重点,对准焦距,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获得感”是检验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成效的试金石,是人民群众的内在需求获得满足的实实在在的感受,包括物质层面的获得和精神层面的满足。全面深化改革要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重要的是关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大学生的获得感。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可见,大学生获得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什么要让大学生有获得感、大学生应该有什么样的获得感、怎样让大学生有这种获得感,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提升思政课大学生获得感的意义

(一)满足大学生需求的需要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任何人做事都是出于这样或那样的需要而做的,所以大学生修习思政课也并非漫无目的,他们一定是想要有所获得,希望能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层面有所得。其中存在“学生需求”与“实际获得”之间的矛盾,两者是一种波动关系,“实际获得”应当无限向“学生需求”接近,“实际获得”与学生一个阶段的需求重合了,又会产生新的学生需求,如此循环波动上升。但是,如果“实际获得”与“学生需求”差距过大,那么学生就会对高校思政课产生抵触情绪,难以接受和认可思想政治教育。这时,高校思政课就必须进行改革,努力满足学生需求,倘若学生需要没有得到适当满足,那么他们就很难接受,更难认可思政课,思政课的效用就很难得到有效发挥。高校思政课要想实现高效开展,最根本的就是要努力提升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获得感。

(二)实现思政课初心和使命的需要

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获得感直接影响思政课的开展效果,课程目标得不到有效实现会直接影响“立德树人”这个本质要求的实现。国家目前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高素质人才,这是国家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体现。通过改进高校思政课的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需求”与“实际获得”的契合度,满足学生需求,点燃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促使其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之中,争做新时代的先进青年。这既是高校思政课的初心与使命,也是提升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获得感的重要意义。

(三)改革思政课教学的需要

时代在发展,思政课教学改革也从未停歇。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其教育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吸收最新的理论成果教育学生。受网络发展的影响,大学生的学习阅读方式已经越来越趋于娱乐化、碎片化,这对于思政课教学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剖析大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需要能在网上解决而课堂却尚未能较好实现。因此,关注学生有效需求,提升大学生获得感应该成为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重要依据。

二、高校思政课大学生获得感的目标

“获得感”是一个新兴词汇,其内涵和外延尚未得到精确厘定,学界尚处于认知探索阶段。通俗地讲,获得感就是人的需求得到满足的一种内在心理感受。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集思想深度、政治高度、教育温度于一身。所以,高校思政课大学生获得感目标理应让学生拥有以下三个层面的获得感:

(一)思想深度之获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诸多思想困惑,如未来发展迷茫的学习困惑、大学毕业的择业困惑等,他们对解除这些困惑有极强的需求。高校思政课就应该致力于解决大学生的这种需求,当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时,要及时有效地对其答疑解惑,使其摆脱错误思想困扰;对于大学生的思想症结要进行针对性引导,解决其思想之惑。高校思政课要引导大学生思想积极向上,解决错误认知,化消极为积极,坚定信念,使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之中有所获。

(二)政治高度之得

高校所要培养的合格大学生,最低的要求就是政治过关,有一个清醒的政治头脑。高校思政课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坚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前提之下,确立个人理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通过基本国情教育,让大学生对我国客观实际有清晰认知,明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长期性,戒骄戒躁,提升对国家发展的信任感。通过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教育,让大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明确自己的责任感。

(三)教育温度之感

在全面深化改革阶段,通过道德、心理、精神追求的引导,让大学生有教育温度之感。在道德教育方面,不仅要向大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道德规范,还要让大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和规范,以及怎样在生活中践行这些知识和规范,从而获得自我道德认同感。在心理引导方面,要让大学生感受到教育关怀,摆脱心理困扰,正视现实困境,懂得珍惜身边的亲情温暖,获得心理充实之感。在价值观引领方面,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部分当代大学生存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倾向,易被眼前物质利益所蒙蔽,忽视精神追求。教育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让大学生冲破物质世俗的羁绊,坚定精神信仰,获得精神皈依之感。

三、高校思政课大学生获得感实现路径

转变视角、关照学生,是提升大学生获得感的精准之策;革新理念,是提升大学生获得感的重要动力;营造环境,是提升大学生获得感的客观保障。主体、介体、环体三个层面协调统一,共同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

(一)转变视角:提升大学生获得感的精准对焦

提升大学生获得感的实质就是要精准对焦,关心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视角转向“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层面。在思政课中,形成以大学生为主体、教育者为主导的和谐局面。教育者应对不同专业学生特点进行科学剖析,找出各个专业大学生需求的最大公约数,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尽最大努力达到大学生的心理预期,提升大学生的实际获得和主观体验。在尊重大学生需求的同时,也应发挥教育者的主导角色功能,对大学生的需求进行区分辨别。因为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基础理论不深且主观意识较强,他们的需求层次不一、有好有坏。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不能盲目满足大学生的需求,要进行理性分析,理清摸透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对于其合理需求部分要尽最大努力予以满足;不合理部分要科学引导,积极纠错,促使大学生健康向上发展。

(二)理念革新:提升大学生获得感的强大动力

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认识、看法和态度的集中体现,是贯穿教学活动理论层、操作层的核心价值观念,是课程改革的首要研究对象。学生获得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检验标准。以大学生获得感为目标进行思政课教学理念改革,要做到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思政课教师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思政课教师一方面要不断强化自身的知识理论水平,为灵活开展课堂教学蓄力;另一方面也要努力学习现代技术,实现现代科技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第二,理清大学生获得感的本质内涵。大学生获得感包括短期获得和长期获得,这两种获得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短期获得是可以在课堂上当场获得的浅层次的获得感。长期获得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沉淀,是短期获得长期发展的结果。没有短期获得就无法实现长期获得;不实现长期获得,短期获得也就无济于事,只能停留在浅层次的获得之上。所以短期获得是基础,长期获得是最终结果。思政课教师必须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升大学生获得感。第三,目标明确,过程幽默。现实生活中,学生十分喜欢听八卦新闻,部分教师为了营造课堂活跃气氛,整堂课充斥着夸张、戏谑。表面上看,整堂课学生欢声笑语,课堂氛围十分活跃,但学生只是瞬间获得,课上一笑忘之。这种获得感非但无效,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教师在活跃课堂的同时,必须紧扣课程目标,互动之后能够回归大学生获得感这个主题,做到收放自如。

(三)营造环境:提升大学生获得感的客观条件

良好的环境对大学生获得感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打通课堂内外壁垒,实现线上线下有效联结。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已经逐渐成为人民生活的一部分,要想封锁网络渠道,切断分散学生注意力的“根源”,显然是做不到的,况且网络也并非影响思政课抬头率的根源。思政课抬头率的根源在于课堂本身缺乏吸引力,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获得与自身需求有差距。因此,思政课教师对网络要变“堵”为“疏”,积极运用现代技术辅助教学,如慕课、微课等,设置开放性问题,增强大学生思政课堂参与度,提高课堂抬头率。第二,营造有亲和力的良好氛围,促使学生愿意听课、爱听课。思政课教师教学过程中不应一脸严肃,无形之中会给学生一种心理压力,进而衍生为对课堂的厌烦,而应该激情、生动,注重与学生的心灵沟通,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同时给学生一种亲切感、舒适感,让学生敢于在课堂发声,无论回答问题对错,都应给予适当鼓励,让学生在自觉与不自觉之中融入课堂,真正实现有所获得。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