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威
现代人的命运,是不断被机器改变的。总体的改变方向是,人变得越来越“傻”,越来越丧失“人”的内涵。
18世纪末期,英国工人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带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于是,200多年来,“工人”变得越来越多—今天的世界,大部分人都变成了工人。现代社会的“工人”是什么意思呢?基本上和“工具”一个意思。
蒸汽机发明以前的制造业形态是这样的:一个人,用几年几乎无报酬的时间,跟着师傅学手艺,学成出师,然后又带着别的人,让别人用几年时间跟着自己学手艺,如此代代传承。手艺存在于城市,更多地则存在于乡村。
机械是一向就有的,人力、畜力、水力,都用來推动简单的机械。无论是人力、畜力、水力,都更适合乡村。因为它们很个性化,很难标准化,其中畜力、水力依赖自然条件和地域条件;人力和畜力都需要休息补充,所以它们无法做到随时供给,水力则要看天吃饭,无法勉强。所以人们可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蒸汽机发明和改良以后,一切难题都解决了,动力稳定、标准,不依赖自然。这意味着,工业可以集中搬到城市里来了。所以,与现代工业化进程相伴随的,就是城市化进程。在城市里把人集中起来,在同一空间里从事同一生产,生产可以24小时不间断,效率以几何级数提高,成本持续下降,而且产品质量更高。这样,过去的家庭工业(手艺)就纷纷死亡,人们也被卷入和机器一样无法停止的生产循环。
低价、大量供给,让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当然是进步。不过,从那以后人们“会”的东西越来越少,从头到尾完成一件事情的能力迅速滑坡。
把越来越多的人变得无用,这就是技术发展的方向,同时发生的是人越来越依附于机器。
后来有了电力,拉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序幕,稳定、标准、高效就更进一步了。19世纪20年代出现了泰罗制,就是把制造一件产品分解为许多“标准化劳动”,每个人只负责极为细小的操作,一个傻瓜站上去都能顺利完成。以泰罗制为基础,在美国出现了“福特主义”,精细组织、大规模生产全面铺陈开来。你什么也不需要懂,就可以进厂打工,当然,打了几年工,你一样什么也不懂。
还记得20世纪90年代吗?那时曾经流行 “学电脑”,因为DOS语言复杂到令人发疯。后来技术又进步了,微软给了我们Windows系统,紧接着的事情还是一样,连傻瓜都能操作电脑,但大部分人还是什么也不懂。而这被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
现在我们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其标志之一是人工智能,所以未来我们就会连标准化的劳动操作也不需要懂。现在人工智能在生产、包装,在分发产品,在调配车辆和司机,在调度着外卖员、快递员,在收集分析人们的偏好,甚至在操控汽车和飞机,人所要做的,是跟着机器的指令把东西从A地送到B地,或者把衣服穿上,把东西吃下去。未来,人什么也不需要做,因为无论人做什么,和机器相比都显得低效,甚至无效。
把越来越多的人变得无用,这就是技术发展的方向,同时发生的是人越来越依附于机器。现在机器当然还被人的头脑所控制,但这样的头脑数量是不断减少的,越来越少的人掌握着越来越多的机器,因为大规模协同生产的机器需要极其巨大的投资。
无法预测未来会发生怎样具体的变化,不过通过对技术发展过程的梳理可以发现,绝大部分人都在变得越来越“傻”是一个现实趋势。这几年人们开始讨论未来机器(人工智能)会不会造反,如果造反不是仅指暴力造反,那么它早已造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