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洲
【关键词】阑尾炎;小切口阑尾炎切除术;临床疗效
阑尾炎为临床常见的疾病,主要临床症状为转移性右下腹部疼痛、伴随恶心、呕吐等症状,早期常会误诊为“胃炎”,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控制疾病进一步发展m。对于急性阑尾炎处理方式临床科包括传统开发切除以及腹腔镜以及小切口等方式,传统治疗方式创伤大、腹腔镜治疗眼疾较为广泛,因此本次重点分析小切口阑尾炎切除术治疗阑尾炎疗效及安全性。
1.1基础资料12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于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我科室接受治疗。纳入标准:同意本次治疗措施并签订相关协议;排除标准:精神障碍;临床资料不完整。按照患者选择的治疗方式分为A组及B组,其中45例患者选择A组治疗,其男女比为22/23,年龄31~61岁,平均(43.2±2.8)岁;75例选择B组治疗,其男女比为39/36,年龄30-63岁,平均(44.1±1.1)歲,以上两周内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A组患者采取传统手术模式: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消毒皮肤然后进行麦氏切口,切口大小控制为5-7厘米,对皮下组织与肌肉结构钝性分离,打开肌层以及腹膜,将渗液吸除干净,确定盲肠末端的阑尾位置沿,确定阑尾具体位置后将相关的系膜剔除然后彻底暴露阑尾,为降低出血量可使用丝线将动脉及系膜结扎处理,阑尾切断处旋转结扎远端0.5厘米处,使用石碳酸将阑尾残端涂抹,然后再缝合。小切口阑尾炎切除术应用于B组患者:麻醉以及皮肤消毒处理方式与A组一致,切点重点比传统的麦氏点偏低或者在阑尾压痛点0.5厘米处,切开长度为3厘米以内,将外斜肌切开,对阑尾进行常规的探查以及切除,处理方式与A组一致,最后缝合结束手术。
1.3观察项目
1.3.1手术指标:记录两组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下床活动所需时间。
1.3.2并发症:记录两组并发症,比如切开感染、出血等。
1.4数据分析SPSS20.0负责本次数据分析,(均数±标准差)为计量资料表示方式,然后以t检验分析,百分率(%)为计数资料表示方式,并以x2检验分析,比较后出现P<0.05为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手术情况比较B组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等指标均显著优于A组(P<0.05),具体结果见表1。
2.2并发症发生率比较A组45例患者中切口感染3例,出血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5.6%(7/45);B组75例患者中切口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3%(x2=10.01,P=0.000),提示小切口手术治疗的安全性比传统手术模式高。
急性阑尾炎是临床常见的腹部急症,阑尾炎发生于肠蠕动不良等因素相关,不及时治疗会导致较多并发症发生,若治疗不及时可能会造成阑尾穿孔,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临床治疗进行阑尾炎治疗方式较多,但传统的开发手术具有创伤大以及术后恢复慢等缺点,作为一种微创手术,小切口阑尾炎切除术,具有微创手术所具有的优点,其优点主要来自于:小切口手术不容易损伤机体局部组织结构,术后瘢痕不明显,因此恢复较快;小切口手术因具有切口小,可以在皮纹褶皱处有效吻合,不需要对切开进行造次牵拉等优势,因此术后发生感染的几率较低。但需要注意在手术治疗中药根据患者的疼痛部位或者麦氏点选择合理的切口位置,存在阑尾化脓时,将脓液冲洗干净后再进行阑尾切除,阑尾系膜结扎是仔细进行,避免出现结扎不牢固现象。笔者采取对比方式研究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特点,结果该种手术治疗后患者恢复效果理想;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中,小切口阑尾炎切除术发生率更低,这与小切口手术损伤小等特点密不可分,本次治疗结果与前人报道基本一致,进一步证实小切口阑尾炎切除术的优点所在。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安全可靠,具有推荐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