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茶文献概述

2019-01-19 07:40
图书馆 2019年12期
关键词:茶厂茶业湖南省

伍 涛

(湖南图书馆 长沙 430011)

湖南茶文化源远流长,茶文献资源丰富,内容涉及茶叶种植、采摘、制作、研发、储存、运输、销售、饮用等各个方面,依据其产生时间可大致分为古代湖南茶文献、民国时期湖南茶文献、当代湖南茶文献,略述如下。

1 古代湖南茶文献

宋代罗泌《路史》载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茶陵县也是中国唯一以“茶”命名的市县。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遣策(记载随葬品的简牍)上,也有茶叶的记载,说明饮茶已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西晋《荆州土地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南北朝《茶陵图经》:“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茗焉。”

据《新唐书·裴休传》,唐大中六年(852),裴休于潭州(治长沙)颁立税茶之法十二条,规定三次私鬻三百斤以上论死,园户私鬻百斤以上者杖脊,砍伐茶园或伤害茶业者以纵私盐法论罪。唐代杨晔《膳夫经手录》载:“衡州衡山团饼而巨串,岁取十万。自潇湘达于五岭,皆取给焉。……虽远自交趾之人,亦常食之。”

五代马楚时,茶叶成为政府对外贸易之大宗,《十国春秋·楚一·武穆王世家》载:梁开平二年(908),马殷奏请于汴、荆、襄、唐、郢、复州设置专司茶马交易的“回图务”,“运茶河之南北,以易缯纩、战马”。茶叶成为五代时湖南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宋代湖南经济作物首推茶叶。《宋史·食货志》载湖南产茶地有“潭、岳、辰、澧州”。《宋会要辑稿·食货》载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湖南各州、军课茶额为176万余斤,而潭州所属各县约占五分之三。

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于岳州、常德府、潭州设榷茶提举司,施征收茶税之职。明初规定,湖南每年贡茶140斤。

从明代开始,安化县制茶入贡,史称“四保贡茶”。四保者,大桥、仙溪、龙溪、九渡水,至今仍是安化的主要产茶区域。

明代以前,湖南茶文献主要零星分布于中国各种典籍中,湖南没有产生过茶文献专著。

明代正史、地方志书是湖南茶文献的重要来源。如《明史·食货志》载:万历十三年(1585),“中茶易马,惟汉中、保宁,而湖南产茶,其直贱,商人率越境私贩”。又载“汉茶味甘而薄,湖茶味苦,于酥酪为宜,亦利番也”。

(嘉靖)《长沙府志》载:“杂货之品曰茶,贡岁进茶芽六十二斤。”然明代湖南方志绝大部分已失传,今存者仅(万历)《湖广总志》、(嘉靖)《长沙府志》、(崇祯)《长沙府志》、(嘉靖)《茶陵州志》、(弘治)《湖广岳州府志》、(隆庆)《岳州府志》、(隆庆)《宝庆府志》、(嘉靖)《衡州府志》、(嘉靖)《常德府志》、(万历)《辰州府志》、(弘治)《永州府志》、(万历)《宁远县志》、(万历)《江华县志》、(嘉靖)《澧州志》、(万历)《澧纪》、(万历)《慈利县志》、(万历)《郴州志》等,而且大半为残缺之本。

明代末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有闲士人阶层,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休闲养生、品茶鉴茶之类的著作,其中便有湖南武陵人龙膺所著《蒙史》四卷。龙膺(1560—1622),字君御,一字朱陵,万历八年(1580)进士,曾长年为官于西北地区。《易》云:“山下出泉,蒙。”王弼注曰:“山下出泉,未知所适,蒙之象也。”故《蒙史》即为“泉史”。《蒙史》四卷,全书约6 000字,上卷为“泉品述”,共辑录各种泉品及故事50余款,下卷为“茶品述”,辑录30余款有关茶饮的史料。有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刻《茶书二十七种》本。

唐宋以来,安化县一直是湖南主要产茶地。明万历天启间,林之兰编辑其时安化县衙颁发的有关茶业、里甲、赋税等公文告示于一书,题名《禁碑录》。林之兰,字芳麓,明嘉靖至崇祯年间安化东坪镇林家村人,贡生出身。万历年间任江西瑞州通判,后代理知府,任内捐俸置义仓,积谷备赈,颇有政绩。解组后回安化乡居,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六月、万历四十七年四月、天启七年正月代表家乡茶农,向湖广行省长沙府反映安化茶行、经纪、船帮帮主在采茶、制茶、运茶、销茶过程中坑害百姓、损公肥己的不法行为,并请求立茶法予以严厉打击。为防止所立茶法因人而变,林之兰特将每一次的禀帖及官府批示刻成茶规碑立于交通要道或公共场所,并将碑文收集整理,汇编成书。这是我们了解当时安化之茶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税收等诸多方面的重要史料。

明代末年,随着外地及边疆地区茶叶需求量的增加,茶业商品经济也慢慢发展起来。作为湖南主要产区的安化县,茶叶由各个家庭的自种自用、自产自销,产生了专门的茶叶收购、加工及销售的茶厂。茶厂本可以促进当地茶业的发展,但却遭到了一些官绅的极力反对。如明万历四十二年,林之兰以“本县地土硗薄,别无所产,惟有茶牙一种,公私倚办。向系茶客买去荆州开厂蒸踹,商民两便。近年被积恶经纪,私立高楼大屋,名为茶厂,通同奸商,就于伊家蒸踹茶筒。……窝留拣手拣茶,每厂多则千人,少亦不下数百人,此皆亡命无奈之徒,易聚难散,日则傭工,夜则淫劫。商去工辍,则三五成群,假以弹唱为名,横行村落”,上呈县衙要求解散茶厂,事见《禁碑录》卷一。

《蒙史》虽是现存最早湖南人所撰的茶话著述,但内容极少涉及湖南,《禁碑录》一书内容也仅安化一隅,故有明一代湖南茶文献并不丰富。

清代是湖南茶业兴旺时期,湖南却没有产生茶文献专著,不免让人诧异。然清代湖南茶文献却远较明代丰富,这主要得力于清代湖南各地都产生了完善的地方志书及多种物产专著,并完整保存至今。地方志书是清代茶文献的主要来源。1990年农业出版社出版了由吴觉农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茶叶历史资料选辑》一书,收录清代民国间湖南各地方志120余种。

除地方志外,清代湖南茶文献亦散见于其他著述中。如清嘉庆间黄本骥所纂《湖南方物志》八卷。黄本骥(1781—1856),字仲良,号虎痴,宁乡人。嘉庆末年纂修省志,本骥分纂物产一门,总纂以其文繁,删削以入志,本骥乃取旧稿编为此书。这是第一部全面记载湖南各地动物、植物、矿产和各类制成品的著作,茶叶也是书中记载的重要物产,是书卷首“总纪”汇编总论全省茶业概况之文献,以下按府州汇编所辖各县茶业文献。然由于所见有限,所编文献并不完善,但这是湖南最早的茶业文献汇编。有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湘阴蒋瓌刻本,收入《三长物斋丛书》中。

清朝末年,由于茶业生产、经销商的增多,产生了茶业行会,并拟定了茶业条规。如清宣统三年(1911),湖南调查局编纂出版了《湖南商业习惯报告书》,书中有《省城茶业条规》共七条,《湘乡茶业条规》共七条,《新化茶业条规》共八条,《安化黑茶条规》共十条。

历代湖南文人学士还创作了大量咏茶诗文。如唐代李群玉《龙安寺佳人阿最歌》云:“门路穿茶焙,房门映竹烟。会须随鹿女,乞火到窗前。”宋代乐雷发《醉中偶成》云:“醉敲茶臼啸秋烟,苦欠高阳买酒钱。拟入乱山餐柏叶,石林闲对麝香眠。”明代李东阳《茶陵竹枝词》云:“侬饱蒸藜郎插田,劝郎休上贩茶船。郎在田中暮相见,郎乘船去是何年?”清代陶澍《茱萸江竹枝词》云:“才交谷雨见旗枪,安排火坑打包箱。芙蓉山顶多女伴,采得仙茶带露香。”这些诗文多存于个人别集及《沅湘耆旧集》《湖南文征》《湘雅摭残》等湖南地方艺文总集中。

清代末年,除图书外,又产生了两种新的文献类型:期刊、报纸。大量有关茶的文章或报道见诸报刊,如光绪二十四年《湘报》第四号有《试办两湖制茶公司章程》,第三十三号有《振兴两湖茶务有限公司简明章程》,第六十七号有许崇勋《论湖南茶务急宜整顿》,第七十号有皮嘉福《劝茶商歌》等。

2 民国时期湖南茶文献

民国时期是湖南茶业的发展时期。清末出现了官营和集资合股的私营的茶业生产销售公司。民国间又产生了专门的茶业技术培训机构、官营茶业生产及品种改良基地等。如1915年,湖南巡按使于长沙设茶叶讲习所,1920年迁安化小淹,1928年改为湖南茶事试验场,1932年迁长沙高桥。

民国时期的湖南茶文献数量较以往有了明显的增加,以茶叶历史、茶叶概况、茶叶种植及加工等技术性文献为主,如湖南茶事试验场编《扁茶及珠茶》(1935年1月长沙湘鄂印刷公司印行)、《蒸青茶制造法》(1935年长沙湘鄂印刷公司印行)、《改进湖南茶业计划书》(1935年长沙湘鄂印刷公司印行),罗远编《湖南茶产概况调查报告书》(1935年7月湖南茶事试验场印行),湖南第三农事试验场编《改进湘红之初见》(1936年7月湖南第三农事试验场印行),刘宝书著《改良湖南茶业计划》(1937年6月湖南第三农事试验场印行)、《考察皖赣两省红茶革兴报告及湘省红茶应行改善意见》,尹佐固编《湖南物产贸易管理委员会茶业处工作报告》(1938年8月湖南物产贸易管理委员会茶业处印行),经济部资源委员会、经济部中央农业实验所编《湖南安化茶业调查》(1939年10月经济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印行),湖南省银行经济研究室编《湖南之茶》(1942年4月湖南省银行经济研究室印行),王云飞著《茶作学》(1942年10月安化黑茶学会印行),中国茶叶公司技术处研究所编《安化黑茶砖》(1944年印行),李健桦著《湖南之茶》(1948年湖南经济杂志社印行),吴觉农著《湖南茶业视察报告书》等。

这一时期,湖南产生了一位茶学大师——彭先泽。彭先泽(1902—1951),字孟奇,安化人。1920年留学日本,专攻农学,回国后任教长沙修业学校、淮阴农校、浙江大学等。1937年任湖南省农业改进所茶作系主任、安化茶场场长。有关茶叶专著有《安化黑茶》,1940年长沙益大印务馆出版;又有《安化黑茶砖》,1948年著,1950年出版,自序云:“余赴日本留学之前夕,家君嘱余学农,研究茶业,盖谓华茶衰落,而日茶勃兴,其于产制运销必有可以借镜之处也。迨抵日本,遍询久在东瀛之友好,举谓日人无茶业学校之设置,即有研究茶事场所,亦讳莫如深,外人固不得其门而入也。……太平洋战事爆发,海上交通断绝,国内红绿茶不能出口,茶农生活日窘,吾安化人口七十万,强半依茶为生,而安化茶叶大宗出品,一为红茶,一为黑茶,黑茶素以国内西北为市场,虽国内西北因战事而交通亦感困难,然不若海上交通之竟告断绝也。重以西北人民嗜茶,不得则病,或且致死,抗战以来,西北人民已苦茶荒,极望有以接济也。余在茶业管理处,乃为黑茶运销之研究,而建议就安化产区压制黑茶砖,由是而试压、而省营、而国营、而官商合营、而调查销场、而勘视运输路线,虽以资金周转之不易,而业务有张有驰,但在安化以黑茶压砖,已为极有希望之一事业。”[1]

民国期间,期刊、报纸与图书一起,成为民国文献的三种主要类型。各种期刊、报纸上都刊登了大量有关茶叶的报道与文章,可通过“全国报刊索引”“民国中文期刊数字资源库”“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检索、阅读相关资料。1933年,陈祖规曾主编《农业论文索引》一书,该索引分中西文二部。中文部包括光绪二十三年(1897)至民国二十年(1931)底34年间出版的杂志312种、丛刊8种,西文部包括咸丰八年(1858)至民国二十年(1931)底73年间在中国出版的杂志及丛刊36种。全书共计中文索引三万条,西文六千余条,涉及茶业的有六百余条,其中有关湖南茶叶者也不少。而湖南本地编纂出版的期刊、报纸,如《湖南农业》《湖南农讯》《湖南省政府公报》《湖南省建设月刊》等刊登的湖南茶文献更加丰富。其间湖南还产生了专门的茶业学校湖南省立茶叶学校及茶叶期刊《湖南省立茶叶学校期刊》。

3 当代湖南茶文献

1950年,中国茶业公司湖南省公司成立,专职茶叶生产,又于各地主要产茶区建立了大型国营茶场。这是湖南茶业蓬勃发展时期,也是湖南茶文献最为丰富的时期,以各级政府有关茶业的政策文件,各茶业公司、茶厂的生产总结、宣传资料、发展历史概况、申报书,茶业学术会议或经验交流会议论文集等为主,这些资料大多为非正式出版物。其中以各茶厂厂史最具特色,文献价值极高,如《湖南省安化茶厂厂史》(1987年12月)、《湖南省邵阳茶厂厂史》(1988年4月)、《湖南省新化茶厂厂史》(1988年5月)、《湖南省湘潭茶厂厂史》(1988年6月)、《湖南省石门茶厂厂史》(1988年6月)、《湖南省长沙茶厂厂史》(1988年7月)、《湖南省益阳茶厂厂史》(1988年7月)、《湖南省平江茶厂厂史》(1988年7月)、《湖南省桃源茶厂厂史》(1988年7月)、《湖南省白沙溪茶厂厂史》(1988年8月)、《湖南省涟源茶厂志稿》(1988年8月)、《湖南省炉观茶叶科学研究所所史》(1988年8月)、《湖南省临湘茶厂厂史》(1988年11月)、《安化县茶叶志》(1989年11月)等,它们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湖南茶业之兴盛。

21世纪,各级茶业公司及茶场都改制为自负盈亏公司,湖南茶业面临艰难处境。此时期的茶文献以图文并茂的各公司介绍、产品推荐、项目申报材料等为主,文献数量多,种类杂,大多为自行印刷的非公开出版物。

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了大量有关茶业的地方标准,如《桃源大叶茶》(DB43/ 272—2005)、《安化黑茶冲泡及饮用方法》(DB43/T 656—2011)、《地理标志产品 碣滩茶》(DB43/T 796—2013)、《保靖黄金茶 毛尖绿茶》(DB43/T 863—2014)、《沩山毛尖》(DB43/T 1078—2015)等,湖南茶叶生产走向标准化。

湖南茶叶产地还组织申报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制茶技艺进行抢救性保护。如安化县申报的黑茶制作技艺(千两茶制作技艺)、益阳市申报的黑茶制作技艺(茯砖茶制作技艺)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申报的古丈毛尖茶制作技艺、常德市桃源县申报的擂茶习俗、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申报的油茶习俗、郴州市桂东县玲珑王茶叶开发有限公司申报的玲珑茶制作技艺等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外,文人雅士还撰写了许多有关湖南茶文化、茶历史、茶技术的学术著作和通俗读物,如陈先枢、汤青峰、朱海燕编纂的《湖南茶文化》一书,是一部介绍湖南上下五千年的茶史钩沉、名茶集粹、茶具茶俗茶艺、茶亭茶馆茶泉、茶农茶业茶市、茶人茶事茶诗,还有茶包装茶商标茶广告等的通俗读物,2009年由岳麓书社出版。这些都极大弘扬了湖南茶文化,并促进了湖南茶事业的发展。

湖南历代茶文献虽极其丰富,但分布较零散,至今仍没有一部湖南茶文献的丛书或资料汇编,学者若需研究湖南茶业,仍需大量翻阅散存于各地图书馆的有关文献。

猜你喜欢
茶厂茶业湖南省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湖南省怀化市通联站订户展示之窗
返乡,闯出茶业一片天
林秀娟 茶业“双师”
湖南省艺术创作规划审稿会
湖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
云南中茶大事记
熟茶简史
福海茶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