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东区教育中心 胡红梅
历史课是整个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课程,伴随着学生从少年到青年时代的成长。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育人为本、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关键在于教师要具有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着眼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历史教学。
学生升入中学后,面临着各种变化。一是学习的课程门类逐渐增加,内容也逐步加深,这种基于课程的多元化学习使很多学生难以适应。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和生理的变化,很多学生不适应生命的快速成长,造成失衡。三是在当今信息时代,面对海量、多元的信息,如果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学生往往会被信息浪潮淹没。
当今时代,面对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心理和生理的差异、学习科目的差异等,作为教育者应着眼于学生发展,构建新的多元的学习方式,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历史课程贯穿于整个中学阶段。从历史学科本质来看,历史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情”,历史学是“对以往发生过事情的记载和研究,特别是对人类社会活动的记载和研究”。历史讲述的是人的故事。
基于历史学科的独特性,历史教学的关键点要指向“人”,指向学生的成长。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需要“向内”挖掘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教给学生从历史学习中汲取人生的经验,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
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心理倾向、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实施分层次教学。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的层次目标和活动方式进行学习。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学习活动都是多元的,目的是
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1.设计分层目标,教学目标层次化。
如学习《洋务运动》时,教师可根据课程标准设计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素养”的一般目标,在一般目标的基础上设计较高目标。
在知识方面,一般目标要求列出洋务运动创办的主要工业、说出洋务运动的主要影响;较高目标要求在此基础上说出各工业的创办者、背景及其运营情况,阐明洋务运动与近代化的关系。在能力方面,一般目标要求结合工业的开办情况评价洋务运动的地位和作用;较高目标要求在广泛获取信息的基础上,从概括经济领域变化的角度对洋务运动作出评价。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养方面,一般目标的预期结果是通过洋务运动的背景以及过程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社会变革和洋务派的改革精神;较高目标的预期结果是在感受社会变革和洋务派改革精神的基础上,使学生产生社会责任感。
上述教学目标由一般和较高两个层次构成,一般目标是根据课程标准拟定的,适用于一般学生。而较高目标适用于对历史学科有更高要求或有志于人文社会发展方向的学生。不同的目标要求适用于不同的班或者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使处于不同起点学生的学习目标都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梯度,有的放矢地使每一层次的学生在不同层次的学习中,有不同的提升,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上述目标的拟定做到了问题化、具体化、层次化,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养三维一体。三者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同时塑造了学生的人格。
2.创新活动方式,教学活动多元化。
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创新活动方式,帮助学生构建适应自身发展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可根据课程标准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多种方式的教学活动。阅读历史读物、搜集运用材料、绘制历史图表等都是有效易行的教学方法。
如阅读历史读物,了解传说、故事、演义与史实的区别。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等历史读物,初步了解《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区别。阅读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让学生逐步学会从阅读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运用历史地图、图片和有关历史读物中的信息,对历史问题进行阐释,进而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的时空特点。
再如搜集运用材料。在学习《明朝的对外关系》时,组织学生搜集郑和下西洋的事迹,用史实说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通过搜集和运用材料,学生初步了解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有文献、图像、实物等各种形式的材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树立对史料证据多元化的认知。在初步运用材料的过程中,学生对有关历史问题进行解释和论证,逐步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区别。经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逐步学会不轻信、不盲从、敢于质疑,不轻易下结论,逐步树立证据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学会思考和判断。
设计教学活动时,着眼于教学活动的多元化,进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把握学习过程,能够促使学生自觉参与知识构建的过程,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
另外,在开展以上课内活动的同时,还可以开展课外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参观戏剧博物馆、天妃宫遗址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等,因地制宜组织学生参观与历史有关的场所,使学生获得真实的历史感受。
1.回归教育原点。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学需要立足于教育原点,这个原点就是人,就是生命。课堂教学要关注人,要站在生命发展这个本原的角度上来审视和思考历史学科教学的根本价值。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考虑:“学生学习这些知识意味着什么,对学习者自身的发展有何价值?”如教学《美国的独立》一课,挖掘出教学的核心价值为“自由”,北美人民为争取自由民主权利而反抗压迫,开创崭新的政治体制。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感悟到“自由、民主、法治、创新是进步的灵魂”,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增强了自由、民主、法治和创新的意识。
2.课程回归生活。
历史是人的历史。就历史学科的特点而言,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物对人的影响如何”是彰显历史学科教育价值的一种有效策略。如学习《古代印度》一课,让学生思考“种姓制度对当今人们的生活有无影响、有何影响”等。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采用让历史与生活联系的方式,通过历史上人类的成就看到人类的生存轨迹,看到人是怎样生活的?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也从中汲取历史智慧,逐渐明白做人的道理。
3.教学回归常识。
“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课程理念。历史教学让学生掌握常识性的历史知识,了解历史人物及其活动,了解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的线索,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如学习《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课,让学生了解历史纪年方法,主要有公元纪年、帝王纪年及汉武帝开始采用的年号纪年等常识性知识。在普及历史常识的基础上,向内挖掘历史价值,思考“汉武帝的烦恼有哪些,是如何解决的”。学生在“位卑未敢忘忧国”中,感受西汉将军卫青、霍去病的爱国情怀。这样的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教学活动引领课程理念走进课堂,引领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通过以上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教师逐渐更新了教学理念,并在课堂教学中逐步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一些骨干教师在新的教学理念引领下,以学生为中心,挖掘历史知识所蕴含历史价值的行为逐步转变为日常的教学习惯。通过历史课堂教学,发挥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汲取历史的智慧。
学而明理,方能笃行。历史学科的学习贯穿于整个中学阶段,中学阶段的学习是整个人生学习的基础,在此阶段需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特点深入研究,引导学生开展多元化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