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安市特殊教育学校 吕美萍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6 版)》指出:“聋校数学课程的实施要合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网络化、数字化的信息平台,创设最少受限制的教学环境……使聋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现实、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如何创设最少受限制的教学环境?就聋生而言,听力缺失,视觉代偿,信息化教学能够有效改善聋生学习数学的难题。微课其本身就符合聋生的视觉代偿的特点,所以值得聋校教师利用与开发。
可是,自微课与教学融合以来,我发现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微课教学流于形式;微课质量令人担忧;“学生中心”成为“微课中心”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支撑微课教学及设计。美国著名教学技术与设计理论家戴维·梅里尔(M.David Merrill)(以下简称梅里尔)教授于2002年提出地首要教学原理,主要探讨教学如何能更好地促进学习。首要教学原理归纳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把学习者置于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尝试应用——融会贯通等四个阶段当中,简称“一个中心,四个阶段”的“五个处方性”教学原理。因此,我借助五项首要教学原理,对聋校微课教学进行研究。
梅里尔认为,教学的有效性与是否运用了首要教学原理之间有直接的关系。他在《首要教学原理》中将五项首要原理归纳为:1.当学习者介入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促进学习;2.当激活已有知识并将它作为新知识的基础时,才能促进学习;3.当新知识展示给学习者时,才能促进学习;4.当学习者运用新知识时,才能促进学习;5.当新知识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融为一体时,才能促进学习。从五个原理上看,易于理解,便于操作。若作为理论指导,会点亮了聋校教师在微课教学中一盏“指路明灯”。
梅里尔认为:“当把所需掌握的学习内容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情境问题呈现给学习者时,并能使学习者参与进来,学习就能够促进。”因此,在《平均数》微课中我牢牢把握解决聋生生活实际问题作为聚焦点,从贴近聋生生活的实际出发,把聋生置于体育课比赛的情境中提出“你认为两组同学哪组会获胜”作为本课的中心点。其设置情境如下:本班聋生一共9人,第一小组4人,第二小组5人,呈现体育课两个小组聋生的跳绳个人成绩(每跳一下为1 分),并提出问题:你认为哪个小组会获胜?通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让两个小组的学生置身于比赛的情境中,以解决“谁获胜”的中心问题,由于此事关乎学生个人在小组集体中的荣誉,看到自己的姓名和照片在微课里,学生显得特别积极,学习的主动性由内而发,全面激发了聋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如此把学习的过程围绕现实生活中展开,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的解决当中,就能够有效促进学习,符合梅里尔首要教学原理的观点。
梅里尔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激活已经学过的旧知识,才能有效促进新知的学习。因此,要帮助学生回忆原有的旧知识,为新知做好铺垫,才能获得有效学习。
1.联系旧知,提出质疑。要解决“谁获胜”这个中心问题,学生就要联系旧知识或旧经验来寻求解决办法,当原有的旧知识被激活时,这时就会搭建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因此我在微课中设计两种比较方法:“比较总分”和“比较平均分”;以联系旧知识“计算总分”比较法作为微课的“开拔点”;第一小组4人,总分280 分,第二小组5 人,总分300 分,所以提出第二组比第一组以总分高获胜,再提出质疑:你觉得正确吗?从而引出比较总分“合不合理”的问题,激发聋生的思维碰撞,在矛盾中重新调整自我思维的心理模式。
2.搭建桥梁,融合新知。梅里尔指出,当学生的这一心理模式不能够充分支撑组织起新内容时,教师应该更改旧知图式,帮助学生构建新知识的某种框架结构,建立起新的学习图式促进学习。因此,在“比较总分”合不合理的碰撞下呈现第二种比较方法“比较平均分”:第一组280÷4=70分,第二组:300÷5=60 分,因为70>60,所以说第一组获胜。提出:你认为哪一种比较方法比较合理?让学生在“比较总分”和“比较平均分”中的矛盾中模棱两可,既联系了旧知,又渗透了新知,搭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从而为“论证新知”的阶段铺设道路。
1.综合比较,梳理思维。在《平均数》微课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在关键时刻给学生提供一定帮助。介于学生在“比较总分”和“比较平均分”的思维矛盾中,教师及时给予两种比较方法的梳理:第一种方法人数多,总分一定高,所以比较总分不合理;第二种方法取平均分来比较,看似比较合理。通过教师在聋生混乱中提供思维梳理,使聋生的思维线条逐步清晰,为新知呈现架桥搭路。
2.移多补少,示证新知。为了论证比较平均数合理性,我分别把两组学生的跳绳成绩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运用“条形统计图”“移多补少”的情境下展示新知“平均数”算法的习得,教学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符合中年级聋生的思维特点;微课通过介入“移多补少”这个启发点,促进了聋生对新知的掌握,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梅里尔认为:在学习者掌握了知识与技能之后,要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有效促进学习。在此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预期获得的技能,但只能是初步习得,不能就此终止教学进程,有效教学还应为聋生提供机会,还应根据新知识设计紧扣教学目标的检测与练习,以此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在抽象出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后,在微课中设置检测环节,提出问题:你能否根据求“平均数”的方法求出本班同学的“平均体重”和“平均年龄”;通过小组同伴合作,优劣互补、从扶到放的方式讨论、反思新知识的巩固;检测学生是否会计算“总体重”和“总年龄”,找到“数量”,继而求出“体重”和“年龄”的平均数。为下一个“融会贯通”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阶段是为了强化学生灵活熟练运用新知识去解决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并且能够举一反三,进行知识再创造的过程。梅里尔认为:当学习者学会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灵活运用并解决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时,就是有效促进学习。在“融会贯通”阶段,为了能让学生学会触类旁通,在微课教学后,结合学生第一单元的数学成绩计算平均成绩,有意识地隐去数量的呈现,让聋生在解决问题时去思考“数量”的数据如何获取?并设置三个问题:1.你会计算班级第一单元的数学平均成绩吗?2.你认为几分以上的成绩是优秀的?3.你认为几分以下的成绩需要努力了?本设计的目的是再次熟练巩固新知;其次是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实际意义,通过判断把新学的知识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真正地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所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到生活中去”。
综上所述,聋校微课教学需要教学理论的指导,它不仅能使聋校教师制作出许多高质量的微课作品,而且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为聋校微课教学提供了教学方法和理论指导,也为今后聋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