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类专业群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探索
——以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学院为例

2019-01-19 23:17:46李曙生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扬子江制药校企

张 斌 ,李曙生,唐 娟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泰 州 2 25300)

产业学院是深度推进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创新与发展的重要途径[1],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深度体现。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校企双主体共同在多元化投入、专业化办学、企业化管理的运行机制下,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互利共赢。本文主要围绕本院机电类专业群校企共建的科茵斯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及扬子江学院,从产业学院需重点解决的问题、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双师教学团队培养等多方面对产业学院建设进行研究和实践性探索。

1 重点问题

1.1 产业学院合作企业的选择

(1)考虑到合作企业所处行业产业发展前景及技术优势,应优先选择发展前景广阔的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前瞻性行业及在行业技术优势明显的企业合作。为此,我们与苏州科茵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校企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科茵斯公司是专门从事智能制造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的技术型企业,公司拥有雄厚的研发实力和高水平人才储备,具有丰富的智能制造设备开发经验,为客户提供极具竞争力的自动化设备、工装夹(治)具、智能立体仓储等系统集成方案、产品和服务。公司与Apple、Google、亚马逊等多家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得到客户的高度认可。通过校企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在为科茵斯培养储备技术人才的同时,也为智能制造行业培养能快速进入职业角色的智能制造创新复合人才。

(2)考虑到合作项目的可持续性及稳定性,应优先选择区域重点支持发展的对人才需求持续性较好的大型企业合作。为此,我们与扬子江药业集团合作,校企共建扬子江学院。作为年产值超800亿的全国制药行业的领军企业——扬子江药业集团,连续十多年排名在全国医药工业企业百强榜前三甲,产值平均五年翻一番,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快速扩展,近几年,集团投入大量先进的智能制药生产设备,全力打造全国首屈一指的现代化药品生产智能工厂,建设了国内最先进的全自动化、数据化、智能化的制药产业基地,集团急需大量制药设备安装调试和维护维修等方面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校企共建扬子江产业学院,共同培养制药设备应用与维护技术技能人才,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提升空间,同时也能为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前做好准备。

1.2产业学院合作方式的选择

(1)科茵斯“校中厂”形式。企业投入部分加工设备并配备若干设计生产技术人员,学校提供厂房车间及部分生产加工设备,企业将其从产品设计、原材料准备、零件加工、机械零部件装配、电气控制系统编程与调试、设备总装与测试、设备现场装调及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的生产营运全部在“校中厂”完成,学生参与到“校中厂”的所有生产项目中,企业技术人员在进行生产营运的同时,兼具负责对学生进行项目产品生产的全过程指导。由于科茵斯公司产品是根据客户需求的定制化智能设备,确保了项目产品的多样化,使学生能够接触更多不同类型的真实项目,能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及知识面,更好地满足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及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2)扬子江“厂中校”形式。以扬子江药业先进的智能化制药生产车间为主要实践场所,实施校企双校区教学,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学生在学校进行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学习,同时交替在扬子江“厂中校”认识实习、学徒学习、顶岗实习。企业技术人员来学校做兼职教师、企业师傅在扬子江师带徒,学校教师为企业培训技术骨干、担任企业访问工程师,实现师资校企双职务。扬子江药业集团通过“厂中校”的“师带徒车间课堂”、“企业培训部”、“网络课堂”,对学生进行多方面培养,实现生产教学双职能。

1.3 学校、企业、学生互利共赢的实现

产业学院的建立必须能较好地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利益平衡。学校方面,通过产业学院能探索实施更合理有效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及新型课程体系,能不断地将行业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及时更新补充到教学中,能为教师提供工程实践锻炼的平台并让教师参与到企业真实项目的研发及生产中,科研反哺到教学中,有效促进教学质量。企业方面,通过产业学院能为企业大幅降低生产管理成本、员工宿舍、食堂和厂房用地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将学生培养成企业后备优质员工,有效解决企业人才短缺、人才培养周期长的问题。学生方面,通过产业学院为学生提供课程实践、专业技能训练、生产实训、顶岗实习及就业平台,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按照企业生产管理要求,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以生产真实产品为目标进行实习实训,有效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与岗位脱离的问题,学生能在毕业后迅速适应企业岗位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质态。

2 具体实施

2.1 校企共同实施工学交替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1)科茵斯智能制造学院“生产项目实践、梯度人才培养”模式。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以“校中厂”形式,企业人员在进行正常生产运营的同时,负责学生的实训教学及指导,承接专业群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通过真实的生产项目训练让学生能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践。实施梯度人才培养:第一阶段为基础训练阶段,包含自动化元器件认识与使用、电路图绘制与接线、简单机构设计与绘图、机械加工;第二阶段为单项技能训练阶段,包含电控盘焊线接线配盘及检测、伺服电机调试、气路组装和设计、机构装配等;第三阶段为综合技能训练阶段,包含机械机构进阶高级装配、熟练调试灵活运用各类电机及驱动器、机器人调试与应用、PLC编程与控制、设备总装与调试。实现了涵盖专业群学生从认知实习—单项技能训练—岗位技能训练的能力递进培养。在能力递进培养训练阶段,企业技术人员在学生中不断发现优秀学生,组建卓越人才实验班,在对专业群学生进行普适性技能训练的同时,加强卓越班精英人才的培养,融入视觉编程调试与应用、高阶PLC编程与控制、工业通信网络技术应用、智能仓储、智能物流、计算机协议与配置等的教学与训练,并让卓越班学生参与到自动化设备生产加工调试、售后的全过程,培养集机械自动化,电气自动化和计算机软件于一体的复合型智能制造技术精英人才。

(2)扬子江学院“四段培养、工学交替、协同育人”模式。实施学徒准备期、准学徒期、学徒期、企业准员工四阶段培养,学校企业双主体教学。第1学年,公共素质及专业群平台课程,辅以企业见习实习;第3学期,专业技术课程(学校课程及校企课程)由校内教师及企业技术人员(师傅)在校内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完成教学和考核评价,并安排一定数量的企业现场教学;第4、5学期,在企业进行师带徒轮岗实习,并在企业培训部完成部分专业技术课程(企业课程)的学习;第6学期,经校企共同考核,结束学徒,成为企业准员工。在学生(学徒)轮岗实习期间,通过“车间课堂”、“企业培训部”、“网络课堂”,对学生(学徒)进行多方面培养。通过“车间课堂”中师带徒一对一指导,让学生多岗位轮岗,使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制药设备操作、维护、维修的相关技能;通过“企业培训部”,企业专家对学生(学徒)进行制药设备维护、制药设备管理、制药设备验证等专业课程教学;通过“网络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管理规程、工艺基础知识、生产计划控制、班组管理、职业化素养等管理、人文知识。通过多岗位轮岗及多渠道学习,学生的综合技能及职业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2.2 按照企业的工作岗位及工作流程重构课程体系

与产业学院合作企业共同开展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调查和分析,根据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及合作企业对人才岗位技能的实际需求,确定专业主要就业岗位及发展岗位,分析岗位工作任务,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设置专业课程,按照企业的工作岗位及工作流程重构课程体系。

科茵斯智能制造产业学院通过智能设备设计—机械加工—机械零部件装配—元器件选型—系统编程与调试—设备总装与测试的工作流程,设置涵盖机械加工基础、电气装配基础、机电传动控制、气动控制技术、PLC编程、传感器应用与自动检测技术、工业机器人编程与应用、机器视觉应用等内容的课程体系,校企共同利用产业学院具体生产任务,把整个生产工作流程中所需的知识进行串联,形成基于实际工作流程的课程体系[2]。校企教学实施双线并行,课堂教学按照学校的课程标准、教学工作标准和考核标准开展,实践教学按企业岗位要求、职业标准、安全生产操作规程标准开展。

扬子江产业学院通过制药设备辅助设备—制药设备操作—制药设备安装与调试—制药设备维修—设备GMP管理的工作岗位,设置涵盖学校课程、校企课程及企业课程的课程体系。校企课程及企业课程,通过具体的生产任务及工作流程,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互渗透,做到理论中有实践知识,实践以理论为基础,将教学内容及碎片化知识点、技能训练贯穿与生产实践中。

2.3 双师教学团队培养

产业学院的建立为专业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及学习机会,为校企双方教师及技术人员搭建了较好的沟通交流平台,能有效促进教师实践技能及科研水平的提升,同时促进企业技术人员的教学水平的提升。

科茵斯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的十余名企业技术人员常驻本院,他们拥有非常丰富的智能设备设计、编程调试及集成应用能力,而这些正是学院专业教师有待提升的方面,专业教师在企业技术人员协同下,全程参与企业生产运营及学生实训教学及指导,教师新的知识得到及时补充、专业技能得到较好提升,能够迅速融入到产业学院新项目的设计研发之中,同时将新的知识及技能应用在课程教学中,实现教学科研的良性循环。

扬子江产业学院的设备技术人员及企业师傅,多以设备维护及维修技能为主,但在设备智能化改造等方面需要助援。学院专业教师以企业访问工程师的形式,去企业了解制药设备原理,参与到制药设备的维护维修中,校企共同进行岗位实训教材的编制,同时教师通过了解企业设备更新改造需求,协助企业进行新项目的研发及已有项目的改造,教师的实践及科研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3 实施成效

智能制造学院成立不到1年,先后承接了专业群6个班3个专业的认识实习、83名学生的技能训练及生产实训、11名南非学生1个半月的生产实习、3名学生的顶岗实习,这3名学生毕业后成为科茵斯企业员工。

扬子江学院自2016年成立以来,15级、16级两个班的学生在企业技术人员及师傅的指导下进行轮岗学习和实习,大部分学生在轮岗学习期已成为企业后备工程师,15级8名学生毕业后成为扬子江企业员工,优秀毕业生首岗年薪近十万。

猜你喜欢
扬子江制药校企
鲁南制药:瞄准“治未病”深耕“大健康”
金桥(2022年5期)2022-08-24 01:41:16
本刊启事
扬子江评论(2020年1期)2020-05-08 08:20:47
扬子江药业
中国品牌(2019年10期)2019-10-15 05:56:40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三生制药集团
三生制药集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扬子江诗刊(2017年1期)2017-01-17 06:25:11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南京纬三路:在扬子江下“穿针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