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荣,刘 晖,黄慧华
教育教学研究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与实践——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
孙玉荣,刘 晖,黄慧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组织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基本文件,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构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遵循适应社会与林业大数据建设发展的需要、突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学生道德培养等原则。通过调研用人单位对该专业需求等相关内容进行人才需求分析,明确职业能力,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调研往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经专家论证,进一步修订方案的形式与内容,最终构建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数据
1988年,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被定为数学与统计学科类专业,到2005年全国有426所高校都设置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成为当时全国高校最大的理科专业之一[1]。2015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发布,至今涉及大数据发展与应用的国家政策规定已多达63个,国家大数据战略正促进数字中国下数字生态的加速形成,传统产业与大数据融合发展是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力[2],数字生态加速形成,大数据领域的创新、创业欣欣向荣,对人才的需求更为强劲,但质量要求更高。作为纲领性教学文件之一的人才培养方案,需不断地进行微调整甚至于大调整,才能适应飞速的社会发展变化。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作为培养数字中国建设的主力人才专业之一,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各高校也都在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专业建设、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3-7]。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是林业类院校,林业大数据的发展为该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问题,如何为该专业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工作。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建立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以此为导向,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等文件精神,构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急需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分析研究社会大数据建设中人才需求特点与要求,宏观上把握行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时应对数字中国战略不同领域对人才需求出现的新情况,从而赋予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鲜明的时代特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将所学知识融入实践动手过程中,培养的人才才会符合信息化社会的需求。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本科毕业后,除一部分学生选择继续研究生阶段的深造外,大多数毕业生直接从事信息处理与计算机应用类工作。经济快速发展下企业更青睐于学识与动手能力于一体的人才,因此依托该专业“湖南省级信息类专业大数据示范基地”的优势,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不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内容选取,都应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实验、实训、实习环节比重,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创业就业竞争力。
个体心智发展、身心发展只有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才会高效地激发人才潜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8]德是方向,能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起来的人才方能用得其所,因此培养方案中应融入并凸显职业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职业道德与人文素养协调统一,使培养的人才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第一,调研用人单位对专业、岗位设置、职责等,明确人才需求。
人才需求分析以专业调研数据为依据。为此,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在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首先展开了调研工作,以获取社会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及职业岗位对人才素质基本要求的一手资料。其次,筛选出有信息处理分析需求的互联网+大类经济单位,包括银行类、证券类、保险类、计算机软件开发类、商业服务类等企事业单位,然后从各大类中选取代表性实体单位20个,采用走访调查方法、发放问卷的形式收集这些经济单位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诸如需求量、岗位需求及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及完成任务具备的能力需求,对往届毕业生的满意度等信息。另外为保证分析数据的可靠性,依托各大招聘网站信息如51job等,进一步收集相关数据,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专业的就业岗位多以信息处理与分析、算法设计及软件开发为主,实体单位数据还表明,尽管毕业生初来岗位行业知识欠缺,但其专业基础扎实,踏实肯干,会学习,提升较快。
第二,调研专业课程设置有效性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实习期满的实习生及毕业一年后的毕业生,以发放问卷的形式调查课程设置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收集了如下信息:在校期间所学的各门课程的重要程度、课程的实用性、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课程的设置是否合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需要加强的内容、为提高就业能力还需开设的课程等。调查结果表明,专业基础课程因为课时限制内容重叠较多,而后续无重复关键内容又没有时间讲解;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已不能满足该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有些课程的需要融入该领域最新的技术和实践应用练习。
根据用人单位岗位设置及工作标准要求的调研结果,组织了有经验的教学人员共同分析,明确了本专业所面向的岗位工作任务主要是数据收集、清理及管理、数学模型的构建、分析结果的可视化展示、软件开发等内容,要求该专业毕业生具备独立完成团队队员分项任务的专业能力、具备团队合作精神的社会能力、较强的学习能力等。
结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林业背景及大数据形势下的林业人才需求[9],围绕“三个对接”,即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课程内容对接应用需求、教学过程对接校企合作育人,根据林业大数据宏观战略及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人才培养的定位,在该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强调了人才培养“知识、能力与素质”为一体的思想,确定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1234思路”,即实现1个目标——培养复合型理科人才;打好2个基础——数学知识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培养3种能力——数学建模能力、信息收集与数据挖掘分析能力、软件应用与开发能力;掌握4种技术——科学与工程计算技术、数据统计与挖掘分析技术、信息融合技术、多媒体处理技术。最终明确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坚定“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并重”,培养既具备身心健康、敢于担当、能力结构合理、适应能力强,同时又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练的计算机开发技能、较强的算法设计分析能力、数据分析处理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为指导,结合调查收集数据信息分析结果,在体现该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深度的基础上,基于人才培养目标,融学生“通识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为一体的思想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将课程设置分为通识教育类课程、专业类教育必修与选修课程、实践教育类和第二课堂课程三大模块。其中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涵盖了人文素养、哲学智慧与批判型思维、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等内容的教育;依据调查分析结果,明确了该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模块设置需涵盖两条主线,一是训练学生的软件分析与开发能力,二是训练学生的信息融合基础能力、数据模型创建能力、计算挖掘与分析、展示的能力。基于这两条主线,合并了部分有重叠内容设置的课程,删除了部分不合理的课程,同时增加了专业基础类课程,围绕着这两条主线调整了课程的先后次序。实践教育类和第二课堂课程模块则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面向就业,强调实用。前两大模块与实践教育类和第二课堂课程模块相结合体现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人才培养途径与“课堂教学、实验实训与校园文化活动”三大培养平台融合为一体的思想。
邀请校外(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等)专家、湖南省本科生教学方案评审指导专家及校企共建基地企业方专家对该专业方案进行进一步论证,教研室一线教师集体讨论专家反馈的论证意见,进行相应的修改与完善。
将该专业方案的最终修改稿提交教务处审核。
在林业大数据发展背景下,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围绕着专业人才培养的“1234思路”而展开,重新定位了新形势下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融学生“通识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为一体的思想得到进一步体现,并进而优化了课程体系,最后经过专家论证、提交审核等过程完成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新的培养方案有利于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公民道德素养好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更适于社会发展新环境的需要。
[1] 岑仲迪,奚李峰.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数学,2009,25(3):1-5.
[2] 新华网.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12/09/c_1122084706.htm,2017-12-09/2019-09-01.
[3] 阎满富,王淑娟,崔胜利.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原则、内容及实现路径——以唐山师范学院为例[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8,40(2):144-148.
[4] 骆焦煌.基于校企合作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8,38(3):139- 141.
[5] 盛梅波,汤鹏志.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7,6(10):79-81.
[6] 阎满富,王淑娟,张静.地方本科高校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唐山师范学院为例[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39(5):119-122.
[7] 蔡贤资,黄小虎,文斌.农科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8):289- 295.
[8] 中国新闻网.凝聚民族复兴的精神伟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关心关爱道德模范纪实[EB/OL].https://www.chinanews.com/gn/20 19/09-05/8947712.shtml,2019-09-05/2019-10-01.
[9] 中国林业网.新形势下推进大数据应用的若干思考[EB/OL].http://www.forestry.gov.cn/main/72/content-89 7486.html,2016-08-16/2019-09-01.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alents Training Scheme for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cience Specialty: A Case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SUN Yu-rong, LIU Hui, HUANG Hui-hua
(Science of Colleg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China)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is the basic document of organizing teaching, quality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which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To construct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for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cience major, we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adapting to the needs of social and forestry data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highlighting students’practical ability, and strengthening students’moral training. Then, through investigating and employing units to carry out talent demand analysis on the professional needs and other related contents, to clarify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nd adjust the target orientation of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to investigat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urse settings and teaching in the previous training programs, and to further build a sound curriculum system; after repeated demonstration by experts, to advance. The format and content of the program were revised step by step, and the training program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cience professionals in Central South Forestry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s finally constructed.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cience speciality; professional talents training scheme; big data
G642.0
A
1009-9115(2019)06-0108-04
10.3969/j.issn.1009-9115.2019.06.025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XJK014AXX00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学改革项目(2014008)
2019-09-02
2019-09-18
孙玉荣(1969-),女,山东桓台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
(责任编辑、校对:田敬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