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勇
我发现,在市场上流行的大部分“文化知识产品”(包括电影、电视、知识付费、书籍等),以及消费时尚,都是以中产下层为基准线设计的。
像普通白领、小资文青等都属于中产下层。
中产下层在利益食物链上和心理食物链上位置都不高,所以在社会价值排序上有焦虑。加上他们自认为可以向上突破却又颇有难度,焦虑更被放大。
所以,就有了一个倾向,只要提高自己在审美价值链上的位置,找到那种感觉,在社排上就可以自我提拔。
这是他们非常大的一股动力。
也因为如此,他们有三个最容易助推某种东西传播的特点。
第一個特点,最容易对某样东西产生“情绪价值”和“社交价值”,比如,他们喜欢在社交媒体以及淘宝这类电商平台上评论这个评论那个,秀这个转那个,所有这些运作不能停。
原因很简单,要在审美价值链上得到提拔,就需要把自我投射出去,沾在某种东西上面,让自我获得价值属性。如果动作停了,自我就没有投射出去,也体验不到价值感和力量感。
第二个特点,喜欢显示有知识有文艺或时尚的样子。这个比较简单,搞得有知识有文艺的样子不仅可以拉高一个人的社排,而且好像真的可以消除阶层焦虑似的。
至于时尚,其重要性更不言而喻。它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好像流行,审美价值链不低。但这是表层含义。
第二层才是真相:人多势众,好像代表了一种最新的潮流、一种趋势。
很多观念、知识、商品的传播,要制造流行和时尚,大部分都是努力契合中产下层这个基准线。
说穿了,很多人所认为的时尚,本质上是靠人多势众搭起来的,当无数人往那个方向走,又有一个新的高大上名词来概括,他们就会感觉自己是这个方向的一部分,走在了前端,代表了时尚和趋势,把社会中其他人甩开了。这可以达到社排上自我提拔的效果,走在前面而且是主角的感觉,心理上等效于走上了高处。
第三个特点,自我感觉还不错。
他们往往会一边吐槽,一边自我感觉还不错。如果感觉感觉很糟的话,在社排上就掉下去了。
这三个特点,只有中产下层才完全具备。
中产中层以上的人,关注的很多已经不是社会表象,其思维、知识都偏向于深度,而且不会太容易向外界投射自我。
社会底层的上层倒是愿意向中产下层看齐,尤其是现在很多90后、00后的年轻人,在消费层次上已经把自己看成了假性中产,但一般不自我感觉良好,显示有知识有文艺的样子的程度有限。
所以,从传播效应和谈资的提供上说,中产下层的社排、心智、趣味,是理解中国社会在商业上、传播上的社会运作的关键,它们都大致处于社会平均线左右。很多东西是根据这个基准线来设计和检验的,哪怕设计者并没有意识到。
如果低于中产下层来设计基准线,就会被社会视为很low了。快手、趣头条是这个路线。开始时今日头条也是这样。
如果是为了“流量”,这没问题,而且正确,但它的问题就是low很多,难免会出现奇奇怪怪的现象。
如果高于中产下层,按中产中层或以上来设计基准线,那就高端了,基本上是小众或奢侈品的玩法。
所以,很多观念、知识、商品的传播,要制造流行和时尚,大部分都是努力契合中产下层这个基准线。在基线中点,或略上一点,略下一点,然后,在这个人群中进行扩散,并向上带动中产中层或以上,或向下带动社会底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