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19-01-19 06:09王青云
人人健康 2019年11期
关键词:肿瘤患者心理护理应用效果

王青云

【关键词】心理护理;肿瘤患者;应用效果

肿瘤根据病理活检结果分为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对机体的危害性低于恶性肿瘤症,恶性肿瘤增殖、扩散风险高,因此对于肿瘤确诊患者及时行接受系统治疗对挽救患者生命是十分重要的。我国居民对肿瘤相关知识了解程度普遍较低,患者在临床治疗期间可出现消极、抑郁、躁动等负面心理情绪,若个体负面心理情绪未得到有效遏制易致使患者出现抗拒治疗、放弃治疗的状况发生。本次研究为论证肿瘤患者心理护理应用价值,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72例肿瘤患者按照是否实施心理护理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未行心理护理)与实验组(行心理护理),实验组36例患者一般资料如下:男(20例)女(16例)比例为5:4,年龄在42岁至71岁,中位年龄为(58.12±1.12)岁。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分别有21例、15例。对照组36例患者一般资料如下:男(19例)女(17例)比例为19:17,年龄在42岁至70岁,中位年龄为(58.11±1.14)岁。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分别有20例、16例。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验证,P>0.05。

1.2病例选择标准本次研究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实体瘤临床防治指南相关内容,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组织活检确诊,入院后接收系统手术治疗联合放疗。排除标准:(1)排除中途转院患者。(2)排除认知功能、精神系统功能异常患者。

1.3方法

1.3.1对照组(常规护理):患者住院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在医嘱指导下给予患者药物治疗以及临床护理干预、营养支持,并持续性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向主治医师汇报患者病情。

1.3.2实验组(常规护理联合心理护理):(1)患者住院第1天一第2天护理人员应收集患者受教育程度、职业、家庭经济以及既往病史等个人一般资料,在确定肿瘤类型后及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临床诊断结果,根据患者反应评估患者性格特点,掌握患者性格特点。(2)结合患者个性特征以及受教育程度实施心理干预,对于性格压抑、抑郁患者,护理人员应列举病情控制良好案例,此外强调患者家庭责任,借此激发患者求生欲,促使患者积极投入到疾病治疗中;对于外向,焦躁患者,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疾病表示同情,耐心回答患者提问,协同患者家属稳定患者情绪,嘱患者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精神支持。(3)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采用多种心理干预措施,改善患者情绪,①放松疗法: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反复多次深浅交替呼吸,以缓解全身肌肉以及精神紧张。此外可为患者播放节奏舒缓的音乐。②转移疗法:鼓励患者挖掘自身兴趣爱好,通过唱歌、跳舞、绘画、下棋等活动转移负面情绪。③群体心理疗法:组织微信病友群,鼓励患者在群里踊跃发言,在群体交流中诉说临床诊疗过程中心酸以及与疾病斗争的体会,对长期接受临床治疗的患者给予鼓励,从而满足患者自尊心与自豪感,营造相互鼓励、相互理解沟通氛围。

1.4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护理干预1w后、护理干预1个月后不同时间段患者庀、王里状态。

1.5统计学处理

SPSS21.0软件系统处理相关数据,(x±s)表示的数据用t检验,P值低于0.05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心理状态,具体情况(见表1),实验组患者护理干预前SCL-90量表得分不存在明显差异,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SCL-90量表得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目数据差异明显。

3讨论

目前我国居民受个体教育程度的影响,普遍对肿瘤缺乏科学认识,患者在确诊后心理上难以骤然接受,会产生侥幸心理,认为是误诊,对护理人员健康教育、临床诊疗干预以及他人探视较为敏感一。部分患者确诊后担忧家庭经济压力,杞人忧天,可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肿瘤患者传统治疗过程中护理与患者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患者对自身疾病相關知识的获得多通过自我学习,近些年我国临床护理逐渐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进行过渡。肿瘤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中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即要求护理人员结合患者性格特点、家庭情况以及个体心理变化特征,给予患者健康教育,促使患者了解自身疾病。此外采取多种心理干预方式协助患者释放负面心理情绪,引导患者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

本次研究显示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实验组患者护理干预后SCL-90量表得分明显降低且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由此可见,肿瘤患者心理护理干预有较高的临床实践价值。

猜你喜欢
肿瘤患者心理护理应用效果
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卵巢癌的临床观察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四肢创伤复杂创面的临床应用分析
优质护理服务在肿瘤患者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