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峭
(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北京100101)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文化走出去,影视节目的对外传播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影视对外传播上,大多数传播活动效果不尽人意,综艺节目的海外传播更少有成功,然而,澳大利亚SBS电视台引进和翻译的《非诚勿扰》却大获成功,每集都有超过5000万的观众收看。该节目在当地主流媒体的黄金时间播放,是全澳最受欢迎的引进节目、全澳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中国节目和相亲节目。SBS电视台还特意制作了纪录片《喜爱〈非诚勿扰〉的19个理由》,让本土知名人士谈喜欢《非诚勿扰》的原因。澳大利亚很多观众认可《非诚勿扰》的翻译,认为是毫无距离感、地道的英文,《非诚勿扰》的热播甚至形成一种文化现象。本文通过对这一文化输出成功案例的探讨以使其他节目的海外传播有所借鉴,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21世纪初,胡庚申等学者借鉴达尔文的进化论和中国古代生态智慧,提出中国本土的生态翻译学核心理论,即翻译适应选择论,生态翻译学自此在国内外开始引起关注。在十多年的发展中,翻译适应选择论已在众多翻译研究领域得到验证和应用。翻译适应选择论在字幕翻译领域的应用多集中于影视剧的字幕翻译,对于综艺节目尤其是真人秀节目的研究则少之又少,笔者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角度对真人秀的字幕翻译进行的探讨是该理论在此领域的尝试。
本文选取《非诚勿扰》第6季第1—4集、第6集、第52集和第9季第23、24集以及韩静博士的讲座和网络相关内容,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对韩静的翻译策略进行剖析。
作为一种词汇现象,流行语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在一个时期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流行语来自日常生活、网络、热点事件、社会现象、媒体和外来语等,如屌丝、雷人、香菇蓝瘦等。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流行语,流行语像一面镜子,反映社会变化。流行语是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生活中常用的语言,《非诚勿扰》的参与者是普通年轻人,节目主题紧紧围绕人们的生活,因而节目中流行语的使用特别多。通过流行语的翻译,人们可从这档节目中看到当代中国的风貌和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看到文化丰富性和中国社会的变革。因此,流行语翻译质量对于整个节目的传播效果有重要影响。
娱乐节目受欢迎程度首先取决于娱乐性,而节目的娱乐性一定程度上通过流行语表现出来。流行语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特色,其翻译质量影响观众对节目的理解和节目效果,因而流行语翻译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在《非诚勿扰》的翻译过程中,流行语的翻译是一大挑战(韩静、董海雅,2017)[1]。可见,流行语的翻译是一个有研究意义且有一定难度的研究课题。
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过程是译者适应与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翻译生态环境指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胡庚申,2004)[2],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之集合。在综艺节目字幕翻译过程中,为了让译文适应目标读者,产生良好的受众反映,译者要对多种元素进行综合考量,做出选择和适应。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原则是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在翻译生态环境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上力求多维度适应;译者在多维度适应的基础上,做出与翻译环境相适应的不同选择即适应性选择。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方法可概括为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下,相对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胡庚申,2004)[2]。为了达到良好的翻译效果,适应和选择集中在三维,译者要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进行适应性转换。
根据适应选择论,译者受到翻译生态环境的制约,需在翻译生态环境中做出适应和选择。具体到《非诚勿扰》的翻译生态环境,主要包括原语、电视台、译制人员、字幕、澳大利亚观众等元素。字幕的限制条件构成翻译生态环境,影响译者译文的呈现。因此,对《非诚勿扰》翻译生态环境的探讨有助于了解译者的策略。
1.空间限制。字幕中的字符在屏幕上所占空间有时为1—2行。译文字数有一定限制,字数太多会影响观众欣赏节目。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要不断适应调整,以产出观赏效果最好的译文。
2.时间限制。字幕是将口语转换成文字,节目的声音应与画面同步。一般而言,观众浏览字幕所需时间为2秒,不得超过26个英文字母(包括词与词的间隔)。这样的限制条件也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不断适应调整,产出最简明易懂的译文,便于观众对字幕的理解。
3.语境限制。在影视剧中,观众可凭借画面信息了解剧情,而谈话类真人秀节目背景单一。《非诚勿扰》可借助来了解节目进展的背景信息较少,观众只能通过字幕来了解,因而字幕质量尤为重要。
1.字幕量大。作为真人秀节目,《非诚勿扰》原语的字幕量大。一般一个半小时的电影有500—800条字幕,而不到一小时的《非诚勿扰》就有上千条字幕,这要求译者灵活转换和适当取舍。大量的内容对于翻译也是挑战,译者要保证翻译流畅度和质量,观众才能跟上节目进展,有效理解节目。
2.字幕内容即兴。与影视剧和谈话类节目不同,《非诚勿扰》的对话常是嘉宾即兴而起,没有剧本。参加者常即兴说出较随意的口语,译者要对这些原语进行恰当处理,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有用信息和真实意图,达到翻译效果。
作为典型的移民国家,多民族形成的多元文化是澳大利亚社会的显著特点,多样的文化和语言使得澳大利亚有着更大的包容性。2012年,澳大利亚发布《亚洲世纪中的澳大利亚》白皮书表现出对亚洲的亲近态度,鼓励本国儿童学习一门亚洲语言。澳大利亚观众对于不同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促使他们对中国文化产生一定兴趣。同时,由于澳大利亚是西方文化,在节目理解上仍有一定困难,这就对字幕翻译提出很高要求。
澳大利亚特别节目广播服务(Special Broadcasting Service)电视台是由联邦政府资助、独立的公共电视台,它的诞生是为了贯彻20世纪70年代以来澳政府实行的“多元文化”政策,把各国文化和语言引入澳大利亚。为了保留语言和文化的味道,SBS电视台每天以英文字幕的形式播出法、德、俄、中、意、希腊等语言的节目,保持节目原声。SBS电视台的翻译政策和规则也是翻译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影响字幕的呈现。
总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不断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这些制约,不断做出适应和选择,以不同的翻译策略来处理各种流行语,产出优质译文。
根据适应选择论,译者需在三个维度进行转换以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在对韩博士的流行语字幕进行考察后,笔者发现其翻译策略对不同维度进行了观照,下面逐一进行分析。
由于地域、历史和文化的差异,中英文在语言维度上反映出很大不同。译者在翻译时要注意两种语言在语义、选词和句法等方面的不同,要使用不同方法进行转换。
1.得意忘形法。鉴于中英文两种语言的区别、观众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字幕的时空限制条件,译者在翻译时要在语言维度进行巧妙处理,在翻译时采取意译法,得意忘形,译出核心信息,从而达到翻译效果。
例如,“雷到”出自日本动漫,漫迷看到惊讶的事物时发出此类“强烈电波冲击”的言语,后简化译为“被雷到”,引申为受惊吓、被吓到、被震住,在此译为“be shocked”。在译此类词时,译者要译出核心意义,舍去不重要的信息。类似的还有“泪点低”,该词最早从台湾娱乐文化中流行而来,指容易流眼泪、受感动或爱哭。译者在翻译时摆脱原语的形式,精炼出精华的意义,译为“maybe you cry easily”,这样简洁明了,使观众对讲话者表达的信息一目了然。再如“接地气”一词来自民间,有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等引申义,译者在翻译时抛弃了语言外在形式和文化渊源,而以最直观的形式呈现核心意义,译为“practical”。
2.平行文本对应法。《非诚勿扰》中很多流行语可在英文中找到对应表达,替换对应的翻译方式会帮助澳大利亚观众更好地理解节目。例如,节目中出现的“炒作”一词最早来自传媒,指媒体用捏造、夸大、推测等非正常报道手段对某人或某事进行报道,其目的是制造噱头,吸引读者的关注,最终提高报纸的发行量或网站的点击率。对此,译者使用英文中已有的概念“hype”进行翻译。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行为,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差异是其主要障碍,译者在翻译时应采取措施以减弱文化差异对沟通和理解造成的影响。韩静在《非诚勿扰》的翻译中采取多重策略,巧妙地进行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从而保证信息的有效传达。
1.释义法。《非诚勿扰》中有些流行语是在中国特殊社会语境中产生的,反映国人特有的生活和思想状态。译者要选择合适的译文,根据语境进行解释,帮助澳大利亚观众跨越文化障碍。例如,“裸婚”这个概念是中国2008年出现的词汇,意指只领结婚证,不办婚礼、不摆婚宴、不拍婚纱照、不度蜜月的结婚方式。在西方文化中,对婚姻的物质基础本就不太在意,如果直译为“naked”则不易理解,因此将其译为“no frills wedding without house,car or ring”,对“裸婚”进行了解释。另外,从字幕排版上,译者将“without a car,house or ring”放在第二行,使观众一目了然。
2.得意忘形。中西文化有很大差异,因而人们在认知上也有很大差异,很多中文流行语很难为西方观众所理解。“公主病”在中韩文化中很流行,指一些自信心过盛、要求获得公主般待遇的女性,类似的还有“港女”。而在欧美文化中,公主并不是娇生惯养、自恋的符号,而是非常独立,平易近人。“公主病”如果直译为“princess syndrome”,便会让观众一头雾水。因此,译者采用“得意忘形”法,灵活地译出核心信息“bad temper”。
3.灵活转换法。“花样男子”一词源自日本漫画文化,形容男子像花一样美,后通过影视剧在中国流行起来。在亚洲文化审美中,男子可以如花一样美,而西方以阳刚帅气、男性特质为美,如果男子像花一样,则会给人一种女性的感觉。在西方文化中,花和男人这两个符号无法搭配在一起。于是,在这个流行语的翻译中,译者并没有直接呈现原语将其译为“flowerlike man”,而是从文化角度转换为“handsome boy”,以符合观众审美,便于观众理解,从而达到交流效果。
作为谈话节目,《非诚勿扰》充满对话,对话体现嘉宾的交际意图。译者在翻译时,要时刻注意双方的对话交流效果,准确传达讲话者的意图,并注意观众的反应。为了达到交流目的,适应字幕的限制条件并使字幕适应澳大利亚观众,译者在交际维度要采取不同的策略来处理流行语翻译问题。
1.省略法。在某些语境下,根据图像信息或讲话者的意图,流行语可省略不译。例如,一位男嘉宾在自我介绍时说“朋友说我是幼稚的奇葩”,VCR中这句话对应的是充满玩具的画面,嘉宾在此强调的是幼稚。因而,译者将其译为“childish guy”,重点译出幼稚之意,在短时间和有限字幕空间内传达出主要信息和表达意图。
2.改写法。为了实现交流效果,译者对于流行语进行适当改写。例如,一位男嘉宾提到“打脸”一词,“打脸”指某人自信满满地断定事态发展但出现完全相反或差距非常大的结果,有时指说了某句话或扬言做某件事却没有履行而被众人讥笑。如果直译为“slap in the face”则无法体现原语的文化涵义,很难被澳大利亚观众理解,译者在此改写为“dug my own grave”,这样观众就更容易理解。
3.弱化法。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流行语可进行适当简化。例如,“地球人都这么说”这句流行语来自小品,指人们都这么说,是俏皮的说法。澳大利亚观众对于“people on earth”一词并不能体会其中的幽默,译者将其弱化为“many people”,这样观众可以理解基本含义。有的流行语会因交流的目的和情境而有些流失,但并不影响观众理解。
4.灵活调整法。译者在翻译时还借助一些调整手段来实现表达效果。例如,一位男嘉宾在VCR中说“你是喜欢我呢,喜欢我呢,还是喜欢我呢”,这句话套用一个流行结构,以三个重复的分句不给对方拒绝的余地。由于屏幕字幕的限制,最多只能放两行,于是译者处理为两个小分句的重复,一句一行,并把最后一句的“like”变成大写的形式“LIKE”以作强调,这样便能表达作者强调的意图,充分传达主要信息。
综上,韩博士综合考量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各种限制,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不断做出翻译选择,使用不同的策略使译文适应澳大利亚翻译生态环境,从而获得观众喜爱。这些翻译策略有时并不仅仅体现一个维度,而是多维度交织,这对其他译者而言也有借鉴意义。译者在从事字幕翻译实践时,应有意识从语言、文化和交际层面做出适应和选择,这样更有利于观众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