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特质到实践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思想的逻辑进路

2019-01-18 15:20李调莲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攻坚总书记

李调莲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 天水741018)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研,就扶贫开发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关于扶贫开发的重大理论创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扶贫开发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特质

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开发摆在治国理政突出重要的位置,提出一系列非常重要的新理念新思想,进行一系列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

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现实需要。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兑现我们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最艰巨的任务和最关键的环节是脱贫攻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生活在扶贫标准线以下。如果是那样,就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所以‘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补齐‘短板’,其中必须补好扶贫开发这块‘短板’”。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绝对贫困,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

2.适应当前扶贫开发形势变化的现实需要。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扶贫开发事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正式启动全国范围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中国扶贫工作不断推进,使7 亿多人摆脱了贫困,在世界上得到广泛赞誉。但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普遍贫困,通过普惠性的政策措施,就可以使大部分地区和群众受益。进入新时期,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少数人贫困、插花式贫困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且剩余贫困人口大多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知晓政策获取资源能力弱,必须创新扶贫方式,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对贫困人口采取针对性帮扶。

3.积极履行消除贫困国际责任的现实需要。2015 年9 月,世界各国领导人在联合国总部通过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消除一切形式的极端贫困是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首要目标。我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高度重视并积极稳妥地采取各项措施落实该议程。以脱贫攻坚方式,集全国之力在2020 年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这将继续保持我国扶贫开发的领先地位,充分体现了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履行大国责任的决心和承诺,为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作出示范。

二、扶贫开发思想的形成源于深厚的基层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开发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但如果从历史的角度和眼光来看,习近平关于扶贫开发的思想观点“形”于知青的特殊经历和长期在地方主政的探索积淀,“成”于担任党的总书记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核心后。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萌芽于梁家河插队时期。1969 年,习近平同志来到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当知青,一干就是7 年,品尝贫穷之苦。他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建立了深厚感情,对中国“三农”和贫困问题有深刻理解。他带领群众打淤泥坝、修梯田、建沼气,办铁业社、缝纫社、小卖部等,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开启了反贫困的生动实践。梁家河的插队经历,形成了习近平扶贫思想的最初萌芽。

2.实践于地方工作时期。20 世纪80 年代,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县担任县委书记,走遍全县200多个村子,大刀阔斧改革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领全县人民一举甩掉“高产穷县”的帽子。1988-1990 年,在福建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期间,探索创新扶贫开发,提出经济大合唱、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和摆脱意识贫困思路贫困等重要思想,形成《摆脱贫困》一书,成为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开山之作。在福建省工作期间,积极贯彻邓小平同志共同富裕战略思想,开创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成为践行“两个大局”的成功典范;组织开展省内造福工程、山海协作,向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等,探索了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在浙江省工作期间,主持制定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部署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百亿帮扶致富建设等扶贫工程,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要思想,走出了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扶贫新路子。

3.形成于担任党的总书记以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次国内考察就去了河北省阜平县看真贫,提出了消除贫困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两个重中之重、科学扶贫、内源扶贫、精神扶贫等重要思想。五年来先后30 多次国内考察都涉及扶贫,连续5 年新年国内首次考察都调研扶贫,14 个连片特困地区基本都走遍了,多次发表涉及扶贫开发的重要讲话,主持或参加涉及扶贫开发的重要会议,以强烈的历史担当和改革创新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破解扶贫开发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深刻阐述了“六个精准”的要求,“五个一批”的路径以及“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个关键问题,标志着以精准扶贫为核心的习近平扶贫思想体系形成与成熟。

三、扶贫开发思想包含着科学的理论特质

习近平关于扶贫开发的思想内涵极其丰富,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质:

1.坚持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从党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天下劳苦人民谋幸福的目标。这就是我们的初心。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是我们的最大政治优势。必须坚持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扶贫开发,要给钱给物,更要建个好支部。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体制机制,五级书记抓扶贫,为脱贫攻坚提供根本保障。

2.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农村普遍贫困,需要通过普惠性的政策措施,使大部分地区和群众受益。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所谓贫有百样、困有千种。过去那种大水漫灌式扶贫很难奏效,必须采取更精准的措施。精准识别、精准施策,根据致贫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方案,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采取不同措施,因人因户因村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主要内容,就是做到“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解决“四个问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是开展扶贫工作总的原则。我们要真正把精准理念落到实处,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不断提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施策、精准退出质量。

3.注重构建大扶贫的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坚持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作用,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格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分内职责,东部地区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帮扶力度。要健全东西部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机制,各部门要积极完成所承担的定点扶贫任务,东部地区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帮扶力度,国有企业要承担更多扶贫开发任务。要鼓励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脱贫攻坚。要引导社会扶贫重心下沉,促进帮扶资源向贫困村和贫困户流动,实现同精准扶贫有效对接。我们必须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不断完善大扶贫格局,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4.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要改变我们习惯的送钱送物方式,坚持扶贫先扶智、扶贫先扶志,深入细致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帮助贫困群众提高增收致富的能力,帮助贫困群众摆脱思想贫困、意识贫因。要改进帮扶方式,多采取以工代赈、生产奖补、劳务补助等方式,组织动员贫困群众参与帮扶项目实施,提倡多劳多得,不要包办代替和简单发钱发物。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外部帮扶和贫困群众自身努力关系,把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靠自己辛勤劳动实现脱贫,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5.实行最严格的考核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工作全过程和各环节,实施经常性的督查巡查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确保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使脱贫攻坚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要把握好脱贫攻坚正确方向,防止层层加码,要量力而行、真实可靠、保证质量。要防止形式主义,扶真贫、真扶贫。要坚持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查制度,加强督查问责,对不严不实、弄虚作假的严肃问责。要加强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对挪用乃至贪污扶贫款项的行为必须坚决纠正、严肃处理。要加大惩治力度,对扶贫领域腐败问题,发现一起,严肃查处问责一起,绝不姑息迁就。这就要求我们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不断完善制度,切实加强监管,坚决惩治和预防扶贫领域违纪违法行为,做到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确保脱贫质量。

6.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中国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的同时,始终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力所能及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因。在国际减贫领域积极作为,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我们要把减贫纳入国际视角,深化减贫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中国方案,为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四、扶贫开发思想的实践创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格局

在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思想的正确指引下,经过五年多的不懈努力,脱贫攻坚四梁八柱顶层设计基本完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入人心,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格局,创造了新局面。

1.创造了我国减贫史上最好成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全国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2013 年至2017 年我国农村减贫人数分别为1650 万、1232 万、1442 万、1240 万、1289 万人,不仅每年减贫人数均在1000 万以上,而且打破了以往新标准实施后脱贫人数逐年递减的格局。五年来,农村累计减贫6853万人,减贫幅度接近70%,年均减贫1370 万人;贫困发生率也从2012 年末的10.2%下降到2017 年末的3.1%,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高,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迈出坚实步伐。

2.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贫困地区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呈现出新的发展局面。通过产业扶贫,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和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新业态快速发展,贫困地区内生发展活力和动力明显增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退耕还林、生态扶贫等,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贫困地区基础条件明显改善。通过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贫困地区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通过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锻炼了一大批机关干部,培养了一大批农村人才,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3.形成了全社会合力攻坚的局面。东西部扶贫协作促进了西部地区脱贫攻坚和区域协调发展。定点扶贫畅通了党政军机关特别是中央和国家机关了解农村与贫困地区的渠道,推进了作风转变和干部培养。贫困人口发挥主体作用,提高了自我发展能力。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脱贫攻坚,弘扬了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营造了向上向善的社会氛围,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4.建立了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加强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了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精准识别、精准脱贫的工作体系,上下联动、统一协调的政策体系,保障资金、强化人力的投入体系,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帮扶体系,广泛参与、合力攻坚的社会动员体系,多渠道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体系,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五、扶贫开发思想的应有的历史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论述饱含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人民利益至上的为民情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放眼世界的国际视野,是我们党关于扶贫开发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新阶段上,体现了对人类发展的终极关怀,有很高的历史定位。

1.扶贫开发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丰富的时代内容和思想内涵,我国脱贫攻坚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实践,取得的显著成效充分证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极大拓展了治国理政思想的内涵,精准扶贫在实践中取得的成功也推动精准思维在治国理政中广泛运用。

2.扶贫开发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论述与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具体问题的成功典范。受客观条件限制,马克思反贫困理论主要关注资本主义制度下城市工人阶级的贫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基础上,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我国贫困问题,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农村贫困问题的认识,开创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反贫困理论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反贫困最新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3.扶贫开发思想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社会主要矛盾,以“确保到2020 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为底线任务,以自我革新的巨大勇气,深刻揭示了当前我国贫困问题的新特征和反贫困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在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解决了我国脱贫攻坚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极大创新发展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

4.扶贫开发开发思想为全球贫困治理的提供了“中国智慧”。习近平作为大国领袖,以天下为己任,心系人类发展,“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彰显了大国领袖对于全球减贫事业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论述,不仅指引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最好成绩,也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方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中国)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已实现数亿人脱贫,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攻坚总书记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习总书记“下团组”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