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课程全过程考核与评价模式

2019-01-19 06:10冯辉荣陈建湟窦博
绿色科技 2019年24期
关键词:考试改革力学教学理念

冯辉荣 陈建湟 窦博

摘要:以工程力学考试改革为试点,为推进大学考试的多元化、过程化、能力化进程,改革以往“重期末、轻平时”的课程评价模式,推进“重平时、重过程、重意识,兼顾学生实验与实践能力培养”的评价模式。结合工程力学课程考试改革,提出了从更新教育理念、重视创新实践、保障有效制度等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拟经过多个专业的教学实践,证明该理念的考试改革能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考试改革;教学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力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 2019) 24-0299-04

l 引言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1]。深化考试制度改革,是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2]。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教学改革应该关注学生的“学”,重视学生自己的知识构建,以大学生学习改革及发展增值的视角探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3]。考试是考查学生掌握知识与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但也有不少同学抱着期末突击复习的态度.这与传统教学考试制度“重期末,轻平时”的缺点有关。这一弊端会带来懒惰性,养成侥幸心理,叫人作伪,导致学业退化等诸多不良后果[4]。单纯期末考试往往忽视学生平时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最终以一次期末考试评定成绩,大大增加了考试的偶然性,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要一种能够激励学生脱颖而出,让学生养成探究的习惯,鼓励他们提出有质量的问题的教、学、考新模式[5]。因此,很有必要在教学中构建课程全过程考核与评价的模式。2012年国家提出《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意见的第五条明确指出“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

课程考试改革中除了应遵循考核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原则外,还应坚持如下一些原则: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原则、考核方式多样性原则、考核全面覆盖原则、考教分离原则[6]。本文结合作者多年从事的《工程力学》《理论力学》等课程教学为例展开论述。

2 创新考试改革的背景

2.1 传统考试制度的师生状态

在中国的高考制度之下,学生经过高考前的高强度习题训练,进入大学后普遍具有一种对学习与题海战术的解脱与逆反心理。大学考试制度往往是传统的期末闭卷考试,虽有利于一定的考试公平性,也利于教师改卷,但其形式较单一,时间集中,便于学生突击学习[7,8]。针对这种考试,大部分学生学习状态如下:轻视课堂、学习盲目、无笔记和预复习、抄作业、考前突击、没有钻研精神。现行的大量扩招致政策致使学生在增多,老师缺编,课时减少,学生学习不扎实。老师的状态是太顾虑进度而有失教学效果,为了控制补考人数老师需要“精心特制”考卷,在此要求下,老师很难有精力去做改革。

在教、学、考过程中,师生均渴望有一种能轻松自由、多元化培养能力、重平时效率、因材施教的制度。因此,合理的考核方式是直面现实的冲击,但在探索它时更需师生携手主动出击,探求教、学、考的和谐、有序、创新式发展。

2.2 创新考试改革的理念模式

创新考试改革要求从考试大纲、考试方式、考核内容、考核过程等方面全方位贯穿创新教育改革理念。首先,在考试大纲上,要根据教学大纲设置知识面尽可能广的考试大纲。其次,在考试方式上,任课教师应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实际针对性地采用闭卷、开卷、课程论文、课程创新作品、口试、调研报告、操作考试以及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实验相结合、笔试与网考相结合等多种考试方式[9]。第三,在考核内容上,要加强能力考核,建立平时测试机制,合理安排基本知识与综合能力测试的比例,注重学生平时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合理方式加大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最后,在考核过程上,要贯穿教、学、考的全过程,学中有考,教中有考,考中促学。改革以往“重期末、轻平时”的课程评价模式,把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提高到50%~60%,这就要求设置合理可行的平时成绩考核测评内容与模式。

3 工程力学创新考试改革实践

3.1 考有所依,创新制定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是根据教学大纲制定的各自课程考核的基本内容、考试范围、参考标准及要求,其目的是对学生考试内容进行指导与约定,也是考试命题的依据。

21世纪对工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1O]。在新的培养方案指导下,应根据新的培养方案对课程考试大纲进行动态调整,对考核内容按不同考核要求进行统筹安排,重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分清深度、广度,注重思维方式与工程意识的培养,合理安排课程结构体系和精选课程内容作为结合考核能力的切人点,力求考试大纲动态调整既是基于合理的考试改革进行的,又是有利于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的,并将已实践成功的考试改革舉措列入考试大纲等。

3.2 考重过程,多元设定总评成绩

学期平时成绩计算如表1所示,A、B、C、D、E、F各项总和为平时成绩小计(G)。G、H、I、J的总和为总评成绩K,见表2,这样可以综合考虑学生各项能力。其中各项内容还有具体的考核要求。

3.2.1 养成教育,加大平时成绩比例

建立“注重平时成绩,培养创新意识,兼顾实践能力,全面多元考核”的课程评价模式,重视实验技能考核,把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提高到50%~60%。

3.2.2调动激发,精心设置平时成绩

表l显示了平时成绩50分的权重分配趋于多元化,其中平时小测可设计随堂小测、单元小测和期中测试等;课程创新设计包括:①学生根据考试大纲给本门课程出模拟考试卷;②制作PPT为其他同学展示课程部分章节的内容;③设计工程实际力学模型、应用先进数学与力学软件分析案例、提交课程论文、参加创新创业训练、大学生力学竞赛或其它自主创新的成果。其中①、②两项为必选项,总分为10分,③中的项目为任选题,占5分,共15分。当然,不同的课程应根据课程特点设计不同的形式与权重。

3.2.3 創新动力,特设平时奖励制度

表2中平时奖励分最高为5分,不包含在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中,是对平时表现突出,上课互动过程中积极思考,有创新性解答或提出建设性意见,在平时养成教育中有表率作用的行为等一系列表现出众的同学给予的额外奖励。这需要老师充分应用设问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精心组织教学,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合理的奖励。同学得到的平时奖励分只要总分不超过100分的情况下均可计人。

3.2.4 能力基础并重,推行考试多元化

表2中,期末考试由30分基础题(闭卷)和20分综合题(开卷)组成,学生按时完成基础题并交卷后,再下发综合题试卷。综合题开卷测试,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能动性,又可避免一些繁杂公式的死记硬背。基础题注重考察基本概念和基本解题技巧,综合题注重建模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综合题还可以给合大学生力学竞赛、力学建模竞赛等进行考核,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对接学科竞赛。

3.2.5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考核

将线上学习考核作为平时考核的一部分。把线上学习考核纳入平时考核的一部分可以促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效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具有比传统课堂更加优越的互动性[11.12],课前学生在线上MOOC平台完成指定学习任务;课上由教师主导完成与线上内容相异的、具有互补性的线下学习任务。线上线下分工明确,功能互补,使授课老师从简单的、反复的课本讲解中解脱出来,从而有精力投入更加精彩有趣的课程拓展环节,让学生在课本理论学习后,知识得到进一步理解与巩固。

4 工程力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笔者认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体系符合图1所示要求。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个多元化动态体系,各方面构成动态相互影响,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也是个动态过程。创新人才不但要了解自然科学知识、交叉科学知识还要了解社会科学知识,而且应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方法,且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与促进,构成培养人才的复杂体系,如图1的系统模型,或许不是很全面,但却体现了各个培养过程是个发展养成过程。因此,教师本身应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并将创新方法融入教学中,同时引导学生课外延伸性学习与创新锻炼,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5 工程力学创新考试改革的保障条件

5.1 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基本功

按创新人才的基本结构要求,力学工作者本身应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在工作和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好的作用。这不但要求老师有力学学科的基本功,相关学科知识、教育学理论、人文学科知识、教学方法和手段等[13]也必不可少,并且熟知力学研究中存在的创新方法,并将这些方法融入教学中去。力学中的创新思维方法很多,有联想法、组合法、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形象思维法、调查研究法、功能思考法、模生法等10多种的创新方法。在传授学生基本知识的同时,教师应根据知识类型贯穿创新教育切人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形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创新方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使教、学、考全过程成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教育过程。

5.2 学校制定改革政策,有制度保障

教师要实行考试制度改革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政策导向与支持分不开。有了正确的教学管理政策,教学改革思想正确,领导重视,政策支持,教师才有全面改革创新的制度保障。

5.3 配备研究生助教,相得益彰

教师要实行好一系列考试制度的改革,工作量巨大,但教师的精力有限。我校教学管理部门出资为每位进行考试改革的教师配备了一名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助教,在作业批改、平时成绩考核等环节做好帮手,研究生是本科生与教师沟通的良好桥梁,加强了师生互动,共同完善改革内容,不但锻炼了研究生助课的能力,且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让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关键性改革措施的把关与创新,更有效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考试改革。目前课题组已经在《理论力学>《工程力学》《材料力学》等课程的教学班开展试点,取得了良好效果。

5.4 思想行动总动员,日臻完善

学生的思想动员是改革成败的关键。课程伊始便公布考试的相关程序与规定内容,辅导员与老师共同动员学生重视平时课程中每一环节的参与,走出传统被动的学习模式,共同参与完善各项改革。对改革制度提出建设性建议的同学将给予更多的平时成绩奖励,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l]冯辉荣,周新年,李正红,等.构建“多功能”例题创新教学模式的尝试[C].第四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2009.

[2]姜钢.深化考试内容与形式改革,助力人才选拔和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4(23):7-9.

[3]张安富.基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5( 12):33-34。

[4]王伦信.“废考运动”与学校考试改革[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53~60.

[5] Pock AR, Pangaro LN, Gilliland WR. The“Pillars”of Curricu-lum Reform[J]. Academic Medicine, 2016, Vol. 91(1): 153.

[6]梁中芳.研讨式教学全过程考核——关于世界现代史教学考试改革的一点思考[J].历史教学问题,2013(3):112-115.

[7]孙雅珍,侯祥林,理论力学课程考试改革探索[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501-503.

[8]刘永寿,支希哲,高行山,等,工科理论力学考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力学与实践,2004(1):68-69,58.

[9]姚勇.高校素质教育与大学考试改革探析[Jl.教育与职业,2012(3):168-169.

[lO]冯辉荣,周新年,张正雄,等.试论教学大纲、授课教案和讲稿的改革与实践[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02-105.

[11]张策,徐晓飞,张 龙,等,利用MOOC优势重塑教学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8(5):37-41.

[12]洪杰,尹桂波.基于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7(11):44-46.

[13]叶志明.略谈一名基础力学课程教师的基本功[J].力学与实践,2005(3):75~76.

收稿日期:2019-11-01

基金项目:《简明工程力学》福建省精品在线课程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冯辉荣(1971-).男,教授,主要从事工程力学与工程索道等研究。

猜你喜欢
考试改革力学教学理念
一道力学综合题的多种解法
《PLC技术及应用》高职课程考试改革探索
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建构意识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一张动物学试卷的思考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力学中几个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お
力学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