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帅
长三角一体化正在成为未来发展的一个“大势”。借用《南风窗》此前的论述,所谓“大势”,即“国家治理变革正对地方的改革创新提出新要求,区域一体化正是一个突破口”。一般而言,人们偏爱从城市化角度来看待区域一体化问题,因为这是符合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但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背景下,这个一体化进程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应当说,这个一体化进程是非常快的,而它的起点又是很低的。
在改革开放之初,上海市一地的GDP就占了全国较大比重,比很多省的GDP还高,而市场和金融的萌发,也让上海长期以來都保持了“经济领头羊”的位置,直到后来才被体量更大的广东省超过。但至今,上海市的人均GDP仍在大陆省区里独占鳌头,其开放程度与资本繁荣状况,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动态。
因此,随着上海这块“大蛋糕”越来越大,辐射能力越来越强,必然吸引周围更多资源加入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区域。但长三角一体化与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的一体化还有很大不同,珠三角有广州、深圳两颗“双子星”城市,而京津冀的内部发展状况则千差万别,北京对周边资源、人才和资本的虹吸效应明显。长三角一体化的中心城市是上海,但南京、杭州两大省城的崛起速度也毫不逊色于其他地区的中心城市,而苏州、无锡等非省会城市也有很强的发展势头。因此,长三角的发展是齐头并进式的,但上海的“领头羊”位置始终不会得到挑战,这就形成了区域内的一种动态平衡,有助于区域合作与分工的明确与和谐。
除了城市化的因素,还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问题。区域治理状况一直是国家治理能力的体现,这不仅包括经济的发展状况,还包括民生问题、文化因素,如果社会保障不完备、民众获得感不高,很难说这个“发展”是健康合理的。长三角一体化面对的现实问题,就在于如何创造性地发挥区域优势,给全国的区域合作建立一个标杆和榜样。
譬如,长三角正在尝试的医保互通之路,就是让区域内的民众享受发展福利的重要动作。上海市拥有丰厚的医疗资源和社会保障水平,但周边地区的民众尤其是农民、城市农民工仍面临着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关乎民众身体健康的事情,正是民生福祉所在。这个举动意味着长三角一体化会带来更多民生福利,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民众都会享受到优质资源的辐射。有了这样的保障,才能更好地谈及经济改革,因为社会繁荣指标绝不能缺少民生一项,而长三角一体化在此问题上的探索已经走到了全国前列,值得其他区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后效仿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