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占标,符 波,丁 蕊,安 辉
(云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广南县地区的壮族擅长与各族人民相互交融、交流学习,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借鉴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改变了原始时代长远、单一的生存生活方式,逐步发展并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壮族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诸如抢花炮、磨秋、打陀螺、舞狮、板鞋竞速、手巾舞、“弄娅歪”和壮拳等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些壮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体现着壮族人民与自然环境、生产特点、经济生活和风俗习惯的紧密结合,是壮族人民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智慧结晶,在结合人们的健美要求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创编出来的民族体育项目。壮族的很多传统体育项目来源比较广,有的来源于古代军队有的源于古代商旅,但更多的是在结合生产生活、祭祀等传统而产生的。
壮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繁多,运动形式千姿百态,主要以身体活动的形式。有的对抗性较突出,有的侧重趣味性。如比较流行的抢花炮运动,其技术是由各种技术动作组成的,如跑、跳、抢截、传递、掩护、团队合作。它要求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跑得快、跳得高、主动、突破能力强、掩护和配合等,因此能促进速度、力量、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又提高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人们在体育运动中享受快乐、喜悦的体验,在快乐的体育活动中,既锻炼身体,又享受身心健康。达到健、力、美的和谐统一,因此,壮族民族传统体育具有较高的健身性。
从广南地区壮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中,我们不难看出,壮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与我们大众所熟知的体育项目具有不同的娱乐性,这是因为地区独特的地理区位因素和壮族民族的发展造成的,大多数壮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是在打猎、耕地农业生产活动和军事活动等出创造出来的,同时还结合着许多壮族的神话传说。所以这些体育项目都极具独特的休闲娱乐性。
例如板鞋竞速就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是广南县壮族民间的一项传统体育运动,深受壮族及周边民族人民的喜爱。据笔者田野调研以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得知,板鞋竞速起源于明代,是壮族女英雄瓦氏夫人训练士兵的方法,她大胆创新地让几个士兵同穿一双长木板鞋“齐步”跑的练习方式,经过长期刻苦、系统的训练,士兵们的身体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战斗力增强。后来,板鞋竞速运动除了在士兵训练中广泛应用外,也成为一些壮族民间的一种游戏、娱乐活动。板鞋竞速是壮族民间一项具有浓厚民族文化特色的娱乐和休闲活动,集群众性、休闲娱乐性、竞速性于体,为壮族人民的休闲生活增添了乐趣。
广南壮族地区民族运动大多数都来源于生活生产当中,具有群众性和简易性,大多数民族体育项目都不受场地器材等限制,例如抢花炮的活动,不需要特殊的场地,只需要宽敞即可,而体育活动中所需要的器材也只是花炮和自制花篮,简单易得。再如板鞋竞技活动,其所需要的器材虽然比较特殊,但是两块长木板制作起来也比较方便迅速,可随时开展,不会像篮球,足球,羽毛球等体育项目,会因缺少器材活动就会受到限制。另外,广泛的群众性也是广南县壮族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一大特征,对参加活动人员身体素质要求不高,有些活动甚至是老少皆宜,这就形成了全名参与的局面。在一些重大传统节日期间举行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参加者历来十分踊跃,这是其他体育项目与壮族民族传统体育不能比拟的。
壮族传统体育项目最早是由生产生活疑神疑鬼和休闲娱乐发展过来的,虽然现在有一部分体育项目的表演者会有一定的收入,但是据笔者了解得知,比如节庆节日中、休闲娱乐中、学校教育教学这些体育活动参与者都不会获得物质方面的收入。参加人员大多数是普通老百姓,他们大多数都是自发自愿来参与的,其目的是休闲娱乐强身健体,也有从传承传统体育项目而参加进来的,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利益,不是为了金钱而来的。
壮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一些宗教祭祀仪式、集贸交易逐渐演变为体育活动中心,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体育项目,并延续下来。例如广南县六浪村祭拜民族英雄侬智高活动中的“弄娅歪”,广南县珠琳镇甲板村“三月三”花街节,集贸交易与体育比赛活动为一体,他们用这种原始的宗教仪式、集贸交易活动来为本民族消灾祈福、欢庆娱乐,文化色彩十分浓厚。集贸交易以经济沟通为中心,为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家庭是中国社会结构中的基础单位,以几个相互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可以组成家族。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一种以家族信息传播为主要渠道的民族体育传递方式,并以此为中心形成了各种师承关系,如家传、师徒、结社等。这是在没有其他有效传递传承方式之前对民族体育进行传承的最好方式。
家族传递式的主要特征是传递者位居高位,被传递者他们要毫不怀疑地、完全接受传递者的信息。师傅通过语言法和示范法将传授的内容教授给弟子,其教学体系也是较为随机的,或是自身总结归纳的,作为被传递者要更多的通过自己的钻研和悟性理解被教授的内容。这种家族传播方式建立了很强的关系,并相信他所传授的技术,师傅精心培育传承的对象像对待他自己的孩子一样。此外,伦理道德的约束也更加使师承关系进一步强化且越发亲密,最终使徒弟产生了一种“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感觉。
尽管在现在看来,这种传承方式显得有些落后和传统,它作为能够在壮族地区长期流行的一种传承方法,就必定是具有一定人性化特征,且可以弥补现代传播方式中的一些不足之处的。
在规范教学要求、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吸引力上积极探索与研究,使其在学校教育传承过程中具有一个合理而又科学的教学计划,并且能够与学校常规的体育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学校的教育特色。广南县地区的壮族学生除了需要掌握现代体育知识外,也要了解、认识本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这样才能用现代知识及理念为本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通过教育传承的教学活动,把部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熟悉、运用、传承优秀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学校的大型活动或常规活动中,如学校运动会、文艺会演、新年晚会、课间操等活动中可适度安排具有观赏性、教育功能的壮族民族体育文化内容,让广大参与活动的教师及学生具有一定的成就感。
广南县壮族民族体育具有资源丰富、形态各异、多姿多彩,另外有良好的资源配置性、群众性和简易性等特点。笔者试想将广南县丰富的民族体育资源与旅游业相结合,利用乡镇旅游活动,特别是随着民族乡村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业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找寻到了新路径,也为民族文化旅游活动做出了一些贡献。例如在文山州广南县者兔乡“千年壮寨”马碧村每年“三月三”花街节都有周边的壮族群众自发自愿参与传统体育活动表演,活动通过“山歌对唱”、“手巾舞”、“弄亚歪”、竹竿舞等体育项目体现出壮族文化特色,活动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游客,这样壮族传统体育活动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又促使更多的壮族人民来传承民族传统体育。
广南县壮族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需要政策扶持的持续性,同时广大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在学校体育教学、群体活动以及体育竞赛中大胆尝试和引入壮族民族传统体育,积极主动地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挖掘和整理工作,使其更加符合学校体育教学实际。
广南县壮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鲜明的健身性、娱乐性、和非功利性等特征,它是壮族先民在历史长河的演进中所创造的珍贵的民族文化。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广南县壮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方式是有效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受民族村寨社会变迁的影响,目前的传承方式又显得陈旧和形式单一的问题。由此,充分利用广南县壮族传统体育项目所具有的良好特征,根据区域、传统体育文化的实际,多渠道开展传统体育项目,这是现阶段需要做好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