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羊皮鼓乐舞考

2019-01-19 09:16:58徐富平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秦安武山羊皮

徐富平

(天水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自古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全市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现辖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五县和秦州、麦积两区,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氏的诞生地。这里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有品种多样的民间乐舞形式,天水羊皮鼓舞是其中保存较好、较有特点的一个类型,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古老文化仪式。

一、天水羊皮鼓舞名称辨析

现有文献记载的羊皮鼓舞专指流传于武山县境内的羊皮鼓,即武山旋鼓。天水市文化局于1988年编写内部出版的油印本《天水民间舞蹈集成》中记录了包括蜡花舞、朝山会、羊皮鼓舞、戏鳖、转娘家等五种流传在天水的民间舞蹈,其中羊皮鼓舞描述是:“羊皮鼓舞也叫旋鼓,流行于甘肃武山县滩歌、龙泉乡。”《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甘肃卷》(1989年)中有“武山旋鼓”的相关记载,是这样描述的:“‘武山旋鼓’又称‘羊皮鼓舞’、‘扇鼓舞’、‘鼙鼓舞’,流传于武山县滩歌、龙泉乡一带,俗名‘点高山’”。由此来看,过去关于天水羊皮鼓的调查研究只是涉及武山县,以至于在一段时间里人们认为天水的羊皮鼓就是武山旋鼓。而近年来羊皮鼓的主要研究者如邓小娟、徐富平等人都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了秦安羊皮鼓舞上,研究结果显示秦安羊皮鼓舞及传神活动的氛围同样浓厚,全县范围内流布区域非常广泛,而且两者在文化内涵、表演风格、唱词等方面都大相径庭。

从舞蹈特点及流布地区看,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天水的羊皮鼓舞现在主要流传于武山县和秦安县。在秦安县,羊皮鼓舞在民间的名称就叫打羊皮鼓、跳羊皮鼓,甚至有时用“传神”(“传神”直接指代羊皮鼓舞)。官方在把羊皮鼓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是以秦安扇鼓为名称申报的;而在武山,从官方到民间基本上都已经习惯性地称羊皮鼓为“旋鼓”。应该说旋鼓是最准确、最能概括羊皮鼓在武山发展的独特种类的叫法。此外,当地人“旋鼓去呢”的“旋”实为动词,意思是“去打”之意。毫无疑问,旋鼓最早的名称一定也只是“羊皮鼓”,之所以后来叫做“旋鼓”,是和羊皮鼓在武山这一支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点有关联。我们认为旋鼓之“旋”即是旋转之意,而这个“旋转”在武山旋鼓的表演过程中无时不在,打鼓时手腕上的动作在旋转,队形变化时每一个表演者的身体在旋转,更重要的也是武山旋鼓的独特之处—千变万化的队形演变,队形变化主要是绕圈、走太极图形,同样体现出一个“旋”字,所以,我们认为武山旋鼓名字的由来应该与此有关。

秦安羊皮鼓舞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与武山羊皮鼓所侧重的内容和形式不同。可以看出秦安羊皮鼓舞现在更多的是注重仪式,且有着非常严格的程序,从请神、喜神、接神、迎水火、话香、滚灯、背鼓、割保状、劝灶、开坛、供神、洒清、散神、回神等大概有二十多项,虽然这些程序当中也都离不开手腕、形体、队形上的“旋”,但“旋”已不是关注的重点,而重点是“传神”的仪式,也正是这个原因,秦安羊皮鼓舞在当地有时候在名称上以“传神”代替。但是,又有人会说,武山有些地方的羊皮鼓表演里头也有以上所说的“传神”仪式当中的各个环节,那又作何解释?的确,武山也有打羊皮鼓的“传神”仪式,而事实上,武山有“传神”仪式的羊皮鼓表演就是武山的羊皮鼓“传神”仪式,和秦安等其他地方的羊皮鼓“传神”仪式本身就是一回事,而关键在于这种传神仪式已经不属于武山旋鼓的范畴。所以这里有一个小结论:天水羊皮鼓目前在武山发展的主流是旋鼓,在秦安发展的主流是“传神”仪式。为了不产生不必要的名称上的混乱,我们在研究中综合考虑两地民众的习惯和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因素分别冠名为“秦安羊皮鼓”和“武山旋鼓”。

二、天水羊皮鼓舞历史渊源

羊皮鼓舞又叫扇鼓舞或鼙鼓舞。曹植《鼙舞歌》中提到鼙舞,并有生动的描述:“乐人舞鼙鼓,百官雷林赞若惊”。沈阳音乐学院刘桂腾先生在《单鼓音乐研究》中提到了民间关于单鼓起源于西周的传说:文王留下鼓钢圈,武王留下响腰铃,军师留下阴阳卦,猜问人间大事情。而这样的传说和秦安羊皮鼓唱词中反映的“周朝年设庙堂”的传说比较类似。西北师范大学赵逵夫先生研究认为,羊皮鼓的产生大概要追溯到周朝。“扇鼓由周朝的大鼗、汉魏鼙(或作鞞)鼓而来。”《乐府诗集》卷五十三《魏陈思王鼙鼓歌·序》引《古今乐录》:“鞞舞,梁谓之鞞扇舞……鞞扇,器名。鞞扇就是今天的扇鼓。天水的各种羊皮鼓的产生也大概要追溯到这一时期。”由此可以确定羊皮鼓历史的最晚下线要在周朝,而更早的记载暂时难考其详。不过,当地流传的很多传说都认为羊皮鼓发起于上古时期,起源于部落的图腾舞或傩舞。据《秦安县志》记载,在秦汉时期,秦安多战事,当时的“巫”师为了祭祀阵亡将士,创造了一种祭舞,之后又在宋代、元代、明代、清代逐步发展演变为现在的扇鼓舞,俗称羊皮鼓舞。有专家称还称,因扇鼓形似槟榔,将其鼓称为“槟鼓”,将舞蹈过程称之为“槟鼓甩辫”。

西北师范大学漆子扬教授认为,旋鼓的形成至少有三个源头。其一可能是从春秋时期豲民的舞鼓,到汉魏时期的扇鼓;其二是唐末宋初吐蕃的舞鼓,与本地扇鼓相结合形成;其三是明代初年山西大槐树的移民迁徙过程中带来的傩戏舞鼓,同端午节祭祀祈雨融合而成。结合文献记载和我们的实地调研,我们对两地的羊皮鼓分别进行一个简略的描述:

(一)秦安羊皮鼓舞的演变

秦安县的羊皮鼓舞流传于全县的5镇12乡,跳神打鼓的活动几乎遍布这些乡镇村落,每年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段:一个时段是农历三月到四月,另一个时段是农历七月到八月。各乡镇、各村自古以来保留着在固定时间,以固定的形式进行表演的习惯。

通过对秦安县千户乡、西川、王窑等乡镇的观摩与调研,从羊皮鼓舞“师公”的唱词中收集到以下资料:“雾气腾腾照山川,两杆龙旗绕神像,耳听庭中响,传请各路神仙出洞来,盘古王置于天地,周朝年设庙堂,洪武年间设于道场。”

佛教:头戴佛冠帽一顶,身穿家佛袈裟袍一件,手掌鱼子口念经,口口念的阿弥陀佛不绝声,急忙进了释迦门,韦陀护法传教门。

道教:头戴八卦帽一顶,身穿八卦仙衣袍一件,手掌云阳笏板、罄儿、铃子口念经,口口念的天宗玉皇不绝声,急忙进了玄武门,无量祖师传教门。

儒教:头戴儒家帽一顶,身穿蓝衫袍一件,手掌四书口念经,口口念的曾言孟子不绝声,急忙进了学房门,文昌帝君传教门。

神教:头戴花花帽一顶,身穿背心袍一领,手掌云阳花鼓口念经,口口念的三皇五帝不绝声,急忙进了五皇门,神公师婆传教门。

由此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信息:

1.秦安羊皮鼓源远流长,可溯至上古时期。

2.传神的师公以神教自居,而且认为,其教门始于周朝年间,神公师婆应当是很久以前就有的,至于“洪武年间设于道场”则有可能是因为在明朝时关于打羊皮鼓、传神有过比较重大的事件。

3.神谱上记载的云阳笏板、鱼子、云阳花鼓等道具和花花帽、背心袍等服饰与流传至今的传神仪式的道具和服饰相互印证。

4.传神的师公以“神教”自居,所谓“神教”是泛称,是对其自身所从事的民间乐舞祭祀的一种敬畏之心。在仪式中对各教众神的信仰却不是专一的,这在请神时的很多唱词中有所印证。佛教、道教、儒教、神教,凡是存在于民间信仰中的神,就要信奉。这些现象很符合汉族民间的泛神论思想。

秦安县文化底蕴厚实,各种民间艺术种类多样,丰富多彩,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含量。秦安“羊皮鼓”与当地迎神赛会活动有着唇齿相依的关系。“羊皮鼓”得以广泛流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民间信仰和传神活动。在文革时期,秦安羊皮鼓舞同许多民间艺术一样,几乎遭遇灭顶之灾。随着后来的拨乱反正,得以良性发展。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认识水平的提升,对羊皮鼓的认识和依赖有了比较准确的定位。

(二)武山羊皮鼓舞的演变

武山县关于羊皮鼓流传最广的传说是:很早以前,武山境内森林茂密、野狼成群出没,有个放羊娃,常年在人烟稀少的荒山野岭之中放牧,羊群不时遭到恶狼的祸害,有一天,他无意间敲打羊皮,发出巨大的响声,觉得好奇好玩,于是长时间敲打。结果发现使劲敲打可以震死狼仔。于是,他把羊皮鞔在了木框上,做成羊皮鼓,作为驱除狼群的音响。后来人们发现,农历四五月份,狼群正出天花,这种病最怕的就是噪声和恐惧。于是,每年农历的四月前后,在狼产子的季节,乡民就集结起来点燃火堆,打起自制的羊皮鼓,围火旋转起舞。火光照,鼓声响,吓跑恶狼,震死狼崽。从此,只要一听见鼓声,见到火光,狼就不敢再来。恶狼兽虫渐渐退远,敲打羊皮鼓也就成为一种习俗,渐渐从为了放牧羊群、驱赶狼虫演变成为民间娱乐的一种方式。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民谣:“二月二,你娘把你(狼)往世上生;三月三,你娘把你吆出山;四月四,打进羊伙里试一试;五月五,你害天花又响鼓,放羊娃把你做的苦。”

另一版本:“正月正,窝里蹲;二月二,狼儿子;三月三,领下山;四月四,领进羊伙里试一试;五月五,死断火。”

其他相关传说还有如下几个:

传说一:“点高山”习俗的传说。是说乡民们在点火击鼓赶狼时,还要祭奠山神,祈求神灵保佑一方生灵平安,因为任何动物都是有灵性的,都是山神的家眷。狼虽然恶,但它们更是山神家族中重要的一员,乡民们生怕自己震死狼崽的行为受到山神或天神的责罚,于是每逢五月端午节,就有一人翻穿皮袄,扮成羊倌的模样,领着伙伴烧香许愿,这一习俗即名为“点高山”。

传说二:古时某年干旱,群众杀羊鞔鼓,祈神降雨,果然天降甘霖,从此便每年都要旋鼓祈福还愿。

传说三:闯王李自成率军路过武山龙台乡青山村,由于浓雾而迷路,忽听鼓声清脆,顿时云开雾散,眼前是一美丽的山庄,酒席满桌,招待三军酒足饭饱后,庄上的放羊娃们带路数百里。临返时,闯王封这些放羊娃为山王,最大的一王称为“青山王”。征收粮草,免入国库。青山王既然以打鼓而得封,他便号召百姓大力扩充旋鼓队伍,要人人执鼓跳舞为他作乐,筹集骨干军队,请舞蹈能手为其练兵布阵,并以鼓幡作为他的王旗。从此,羊皮鼓在武山一带大为盛行。

以上信息也基本上能反映出武山旋鼓的发展与演变,早期的记载、资料、民间传说等,更多的体现出了游牧文化的特点。关联到的几个客体:放牧者、羊和狼,这和武山县所处的地理位置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可以看出,旋鼓,作为一种历史久远的民间活动的主要“物件”,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功用,而这些功用则时时刻刻体现出这一“物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游牧时期,它是人们用来敲击声响,驱赶狼虫虎豹的主要工具;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农耕时期,它是人们向上天祈雨求福的道具;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它是人们带路的工具,甚至是御敌的兵器;当今盛世,是维系传承,娱神娱人的民间艺术。

三、天水羊皮鼓舞流布特点及保护传承的对策建议

(一)天水羊皮鼓舞流布特点

前文已述,羊皮鼓舞在天水的流布区域大致集中在武山县和秦安县。除此之外,两区五县当中,麦积区、甘谷县、张川县的一些乡镇也有羊皮鼓舞的传承和表演。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倡导发扬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得到了重视。

当前秦安羊皮鼓舞保护与传承情况。目前,秦安羊皮鼓舞和“传神”仪式结合依旧比较紧密,普通村民不会也不能参与羊皮鼓的表演,凡表演者,必定是进入这个职业的人—神公师婆,神公是男性角色,师婆是女性角色,由于多年来,没有女性参与表演角色,女性角色即师婆也是由男性来化妆反串的,而且从观众角度来看,神公师婆也无多大区别。因此,当地人已经习惯于把神公师婆统称为师公。师公是一种特殊的身份,同时也是一个群体,是谋求生存的一种职业。在“传神”活动中,最为主要的表演工具就是羊皮鼓。师公们表演羊皮鼓舞的技艺都很高超,场面也很热闹,如在背鼓环节,领头的师公一个人要用身体的各部位把12面羊皮鼓带在身上旋转,像这样的高难度动作不是每一个师公都能胜任,一个传神团队里头的,也没有几个能全部背起12面鼓的师公,更何况普通村民。

秦安羊皮鼓2017年10月18日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第四批省级非物质遗产名录。目前有几位市级传承人,还没有申报省级和国家级传承人。但是天水市政府和秦安县政府对于这项传统文化比较重视,一直进行着积极的扶持,除了维系羊皮鼓与每年固有的传神仪式中传承发展的基础上,从技艺水平、团队发展、生活、演出等方面给予支持。

当前武山羊皮鼓舞的保护与传承情况。目前武山旋鼓舞的形式有两种,一种形式是和秦安县的羊皮鼓舞非常相似,表演的各个环节和传神仪式密切相关,这种形式同秦安羊皮鼓舞的存在方式类似。当地人也叫做打羊皮鼓。

另一种形式的表演则较少依赖“传神”仪式,虽然表演的时间也是在当地的庙会时间,但是表演形式已经发展成为近乎单纯的娱神娱人性质的民间舞蹈,也就是当地人专指的武山旋鼓。参与表演的人也基本上没有限制,只要是这些流传地的青壮年,只要学会了旋鼓,就可以参与其中,表演的队伍可多可少,多多益善。

武山旋鼓2008年6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国家级传承人2人,代表地区有滩歌镇代家沟门村、杜家坪、漆家庄等村,洛门镇龙台乡、百泉村、山丹乡等乡镇村庄。

近年来,乘着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政策的东风,旋鼓舞的传承氛围非常浓厚,每年的一些重大节日如端午节、春节期间,旋鼓的表演队伍声势浩大,表演非常精彩。

(二)天水羊皮鼓舞传承与保护的对策建议

天水市城市规划定位是建设旅游型城市,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以历史文化名城和麦积山风景名胜为龙头,以古‘丝绸之路’为主线,以‘羲皇故里’为旅游开发的主体形象,把天水市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的旅游名城”。而羊皮鼓舞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加之在民众当中具有普遍的文化认同,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地方文化品牌,也是一种差异性文化符号,构成天水地区独特的文化资源之一。

如何在新时期保护好、传承好并发扬好羊皮鼓舞这一独具特色的古老文化资源并在新时期实现其创新性价值,是我们考察与研究的目的和宗旨,针对天水羊皮鼓舞的传承保护情况,我们认为,不管是秦安羊皮鼓还是武山旋鼓,他们沿着各自的路径发展成为今天的模式,体现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处地域成就一种文化,我们应该尊重他们各自传承人的习惯、认识、观念,顺其自然的伴随着当地人的生活习惯良性发展。

对于武山旋鼓而言,表演者都是传承地村民中的青壮年,他们平时都有自己的工作,或者在家务农、或外出打工、甚至是在当地的行政事业单位各行各业就职的公职人员。由于现在每年最主要的几次表演都是在节假日(春节或端午节)。因此,每年都会有很多人参与其中,发展态势良好,保护传承方面还需要积极宣传,正面引导。

而对于秦安羊皮鼓而言,虽然表演者基本上属于半职业化状态,“打鼓”“表演”“扮师公”,然后进行“传神”活动,都不是一般的村民能够胜任的,而必须是那些特殊身份的群体。因此表演没有像武山旋鼓一样有那么多的人参与,但是作为一种文化活动,秦安羊皮鼓每年的表演同样拥有非常多的围观者,表演者和观众共同担负起了秦安羊皮鼓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从伏羲女娲的传说到秦安县发掘的大地湾遗址文化,从秦国早期文化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凿的麦积山石窟文化,坐落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交汇处的的天水,从古至今,文化的特性和传承始终体现出一种多元化特点,一面小小的羊皮鼓如同一面镜子,反射着各个时代各种文化的烙印。理解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对于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实现文化民族的文化认同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猜你喜欢
秦安武山羊皮
又吟武山湖
会飞的羊皮筏(外一章)
散文诗(2021年22期)2022-01-12 06:14:10
巧断羊皮案
我的家乡在武山
答案在风中飘荡(一)
北方文学(2017年23期)2017-09-02 12:14:21
披着羊皮的狼
On Ben’s lost in self—identification
各自远去,各自长大
羊皮换相
鬼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