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西部)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选择

2019-01-19 09:16安公平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欠发达经济带

安公平

(中共秦州区委党校,甘肃 天水 741000)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西部)城镇化进程的意义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包括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西南四省市:重庆、四川、云南、广西。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要实现丝绸之路由“商贸路”向“经济带”的转变,沿“路”各地区都要有重点的设立商贸物流平台,加快城镇化步伐,实现产业和人口的聚集。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主要集中在西部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如何对接定位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作用,如何更快地实现人口和产业的聚集,必然选择就是要推进城镇化建设。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选择

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将扩大内需由工作方针提升到发展战略的高度,凸显扩大内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目前,我国最大的内需是城镇化、最雄厚的内需潜力在城镇化,因为城镇化既能增加投资又能拉动消费,是扩大内需的必然选择。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需要扩大内需。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应当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因。城镇化进程将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带动一个地区的全方位需求,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加快工业化的重要载体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建设就是经济建设,城市投入就是产业投入。城镇化和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两个车轮,缺少工业化,城镇化就没有发展动力;缺少城镇化,工业化就失去发展载体。推进新型城镇化可以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和县城,更好地发挥带动作用,培育和壮大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特别是发展小城镇的农村社区加速各类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工业化提供更多发展空间。因此,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能够为工业化提供强有力的载体和支撑,实现工业经济的快速提升。同时,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农村人口向城镇和社区集中,需要服务业跟进,可以加快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才能破解用地刚性需求与保护耕地硬性约束难题;只有拓宽工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空间,才能减少农村人口、推动农业规模化生产和组织化经营,才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尤其是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重要节点,这既能够促进农村扩大投资、增加消费,又能够促进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增长点。

(四)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重点的必然选择

城镇化的推进、城市活力的增强、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对一个地区和城市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一般意义上说,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带动消费提高、投资增加、GDP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目前,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西部)要着力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个方面设计和打造地方特色,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立贸易合作平台和产业园区,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一金两行”的融资优势,提高本地区综合经济实力。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西部)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也在加快。

2007年到2013年,中国大陆城镇人口由5.94亿增加到7.3亿,城镇化率由44.94%上升到53.7%,到2011年首次突破50%。城镇化日益成为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但是,高速城镇化也带来了大量的环境生态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城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历程,它不仅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的扩大,而且是一个城镇结构与功能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非农产业和人口在城镇的集合,经济活动和生产要素在地域上的集中与聚集,使原本平衡的生态系统被打破,这必然给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带来严峻挑战。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西部)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城镇化进程相对缓慢。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12年末全国城镇化率为52.57%;其中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率分别为56.4%、53.4%、44.9%;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2年末西部城镇化发展水平与东部、中部地区存在明显差距,而且也滞后于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从省际来看,西部地区省际之间城市化率差异较大,最高的重庆城镇化率为56.98%,而最低的贵州为36.4%。云南、甘肃与贵州的城市化率均在40%以下。由于城镇化程度低,经济发展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难以有效聚集,导致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

2.城镇化质量普遍不高。

东南沿海地区的城镇化是工业化带动的城镇化。我国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城镇化是源于东部发达地区的乡镇企业迅猛发展,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土地被占用,农民被迫进入工厂,这种工业化带动的城镇化是实质意义上的城镇化。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大部分农村依旧处于农业社会时期,农民没有离开土地,工业化在农村并没有迅速发展。很多县区通过撤乡并镇意图走上城镇化的发展道路,但单纯的“新农村”只是改善了农民的居住条件,并没有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虽然也有很多农村人口流向城镇,但这是一个浮动的城镇化,是一个有水分的城镇化,很多农民工并没有真正在城市安居乐业。地方政府都希望吃“人口红利”,在招工要人的时候农民工能“招手即来”,而在没有订单时也可以“挥手即去”,不愿意承担农民工“移民落户”的责任,西部欠发达地区绝大多数农民都是迁徙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并没有成为实质意义上的城镇人口。

3.土地的城镇化大于人口的城镇化。

我国过度依赖土地支持的城镇化模式已经难以持续。概括起来就是,土地的城镇化快于人口的城镇化。从1999年到2007年,城市建成区的面积扩大了7.2%,但吸纳的人口只增长了4%。尽管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53%,但户籍城镇化率真只有36%左右,也就是说城镇常住人口中有2亿多人没有城镇户籍,与户籍人口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均等化方面存在差距。这样的城镇化也被称为“伪城镇化”“半拉子的城镇化”。目前西部欠发达地区一线省会城市已是相当拥挤,二三线城市发展后劲不足,有些地区还是土地财政的发展模式,持续不断地单纯扩展城市面积,占用农民土地,引起失地农民增加。部分地方政府为了快速实现城镇化的目标,甚至出现让失地农民硬性“上楼”,增加农民开支。更重要的是,居住方式的变化,使很多农业生产活动也变得不再便利。只有当一个地方的经济资源适度集中,有了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基础,大部分农民不依靠农业,而有其他收入来源时,才是这个地方发展城镇化的最佳时机。政府要做的不过是顺水推舟,从法律和制度上给予认可。城镇化,应当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为了城镇化而城镇化的操作,其实还是以计划和权力主导经济的方式,容易滋生贪腐,成为一些利益阶层圈地圈钱的借口。这种权力主导的城镇化,很可能让农民多年积累的一点财富毁于一旦,制造出一个新的贫困农民阶层。

4.城镇化进程以资源环境为代价。

西部欠发达地区近些年为了加速发展急功近利,对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过度,比如陕北神木、延川的煤矿、甘肃平凉的煤矿、白银的铜矿、金昌的镍矿、陇南的铅锌矿。无一例外,越是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是近些年发展最快的地方。政府的第一发展目标是增长GDP,最快的方式是卖资源,矿产集中区也是城镇化最快的区域,由于外来人口的增加,矿区消费的增长,有矿的地方就会最先设立建制镇。一方面城镇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而出现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历史经验表明,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征服自然的能力也不断增强,人类的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城镇社会经济现代化也呈加速发展态势。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也同时带来了对城镇生态环境的破坏;城镇发展带来的污染日趋严重和扩散,成为当今世界最难对付的问题;城镇经济发展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造成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失衡;城镇化使大量劳动技能差的农村人口涌入城镇,带来了一系列过度“城镇化”问题;城镇化将城镇技术水平低和污染严重的工业向农村转嫁、扩散,从而也连带地将城镇污染向农村伸延、扩散,形成新的污染区域。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西部)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东部自然生态环境较好,植被、气候、人居环境以及各种生态资源较为丰富;西部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破坏和大气污染等造成西部欠发达地区是中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目前西部地区的生态状况总体为:普遍脆弱、局部改善、总体恶化、水土流失、沙漠化、草原退化及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短缺以及沙尘暴频繁发生。

1.水资源极其缺乏与水质污染严重。

根据资料显示西北地区为资源性缺水,西南地区为工程性缺水,2012年西部地区全年供水总量为1787.2亿立方米,占全国供水量的32.3%。西部欠发达地区大都是资源匮乏形成的发展滞后。饮水困难人数以及饮水特别困难人数仍然占全国饮水困难总人数的54.5%和饮水特别困难总人数的55.4%。其次,由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地形复杂多样,水资源利用率很低。在西部地区,目前已开发的水电装机容量310多万千瓦,占可开发装机容量的7.46%,年发电量130亿千瓦时,占可开发装机容量的7.2%。第三,水资源被污染很严重。以2014年兰州市的水污染为例,这些大城市有相当完备的检测和监测设备,都出现了一周以上的水污染。很多小地方小城镇都是长期污染出现问题后才被曝光禁止,例如陇南徽县水阳乡新寺村的铅污染事故导致149名幼儿出现铅中毒现象,天水市麦积区马跑泉镇慕滩村因为造纸厂的排水造成多人血铅中毒。

2.土地沙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严重。

西部地区的森林面积约占全国森林面积的42%,森林覆盖率平均为9.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国的80%,沙化面积占全国的99%,草原三化(退化、沙化、盐碱化)占全国的93.2%,大于25度的坡耕地占全国的70%。我国西北降水稀少,植被稀疏,具有丰富的沙源,每年春季风力强劲,遇到当地不稳定的大气条件,便可以发生沙尘暴。自然因素是西北地区发生沙尘暴的根源。长期以来,由于草场过牧、毁林开荒、围垦湿地和不合理的水资源调配及利用,造成草地退化、植被破坏、湿地减少以及河流湖泊缩小干涸,从而加速了土地的沙化进程,加剧了沙尘暴的发生和发展。随着土地沙漠化、石漠化严重,西北地区沙尘暴源泉区不断扩大,影响不断加重。甘肃省除了陇南地区全省每年春天都要经历几次大型沙尘暴,2014年4月23日酒泉的沙尘暴直接导致整个河西地区及兰州出现重度沙尘天气,重度受灾区域波及敦煌、玉门、瓜州、酒泉、民勤、景泰等县,给农业生产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

3.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旱灾、地质灾害增加。

西部地区2000年到2005年旱灾的发生频率比20世纪90年代增长了37.5%,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比90年代增长了49%。河流、湖泊、湿地盲目围垦,陡坡开荒,河流上游毁林开荒,滩涂围垦是导致灾害加重的主要原因。这些活动,使森林、湿地的调蓄洪水的能力大幅度下降,洪水灾害加大,又使区域干旱抵御能力下降,旱灾频繁发生。比如2010年甘肃舟曲的泥石流灾害就是生态破坏、人为筑坝造成的悲剧。生态破坏,加大了脱贫的难度。土壤退化、生产力下降,严重影响了西部地区的生态屏障功能和区域农牧业生产水平,加剧了西部地区的脱贫难度。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西部)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选择

在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形势下,中西部地区是我国农产品的主要基地,是支撑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既要保证农业发展,又要推进人口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转移,双重任务导致相当大的压力。未来必须要有新思路、新举措,才能使目标得以实现。

(一)选择绿色环保的产业作为城镇化的支撑

城镇化的表面特征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而起决定作用的是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所带来的生产方式的改变才是城镇化的内在动力。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目前仍处于起飞加速阶段,城镇化率的提高幅度也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贵州为例,贵州城镇人口2013年比2014年末增加56.37万人,城镇化率提高1.6个百分点。但西部城镇化不能简单地效仿东部,因为东部在城镇化进程中已经出现了城镇小型工业企业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弊病,而西部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城市,如西安、兰州、贵阳等,也已经出现了典型的“城市病”:空气污染严重、生态破坏、住房紧张、交通堵塞。要解决产业支撑问题,必须吸取东部发展产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教训,避免对资源环境造成重大伤害的产业,依靠绿色环保产业的积聚来吸引、引导人口的积聚,从而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二)选择发展二三线城市,建设美好和谐的生态城镇

东部的城市发展主要是二三线城市和县域经济特别强大,而西部欠发达地区都是集一省之力建省会城市,二三线城市发展滞后,始终形不成集约经济圈或经济群。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生态城镇要以二三线城市周边的县区为主。一是立足实际,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的绿色经济。由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现代工业发展起步晚,大部分地区的工业发展严重不足,特别是西北和西南的广大农村地区,很少受现代工业的污染,第一产业的绿色环保为建设生态城镇提供了自然的生态基础,为建设生态城镇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二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之路,要走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摒弃过去“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后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建设美丽乡村。以陕西凤县、陇南康县为例,其根本出发点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以气候宜人风景美丽的资源来发展旅游,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实现“绿色发展”“永续发展”,建设美丽的生态城镇。三是生态城镇的建设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生态城镇就不能再大量使用传统的煤炭、石油等污染大而且不可再生的能源,在将来一段时间内,逐渐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天然气、风能、太阳能、水能、氢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没有能源,城镇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甘肃河西、新疆等地发展的风能、地热能、太阳能等能源资源丰富,完全可以满足建设生态城镇的清洁能源需求。

(三)选择利用当地生态资源,突出个性,利用现代科技建设多功能型生态城镇

首先,建设生态城镇,必须要利用当地的生态资源,发展定位准确,极力彰显个性,切忌“脸谱化”“相似化”,防止“千城一面”。城市建设要“依山而不遮山,傍水而不挡水”,凭借各地的自然资源建设美丽城镇。其次,城镇的核心是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城镇。要利用现代工业科技,加强城镇的市场功能建设、基础化设施建设,让网络科技信息、节水节能资源,城市的一切高科技都能在西部欠发达地区落脚,这样的城镇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第三,要树立经营城市的观念,发展城镇聚合效应,吸引民间资本、引导民间企业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对城镇环境资本、城镇特色的打造注重经营城镇的文化品位,提高城镇的吸引力和放射力,塑造城镇整体形象,建设美丽生态城镇。

总之,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建设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过程,要吸取东南沿海城镇化建设的经验,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大力推进生态城镇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西部)打造本地区的特色和亮点,让生态文明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首要和必然选择。●

猜你喜欢
丝绸之路经济带欠发达经济带
关于欠发达地区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的思考
欠发达农村环境下村民治理环境意愿的实证分析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欠发达地区大学生人才招揽政策评析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丝绸之路经济带”教育合作现状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下中国的中亚能源政策
“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境次区域合作的前景展望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教育人才培养
欠发达地区经济报道策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