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靓
(安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
《宋蜀刻本唐人集丛刊》(以下简称《刻本》)是我国宋代四川地区刊刻的唐人别集[1],经元、明、清官私收藏,流传至今。“我们知道,古籍在流传过程中,文字不断地被‘当代’化。传世古籍一经六朝以迄唐五代人染指,无不打上俗字的烙印。至宋以后刊版流行,则又往往以正字改易俗字。”[2](P159)宋蜀刻本年代去唐不远,且处于楷书发展成熟期,因此它是研究近代汉字形体演变的重要材料,颇受学界重视。
“从写本转化为刻本、铅印本,对汉字的规范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问题在于,如果刻书、校书的人对俗字缺乏了解,那他在据写本传刻的时候,就难免会犯无知妄改的错误,对古书造成损害。”[2](P159)因此即便楷书已经成熟且加以规范,但《刻本》中仍存在大量异体字。本文以宋蜀刻本《昌黎先生文集》(以下简称《文集》)为研究对象,穷尽性搜集该书中的异体字,进行归类整理,从而窥探刻本文字形体的主要特征。
对刻本文字研究,首推刘复、李家瑞的《宋元以来俗字谱》[3]。张涌泉的《汉语俗字研究》、周志锋的《明清小说俗字俗语研究》、曾良的《明清小说俗字研究》等书[2,4,5],对刻本小说文字均进行了研究,斩获颇丰;曾良、陈敏编的《明清小说俗字典》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古本小说集成》、《古本小说丛刊》为主要研究材料[6],对明清刻本小说中的异体字进行了全面的搜集,重点收录了大型辞书没有收录的字形,不仅有注音,标明具体出处,还给出例句,就收字规模和精细程度而言,远超《宋元以来俗字谱》。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留意刻本中文字的使用情况,先后有多篇学位论文对其进行研究,如王毅的《明清刻本小说异体字研究》、王华权的《〈一切经音义〉(丽藏本)刻本用字研究》、张成的《朝鲜刻本〈樊川文集〉夹注研究》等[7-9],均对刻本文字进行了细致的考察。
而学界对于宋蜀刻本的研究大都围绕版本学展开,如王永波的《宋蜀刻本〈孟浩然诗集〉考述》、赵望秦的《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考述》、《宋蜀刻本〈陆宣公文集〉考》和金镐的《宋蜀刻本〈杜荀鹤文集〉版本考》等[10-13],都对宋蜀刻本的版本进行了考述。孙丽丽的硕士学位论文《宋蜀刻本〈王摩诘文集〉异形字研究》是当前唯一一篇从文字学角度研究宋蜀刻本文字的论文[14],该文主要探讨了雕版楷书中的汉字字形演变情况,并总结楷书阶段汉字字形变异的原因。
汉字在隶变和楷化的过程中,字形不断变化发展,产生了许多异体字。隋唐以来,官府为了规范文字书写,一些以正字为目的的字样书相继出现,楷书作为官方规范字已基本稳定。宋蜀刻本《文集》虽为楷书刻本,但异体字众多,大概可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类型(括号中为该异体字的繁体正字):
字形简省是文字演变的主流,《文集》中有大量因简省产生的异体字,可分为以下几类:
1、添加意符
2、多加一笔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均为手抄,千人千字,致使异体字大量存在。随着雕版印刷的普及,楷体字的稳定,异体字也随之减少。然而文字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异体字使用已久,后代人往往容易受前代人书写习惯的影响,在书写时依旧使用“错别字”。
《宋蜀刻本唐人集丛刊影印说明》中提到:“宋蜀刻本唐人集是现存宋本中规模最大的群体,《宋蜀刻本唐人集丛刊》共收宋蜀刻本唐人集二十三种,可分为三个系统:一为北宋或南北宋之际的刻本……世称十一行本;一为南宋中期刻十二行本……一为南宋中期刻大字本……”[1]而本文所选《文集》乃南宋中期刻十二行本,上承隋唐,下启明清,在汉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刻本大都以写本为参照刻写,自然而然地把写本中的异体字带进了刻本里。
1、器
2、恩
3、恶(惡)
4、歌
从上面例字可以看出,从抄本到刻本,从南北朝到明清,历经百年甚至千年,许多异体字仍然被一直使用。
许多异体字的写法与今天简化字写法相近,有些甚至更为简化,其中分可以为两种情况(由于刻本文字字形具有历史传承性,以下例字均选自明清小说):
1、笔画的简省
2、用写法更为简单的音同或音近字代替原来的写法
抄本乃人手用笔抄写而成,毛笔柔软易写,除了楷书外,还会有行书甚至草书,难免带有连笔或墨迹不清的状况。而刻本为雕版印刷,由刻刀雕刻而成,皆为楷体字,字体大小、每行间距有固定要求,且正是由于书写工具的不同,刻刀较毛笔而言不易控制,刻本文字字形看起来更加工整,笔画相对平直。
1、学(學)
2、事
由于书写工具与书写要求不同,手抄本字形不受限制,长短宽窄都是不规则的。而刻本则比较规整,字形相对而言方正很多。
1、狗
2、谷(穀)
《文集》中存在不少一字多形的现象,这些同一文字的不同形体有时甚至在同一篇章、同一页中出现。这种“一字多形”的现象反映出刻本文字使用的随意性强。
中国古代避讳制度早已有之,盛于隋唐,严于宋,宽于元,明后更加严格。每朝每代的避讳不同,产生异体字也不同。
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提到:“近代文字的研究,也是很重要的。隶书、草书、楷书,都有人做过搜集的工作。楷书的问题最多,别字问题,唐人所厘定的字样,唐以后的简体字,刻板流行以后的印刷体,都属于近代文字学的范围。西陲所出木简残牍,敦煌石室所出古写本经籍文书,也都是极重要的材料。”[18](P6)近些年随着对敦煌文献、徽州契约文书等手抄本研究的深入,刻本文字研究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宋蜀刻本》作为汉字字体基本稳定、雕版印刷技术已经成熟时期流传下来的楷体刻本,在中国文字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因其按照抄本刻写而成,又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当时手抄本的俗字情况,理应受到汉字学家们的重视。
注释:
① “(28/282)”指《昌黎先生文集》第二十八卷第282页。下仿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