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鸿翔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经 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泰 州 2 25300)
中国古代的重农思想历史悠久,论述丰富,但现代的农业经济学却是随着西学东渐的风潮在清末民初才传入国内的。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时,农村经济状况日趋恶化,社会各界纷纷建言献策,农业经济研究也由此出现了一个高潮,表现为内容和方法均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从自然科学的农学内容到社会科学的经济分析,从单一的个人技术构成到广泛的农村社会问题,从运用数学方法研究农业经济形态的发展规律到运用社会调查方法了解农业农村状况等等,不一而足。
总体来看,近代国内研究农业经济的学者可以分为两个派别。时人李衡之认为,一派学者把农业经济当做私经济研究,该派别以国内最早从事农业经济研究的金陵大学师生团体以及唐启宇、董时进、杨开道等为代表,另一派则把农业经济当做社会经济来研究,该派别以陈翰笙主持下的中央研究院社会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和农村问题研究社的学者们为代表[1]。美国学者瑞斯金(Carl Riskin)把这两派分别称之为“技术派”和“分配派”,当代国内学者大多也沿用此法称之为“农业技术派”和“土地分配派”,郑京辉则将其引申为“现代农业经济学派”与“马克思主义农业经济学派”。这两派学者或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或以西方经济理论为依据,研究视角和学术表达各异,形成了中国近代农业经济研究的两套话语体系。除此以外,农业科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也为这一时期农业经济思想的成长提供了养分,它们与上述两种经济学一起共同成为农业经济思想的学术渊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经济结构,而社会经济结构又是区分社会发展阶段的标准,探讨一个社会的性质,首先必须搞清楚该社会占主要地位的生产关系。据此,马克思主义农业经济学派的领军人物陈翰笙认为:“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造成社会的基本结构,这是真正社会学的研究的出发点”,而“在中国,大部分的生产关系是属于农村的”[2]。再如,由钱俊瑞起草,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讨论后定稿的《中国农村》发刊词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农业经济学派思想的一次宣示,文中写道:“根据我们的目标来研究农村经济,最根本的问题是要彻底地明了农村生产关系和这些生产关系在殖民地化过程中的种种变化。”[3]除此以外,冯和法的《中国农村经济论》、马扎亚尔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以及《中国农村》月刊中所刊论文皆注重分析农村的经济关系,尤其是生产关系,并以此揭示农村经济的状况和本质。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秉持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不断发展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农业经济学派的学者们以此为理论工具,指出庸俗经济学者之所以不能从发展过程中去探求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产生原因和发展前途就是因为他们静止地研究农业经济问题,所以不得不把各种特殊现象归结为诸如土地、气候以致民族特性等不同的自然条件,而一切社会生产方式都是发展和变化的,研究农业经济的目的就是在认识现存农业生产方式后对其作出进一步的改进。该派学者对很多留洋人士所主张的农业推广、品种改良等提出了批评,认为在当时中国的大环境下这些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农业问题。另一方面,农业和工业相互关联,一国与他国相互联系,所以农业经济不能孤立研究,在研究中国农业经济时必须考虑帝国主义和都市买办主义对农业生产的巨大影响。要想解决农民的生活问题,首先必须解决土地问题,这又要从中国与帝国主义经济关系中去认识中国国民经济的特质,那种照抄照搬西方国家农业技术的方法在中国是行不通的[4]。
该派学者还将马克思主义公有制理论运用到农村土地政策中,如冯和法认为“农业政策的中心,在于土地问题,土地问题的解决……最紧要的当然是在取消土地的私有制。”[5]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农业经济学派不仅将生产关系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而且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关事物普遍联系与发展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公有制的观点皆运用到了农业经济研究中。
农业经济思想的主要载体之一为农业经济学,其起源于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中叶德国官房学派于1727年在德国大学里开设的官房学课程,到十九世纪时,舒尔策将农业经济学从农学中独立出来。中国最早是在农业学校开设的有关课程名为农政学,这一词语是日本的舶来品,日文又是从德语中翻译而来。及至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时,现代农业经济学派大多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供职,他们的教学和研究对象中包含了诸如农场管理、农产贸易、农业金融、农业统计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皆带有深刻的西方经济理论印迹。
作为现代农业经济学派的代表,卜凯的《中国农家经济》、唐启宇的《农业经济学》、董时进的《农业经济学》等都侧重于以农业收益为中心开展研究。以唐启宇所著《农业经济学》为例,该书是民国时期较有影响的一本专业教科书,供农科大学及农业专门学校作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使用。唐氏围绕生产和分配这两个经济学核心概念谋篇布局,在教材中把农业经济分为三类:生产经济、分配经济、维持或改良农人经济的及社会的地位之问题,他在该书凡例中如是介绍:“本书所述皆采取最新学术详论农业生产分配之原理及其次序以便研究农业经济学者得有基本之知识。”[6]唐启宇还在《农场管理与农业经济》一文中对农业生产及分配费用进行了详述,认为两者之间具体可以分为生产和分配费用的关系、费用和服务者的关系、费用与价格的关系、供给与需求的关系[7],这些名词无不都是西方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以致有学者认为唐氏的著作“系摘译美人著作,略加改编而已,举凡章节次序,引证论据皆充满美国气味。”[8]
再以翻译作品为例,由巫宝山所译欧伯利昂著的《农业经济学》是一本典型的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农业技术和贸易的著作,该书由商务印书馆在1935年7月出版。和同时期很多泛泛而谈且界定模糊的农业经济学著作相比,该书更具学理性。书中指出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产物价格的科学,因为经济学有时被称为价格的科学,因此农业经济学可以被称为农产物价格的科学。农产物价格研究既研究一般价格变动对于各种农产物的影响,又研究个别农产物价格的变动。这本著作完全以农产品价格作为讨论的中心,从章节标题来看,第三章第二部分是“农产物供给的无弹性”,第三部分是“报酬递减法则”,这亦是典型的新古典经济学核心概念。很多学者在译作出版后纷纷撰写书评,给予其很高评价,如杜修昌认为该书“不特专治农业经济学者所当细读,即一般关心农村振兴的人士,亦有参考的必要”[9],无疑从侧面印证了西方经济学研究范式对国内农业经济思想的深刻影响。
当时知识界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农业是一国的主要生产事业,农业经济学的目的就是研究如何增加农业生产以及改善农民生活。因此,这部分学者的研究对象包含了以下诸方面内容:作物育种、土壤、肥料、植物病理、畜牧兽医、农业气象、农业化学、农机制造、农业工程等等。这些或为直接的农业生产技术研究、或是对农业生产各项影响因素的分析,但基本围绕农业科学内容展开,目的是要使农业生产达到产量最大化和品质最好化。
例如,王一蛟认为研究农业经济学首要的必备条件就是要有基本的农学知识,农业经济是研究农村农民在农业经营方面的利益,因此研究农业经济的人一定要懂得农学上的基本知识[10]。曹茂良认为对中国农业地理有足够认识是建立中国农业经济学的途径之一。因为农业生产离不了土地,举凡土壤、气候、雨量、温度等自然条件对于作物栽培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无论制定农业政策或是拟定农业生产方案都必须根据各地的地理条件因地制宜[8]。更进一步,有的学者本身就具备农业学科背景,如唐启宇曾经在1929年出版《重要作物》一书,书中分述了稻、麦、杂粮、棉、麻、大豆、茶、烟、甘蔗等的来历、性状、栽培、虫害等内容,显示了一名农业经济学者良好的综合素养。1934年英国农学教授唐尼受太平洋国际学会的委托来到中国调查农业和工业,回国后写成了《中国土地与分工》一书,在这本著作中,他从农业生产要素的角度出发,认为水在中国农业经营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对中国发展畜牧业的可能性提出了质疑,这些观点在1937年卜凯出版的《中国土地利用》一书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延续。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国内知识界就已经开始反思西方工业文明的缺陷,到三十年代农村复兴思潮兴起时,一批学者重新喊出了“以农立国”的口号,企图借鉴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加以改造发挥以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这从客观上进一步拓宽了近代农业经济思想的来源。
中国古代没有农业经济科学,但是却有丰富的农业经济思想,在先秦时期形成的儒家、法家、名家、农家的农业经济思想基本决定了后世千年的发展脉络。秦含章对中国传统农业思想总结较为全面,他认为儒家一方面围绕“农桑”研究衣食的来源,另一方面认为礼义的昌明全有赖于农业经济的发达;法家废井田,创阡陌,推行土地私有,最终使得秦国兵精粮足,一统天下;名家使民众自由发展经济、自由经营农业的主张和西方重农学派的观点有很多相似;农家认为吃饭的人都应该有体力贡献,因此主张君民并耕,这种官民平等的劳动思想和近代的劳工神圣颇有相通之处。秦氏认为这四派尽管主张各异,各有特点,但是对农业为立国之本这一点却是一致的[11]。
再如乡村建设派是注重挖掘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元素并加以嫁接和发挥的典型代表,粱漱溟认为复兴农村是中华文明复兴的起点和基础。复兴农村,进行乡村建设就是“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他自信立足于中华民族自身的传统文化,融合西方的现代文化,会创造出一条有中国特点的现代化道路。晏阳初则认为,中国近代以来之所以外受列强侵略欺凌,内受军阀混战之苦,积贫积弱,甚至弄到了亡国灭种的境地,原因在于统治者对农民和农村缺乏足够的认识。他立足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一传统思想,认为当时所谓“固本”的工作就是乡村建设,而乡村建设才是救国的唯一出路。
中国近代农业经济思想是在农村经济衰败的时代背景下,在引进借鉴西方农业经济理论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一时期的农业经济思想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概念上的差异性。各个学派对于导致当时农村积贫积弱状况的原因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并提出了各自的解决办法。第二,来源上的多元性。这一时期的农业经济思想各有其理论渊源,或借鉴西方经济学范式侧重研究生产力,或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依据关注生产关系,最终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形成不同理论体系的两学派[12]。尽管观点各异,却共同构成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学的底色。第三,观点上的对立性。尤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关于农村社会性质的那场大论战中,各派学者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各种观点通过刊载在报纸期刊上的文章进行了正面交锋。
中国农业经济学在近代尽管未能形成统一的研究范式,但先贤们博采众长,借鉴吸收所形成的丰富农业经济思想却为未来农业经济学的发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备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