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磊
民国武术期刊史料考察与武学传承
王小磊
(浙江省德清县第三中学 历史组,浙江 德清 313200)
民国时期武术期刊大量涌现,其大多以提倡武术运动为宗旨。深刻的民族危机及其与西式体育强势博弈的时代背景下。民国时期武术期刊刊登内容主要包括武术知识、武侠故事及武林新闻等。民国武术期刊的办刊活动有助于提高民众对于武术的兴趣,为民众接触武术提供了有效的渠道,对于武术的推广、武学的传承起到了相当重要的积极作用。传统武术运动与新式期刊传媒的结合,体现了传统武术在近代的转型历程。
民国时期;武术期刊;推广;武术
民国时期,随着报刊传媒快速发展,专载武术类问题的期刊也大量涌现,这对武术运动的传播与推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学界有关民国武术期刊的研究并不多[1-4]。本文拟对民国时期出现的众多武术期刊进行总体上的考察,揭示其对武术的推广、武学的传承所作的贡献。
由于国难日亟,“国术救国”在民国时期成为武术界乃至社会各界的一个重要呼声。武术界强烈要求推广武术运动,使之普遍化、全民化,创办专门武术期刊成为推广武术运动的重要手段之一。民国时期武术刊物大量涌现,据统计,从1919年到1929年,创刊发行的重要武术期刊就不少于12种,如《精武本纪》《武术》《精武》《佛山精武月刊》《精武杂志》《精武画报》《中央国术馆特刊》《中央国术馆年刊》《中央国术馆旬刊》等[5]。20世纪30年代更是有大量武术期刊创刊发行,其中主要有1930年中央国术馆创办的《国术周刊》、1932年上海扬武国术会创办的《国术》、1932年湖南国术训练所创办的《国术半月刊》、1933年上海市国术馆创办的《国术声》、1934年上海国术统一月刊社创办的《国术统一月刊》、1934年山西省国术促进会创办的《山西国术体育旬刊》、1934年浙江省国术馆创办的《国术》、1934年山东济南健康实验学社创办的《求是季刊》、1935年1月天津道德武学社创办的《国术周刊》、1935年山东济南健康实验学社创办的《求是月刊》、1936年山东济南健康实验学社创办的《侠魂》、1939年陕西城固县国术研究会创办的《国术月刊》等等。
各主要武术刊物均以提倡武术,进而推广普及武术运动为主要目的。《国术统一月刊》的创刊宗旨即是“鼓吹中国固有的国术”,其创刊目的“是为传播固有的‘武艺’”[6]。天津道德武学社出版、天津国术周刊社负责发行的《国术周刊》(天津)即是“鉴于武术非文字宣传不足以唤起普及”而创[7],其创刊之后还“本真实提倡之旨”,每期向各地图书馆、学校及个人赠刊三百余份,并称“牺牲血本,确为提倡国术着想也”[8]。《国术》杂志的《发刊词》更是指出,一种学术“非有刊物的宣传,不能引起民众对她的注意;所以杂志乃是学术普遍化与进化唯一的力量”[9],而要提倡国术则需要使民众对国术有所了解,其方式便是通过杂志进行宣传。该刊宗旨便是:“打破民众一切的怀疑与误会的观念,灌输国术的常识,使大家都知道内容,因而引起兴趣同来练习国术。”[9]《国术周刊》及其前身《中央国术旬刊》的创刊宗旨即是“普及国术,唤起全民均国术化”。《国术月刊》亦旨在提倡国术[4]。《国术声》在1935年复刊后,上海国术馆即“为提倡国术,宣扬武德,特提出一部分赠送各界”[10]。其他各主要武术期刊也大抵类似,均以宣传、提倡武术,进而复兴武术,使之普及于民众作为自身的主要目的。
推广武术运动,首先应唤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因此民国时期的各主要武术期刊均十分注重强调推广武术运动必要性。
近代中国屡受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在这种情况下,救亡图存日益成为时代的主题。其时,中国人被列强蔑称为“东亚病夫”,时人普遍认为身体的羸弱是国家衰弱、屡受欺侮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近代列强的历次入侵,国难的不断加深,往往伴随着军事上的失利,因此,时人将加强军事作战能力作为自卫强国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在相当一部分人看来,武术作为起源于古代战场,兼具健身与技击功能的一项运动,正好契合了这方面的需求。
在民国时期,民族危机的背景下,各类武术期刊高度重视并宣传武术运动具有强身御侮的功能,冀图以契合时代需求的价值标准来唤起民众的重视。天津《国术周刊》刊载的诸多文章中即有相当多的相关论述。该刊创刊序指出:“我中华民族非发奋自强,提倡国术,不足以生存于列强竞争之世,非有尚武之精神,不能练健全之身体,非有健全之身体,不能御外侮之欺凌,此不易之论也。”[11]该刊编者亦强调了武术同强身、强种、强国的关系:
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强身必自练习国术始,盖国术者,非保身已也,实以护国强种,盖养成今日之铁汉,预备他日之肉弹,练成平时之技能,预备战时之拼斗……吾国民众,能保守我国固有之国术,强种之良法,发挥而光之,如旭日东升,大方光明与世界,如能上下一致,努力精进,雷厉风行,去其华,持其恒,则我国其庶豸乎,谁谓吾国不能与列强并峙哉。[12]
中央国术馆创办的《国术周刊》(南京)亦注重强调武术运动强身御侮的功能与价值。其刊登的《中国民族衰弱之原因》一文指出,“全国尽多羸弱之民,平日又不从事于运动,外邦遂有病夫之讥”,中国民族衰弱的“最大之素因,实系民族衰弱也”,而“今欲强国,必先健身,更宜竭力宣传国术,使国术均民众化”[13]。《敬告国术同仁加紧提倡国术救国书》一文亦强调武术运动对于救国御侮的作用,希望藉此而有助于武术运动的推广[14]。该刊所载陈家庚的《提倡国术为救国根源》一文,亦有相似论述[15]。除此之外,该刊中还有众多文章涉及相关论述。《国术统一月刊》的主编姜侠魂指出,武术是“强身卫族的根本,人类技艺的首要”,并称“今日的国家在帝国主义者高压之下,经济的侵略,武力的侵略,四面交攻,我们在这被逼环攻的暴力之下,如果不甘做殂上肉,釜中鱼,就只有发奋为雄,精诚团结,恢弘我们古代的‘武艺’与‘武德’。”[6]意即应对民族危机须提倡发扬武术运动。其它各主要武术期刊也均有类似主张,并有相关专门文章刊登,如《国术与强民救国》[16]、《武术救国》[17]等等。这一时期武术期刊均主张近代中国若要强国御侮,则需强身强种,而唯有武术运动可达致此目的。可以说,武术运动可满足强身御侮的时代需求成为民国武术期刊所表现出的一股共同思潮。这也体现了民国时期武术期刊大量涌现的时代背景,即深重的民族危机下,强身御侮成为时代需求。
近代西式体育运动传入中国,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便逐步成为中国体育运动的主流。在外来西式体育的强势冲击下,传统武术运动同西式体育形成强势博弈,武术期刊则成为博弈的主要阵地,并发挥重要的媒介作用。为应对西式体育的竞争,吸引民众选择武术运动,众多武术期刊发挥其舆论宣传作用,宣扬武术相较于西式体育的诸多优点。主要认为,中国武术运动的练习比西式体育花费少、可普及范围广、练习方便及注重身体的整体性等等。《求是月刊》有文章指出,西式体育“除了对于少数贵族子弟,或准贵族子弟外,对最大多数的民众是没有影响的。因为这种体育只用于学校,穷人们不能入学,也就没有机会学会它了”“这种体育有许多动作只能发展身体的一部分,有的过于激烈,反倒足以伤害身体”“它不适宜单人运动”,且“置备这种体育器械比较困难”[18]。因此,西式体育“决不能适用到中国现在的社会里去,要想拿它来救中国人衰弱的病症,那更是一种妄想了”,而中国的武术运动则不然,“有体育之长而无其短,聊胜一筹而已”武术是“平民化的运动”“一种应用的技术”“发展精神的好方法”,且“学习国术是涵养道德的生活”[18]。前述《国术周刊》(南京)杂志刊登的《中国民族衰弱之原因》一文指出,“国术之运动,遍于全体,既本乎体育原理,且合于生理学说,而又俭省经济,不限场地,并……充于实用,所谓体用兼备,合科学化经济化者也”,而西式体育则“限于场地,靡费金钱,故有体而无用”[13]。《国术周刊》(天津)杂志中亦有相关文章指出:
这舶来的运动,决不能普遍了中国的四万万同胞,我的见解大概有三个,一、例如这球类运动必须有团体,一个人决不能行,还要有相当的地点和适当的时间,二、环境的关系,譬如工人,商人,或是政界作事的,军警各界,都有工作的时间,决不能因为运动,去影响他的生活问题,况且这年岁老的,和年岁幼的,都不适合这球类运动,还有一般不顾体育道德性的人为了胜败的奇心,时常发生了种种对于生命危险的不幸事,三、是经济的关系,例如买球呀,球鞋呀,背心呀,冬季的时候,还要有毛制的,呢制的衣服,这些个都是不经济的,不是那平民阶级所以作到的……实在不如这国术是平民化,经济化的,而且对于时间环境一点也不能犯冲突,无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决无受限制,并且经过最浅近的练习,能得到最切的利益。[19]
民国各主要武术期刊中出现的相关论述不胜枚举,其共同宣扬中国固有的武术运动优于西式体育,更适合于中国的实际与国情。因此,在武术运动与西式体育运动之间,应当选择武术运动并以其作为强身、强种、强国的重要手段。民国时期众多武术期刊即是在同外来西式体育的强势博弈的背景下大量涌现,并直接参与这场博弈,以图发扬武术运动。
民国时期新兴的武术期刊作为面向大众的传播媒介,公开刊登了大量有关武术的知识,包括套路动作图解、动作要领、练法心得及相关技术理论等,为民众接触武术运动增添了一条重要渠道。天津道德武学社与天津国术周刊社的《国术周刊》即专门开辟“拳术”“器械”“功夫”“研究”“心得”“著述”等栏目。其中,“拳术”“器械”主要刊登拳法、器械套路动作要领及图解,如“性功拳解”“八卦游身掌”“八仙拳解”“意拳解”“形意三昧意拳解”“罗汉拳解”“大刀术”“六合枪”“太极玄门剑”“子母鸳鸯钺”“六路戟”“春秋刀”“宋代杨家奇枪真传”“八卦滚手刀”等等;“功夫”栏目主要刊登相关功法的练习方法,如“混元一气功”“飞檐走壁功”“先天道功”“壁虎游墙术”“跌打抓拿法”等等;“研究”“心得”“著述”等栏目则主要刊登有关武术基本理论方面的文章,如《太极拳精义》《点穴术抉证》《卸骨法抉证》《擒拿术抉证》《拳术箴言》《国术打法之研究》《国术十讲》《岳武穆形意拳要论》《宋氏家传太祖拳分统概略》等等。《国术统一月刊》亦辟有相关栏目,专门刊登包括练习注意事项等在内的武术理论知识,在1934至1935年便刊登有《褚民谊先生演讲太极操原理》《太极操讲义》《初学太极拳应该注意的几点》《科学的内功拳》《太极拳运用方式图说》《杨家太极拳要义》《拳之刚柔相济论》《杨氏太极拳要义》等文章。《中央国术旬刊》杂志专门辟有“著述”栏目刊登武术套路的动作图解,既有文字说明,又配有图片,仅在1929-1930年即连续刊载有“四路查拳”“形意六合拳”“七星剑”“初级基本拳”“十三剑”等拳术或器械套路图解,图文浅近明白,适合读者学习。其他诸如《国术周刊》(南京)、《国术》(上海)、《国术》(杭州)、《山西国术体育旬刊》《精武》《国术声》《国术月刊》《国术半月刊》等等武术期刊皆积极刊登类似的有关武术知识的内容。
武侠故事是民国时期众多武术期刊纷纷刊载的又一重要内容。《国术统一月刊》的创办者姜侠魂即热衷于搜集正史、野史和笔记小说中的江湖掌故[20]。《国术统一月刊》刊登有诸多武侠故事,其“说苑”栏目连续刊载有讲述明代军事家、武术家戚继光、俞大猷抗倭事迹的小说《平倭两将军》,“杂殂”栏目则连载有《中国武士道故事集》等等。《国术周刊》(天津)仅在1935年连载的武侠小说就有多篇,如笔名为武林三友的《侠义秘史》《雍正剑侠佚闻》,笔名为警钟的《江南三大奇侠传记》《孝义情天》,笔名为破书钝剑楼主的《武林情场话旧》,笔名为疯癫客的《江湖见闻录》等这些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主人公武艺高强,内容引人入胜,读之令人颇生兴味。《国术声》杂志在1935年第3卷各期刊载有武侠传记《空空儿》《毛生》《柳南》《相士》《侠女子》《王姓客》《卫女》《五公山人》《吴小将军传》《王宗岳先生传》等。《山西国术体育旬刊》则连载了《三晋武侠传》《义盗偷头记》《千人敌》《毓贤之刀剑》等等武侠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往往“为人之所不敢为,言人之所不敢言”[1],其救民于水火的情节满足了国难日亟下民众的想象。
除刊载武侠故事之外,民国武术期刊还热衷于刊登其时武林的新闻逸事、武术比赛与表演的盛况及相关照片,以此使民众获取有关武术运动的实时消息,了解武术运动的发展状况,进而调动民众的兴趣,带动民众加入习武者行列。例如,《国术周刊》(南京)刊登有相关文章向各地读者展现湖南各界练习武术的热烈状况,并介绍各方面对武术的推行情况[21]。《国术》(上海)有文章介绍扬武国术会武术表演的景况,并进而指出“一时掌声雷动,颇受观众赞许,同时并有多人,要求加入本会”[22]。另外,民国武术期刊还积极刊载相关武术教学组织的成立消息、招生信息及招生简章等等。例如,中央国术馆设立民众国术练习班之时,《中央国术旬刊》即对这一新闻消息进行了报道,该刊为读者详细介绍了民众国术练习班的宗旨、地点、报名手续、资格、学习期限及学习内容等等[23]。以此为有意学习武术者提供重要的信息与渠道,进而增强武术的社会影响力,为拓宽武术传播路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民国时期武术期刊的办刊活动对于武术的推广、武学的传承起到了较为重要的积极作用。其刊登武术知识、刊载武侠故事及相关新闻,为民众接触武术运动提供了途径,并且有助于提高民众对于武术的兴趣,进而推动了武术的推广,有助于武学的传承。
传统的武术传播方式主要是拜师学艺、师徒相承,且拘囿于门派观念,通常还有对外保密的特点。近代社会出现数量较多的武术会社及训练班等,但相当一部分民众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并没有拜师学艺或者加入此类组织学习武术的机会。民国武术期刊公开刊登武术知识,无疑会方便民众获取武术知识,进而即便在缺乏拜师学艺或进入武术教学机构的条件下,亦能通过阅读刊物在一定程度学练武术,这对于指导学练武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天津国术周刊社指出,海外侨胞“虽多有志练习,而苦无师友指导,如阅敝刊,虽不敢言如何精到,亦能无师自通也”[8]。精武体育会的《中央》《精武》等刊物刊载相关拳种,不仅有拳谱、拳歌诀,且有清晰配图并加以详细文字说明,使繁杂的武术套路变得更加规范、科学、易懂、易练,初学者亦能轻松学习与掌握[3]。有研究[1]指出,《山西国术体育旬刊》中有关对十八般武艺的介绍、练剑经验的传授等内容的不少篇目是专为方便初习者学练所设。该刊刊登的《介绍弓力拳之一斑》《内家拳四门提要》《世界体育标准之太极拳》等对相关拳种的概括性介绍文章,可使初习者对相关武术具备总体认识,进而引领其进入武术理论之门。而其刊登的诸如《少林五行拳柔术谱》《五虎断门枪谱》《形意拳经中之字字诀》《龙泉剑谱法论》等从前秘不示人的拳谱拳经,则成为至今犹极其珍贵的研习资料。此外,该刊刊载的诸如《国术入门之三害》《太极拳五要诀》《少林五行柔术谱》《国术先辈孙禄堂先生自述练拳之心得》等武术技术理论文章,对相应拳种的练习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其他武术期刊亦大致与之类似。同时,由于期刊传媒的受众广、传播范围大,武术期刊对各类武术知识的刊登则相应地扩大了各种武术的传播范围。因此,民国武术期刊对武术运动的推广与传播起到了重要的帮助作用。
虽然武侠小说往往内容荒诞不经,但其对武术夸张的文学性描述,却容易使人对武术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促使其加入武术学习者的行列。《国术周刊》(天津)的编者即指出:“我们的刊物,因为立场不同一般出版物的关系,所以没有什么幽默或浪漫的作品,因此,好像太古板,干燥,没有兴趣,我们今后在不悖本刊宗旨范围内,也要添些稍有兴趣的东西,这并非为生意而设意的,因为我们知到(道),天好的山珍海味,没有油盐酱醋等等材料,是不成其美味,也难以下咽的。”[24]其中“稍有兴趣的东西”“油盐酱醋等等材料”,显然是指武侠故事等轻松有趣的文字,即是希望通过刊载这些内容以引起民众的兴趣。《国术声》杂志的编者亦指出:“本刊每期登载历代武侠传记一二篇,其用意在此世风日下人心险恶之秋。欲藉以移风易俗,正人心,使读者一快胸襟耳。”[25]“使读者一快胸襟”的往往是武侠故事中主人公依靠其高超武艺惩恶扬善、替天行道的行为。因此,武侠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宣扬武术的作用。
此外,民国武术期刊对其他武术界相关信息的报道,也有助于提升民众对于武术的兴趣,为民众接触武术提供有效渠道。总体看,民国武术期刊的办刊活动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例如,有研究表示,由于《精武》杂志强大的社会言论的宣扬,精武体育会得以迅速发展。进而至20世纪20年代末,国内外精武会员超过40万人,为近代武术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3]。由此可见,民国武术期刊对于武术的推广、武学的传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期刊传媒是近代西方文化传入过程中带来的新生事物,而武术运动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民国时期大量武术期刊的大量涌现,正体现了新与旧的融合,反映了传统武术运动在近代的转型历程。进入近代以来,西式体育传入中国,给传统武术带来了严重的挑战。传统武术运动需要不断吸纳新生事物,以完善自身,实现自身的转型与发展,由此才能不断地焕发生命力,进而传承下去。此外,武术运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子文化,在西方文化传入下所发生的转型变化,更深层次地体现了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样地,传统文化亦需要不断地汲取外来的养分,以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使自身历久弥新。
[1] 杜舒书,郭志禹.民国期刊《山西国术体育旬刊》与武术传播[J].体育文化导刊,2011,(5):119-122.
[2] 郭强.中央国术馆馆刊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 2017.
[3] 吉灿忠,陈银凤.“精武”栏目特征及其历史意义评说[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8,34(1):42-45.
[4] 孟田.武术的近代化发轫——民国时期武术期刊中的思潮辨析[J].体育科研,2018,39(5):22-27.
[5] 林小美.清末民初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86.
[6] 姜侠魂.创刊的宣言[J].国术统一月刊,1934,1(1):3-9.
[7] 李金亭.国术周刊的使命[J].国术周刊(天津),1935,1(2): 1-3.
[8] 佚名.国术周刊社赠阅国术周刊[N].益世报,1935-05- 25(9).
[9] 编者.发刊词[J].国术(上海),1932,1(2):2-3.
[10] 佚名.国术声继续出版[N].申报,1935-01-06(14).
[11] 郭启仲.国术周刊创刊序[J].国术周刊(天津),1935, 1(2):1.
[12] 编者.国术漫谈[J].国术周刊(天津),1935,1(1):1-2.
[13] 孙愚.中国民族衰弱之原因[J].国术周刊(南京),1934, 5(115):3.
[14] 陈泮岭.敬告国术同仁加紧提倡国术救国书[J].国术周刊(南京),1933,4(91):2-3.
[15] 陈家庚.提倡国术为救国根源[J].国术周刊(南京), 1936,7(154/155):2-4.
[16] 力伯.国术与强民救国[J].山西国术体育旬刊,1935, 1(34):10.
[17] 张德九.武术救国[J].国术半月刊(长沙),1932,1(创刊号):58-59.
[18] 刘慈宣.“身体”“国术”与求是月刊[J].求是月刊,1935, 2(2):65-67.
[19] 李金亭,金少敏.国术提倡之意义[J].国术周刊(天津), 1935,1(4):9.
[20] 张泽贤.民国出版标记大观续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2:180.
[21] 佚名.湘省各界练习武术之热烈状况[J].国术周刊(南京),1934,5(122):7.
[22] 佚名.本会表演国术[J].国术(上海),1932,1(3):18-19.
[23] 佚名.中央国术馆之新设施[J].中央国术馆旬刊,1929, 1(9):17-19.
[24] 编者.编尾[J].国术周刊(天津),1935,1(2):23-24.
[25] 编者.编者按语[J].国术声,1935,3(2):22.
Investigation of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Periodicals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Martial Arts Inheritance
WANG Xiao-lei
(History Group, Deqing County No. 3 Middle School, Deqing 313200, China)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re were a large number of martial arts periodicals; most of which were aimed at promoting martial art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promoting martial arts.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martial arts periodicals were bor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rofound national crisis and strong game with Western-style sports. The content published in major martial arts journals mainly includes martial arts knowledge; martial arts stories and martial arts news. The activities of the martial arts periodical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help to increase people’s interest in martial arts; provide effective channels for people to contact martial arts; and play a very important positive role in the promotion of martial arts and the inheritance of martial arts.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and new media reflects the modern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martial arts journals; promotion; martial Arts
G852
A
1009-9115(2019)06-0094-05
10.3969/j.issn.1009-9115.2019.06.023
2019-05-06
2019-05-29
王小磊(1992-),男,安徽巢湖人,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体育史。
(责任编辑、校对:何胜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