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嘉舸,王 满
(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中国内部控制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5)
近年来,科技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发展使得市场环境波动增大,也使得顾客对产品与服务的质量与价格要求更高,这就导致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愈加剧烈。企业竞争战略是决定企业发展路径的指南针,不同竞争战略的企业其产品的质量、价格、所需材料、客户目标群体等都有较大差异,也因此导致实施不同竞争战略企业的资本结构有很大差异。数据显示,在2008—2015年,实施差异化战略的企业其营业收入比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少27%,销管费用比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多48%,收入与费用的波动也较成本领先战略大(收入波动分别为0.13与0.02,费用波动分别为0.14与0.07)。这种差异必定导致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与内部管理目标差别很大。因此,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实施不同竞争战略的企业行为也会有很大差别。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竞争战略在当代市场环境下如何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对于企业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研究竞争战略和地区要素市场化水平对费用粘性的影响,为实施不同竞争战略的企业在面对市场环境变化如何进行成本管理提供了依据。
成本习性的传统理论认为,成本变动与销售量变动之间呈线性关系,然而Anderson等[1]提出,成本是具有粘性的,即成本随业务量增加而增加的速度比成本随业务量减少而减少的速度快。基于资源配置的角度,费用粘性的成因可被解释为:当企业业务量上升时,管理者必须增加资源投入才能满足业务量的要求;当业务量下降时,管理者有权决定是否削减资源,而不是必须削减资源[1]。当业务量下降时削减多少资源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资源本身的特性,而不同竞争战略由于要生产不同特征的商品、提供不同特质的服务,通常拥有的资源特性也有很大差异,这就导致在面对业务量下降时管理者对于降低成本的态度不同,进而影响费用粘性。要素市场环境构成了企业生产运营的基本外部环境,地区要素市场为企业提供必要的资源,其发展程度决定了企业获得资源的难易程度,进而影响费用粘性。然而实施不同竞争战略的企业对地区要素市场的依赖程度有所不同,因此,在实施不同竞争战略的企业,地区要素市场发展程度对成本粘性的影响程度不同。
基于上述情况,本文把竞争战略、地区市场化水平和费用粘性三者放在同一框架内,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研究费用粘性的成因。首先,本文分别检验了竞争战略和地区要素市场化水平对费用粘性的影响。其次,研究了不同竞争战略组中地区要素市场化水平对费用粘性影响的差异。
本文的主要贡献有:首先从资源配置的视角,研究了企业竞争战略和地区要素市场化水平对费用粘性的影响,深化了对费用粘性成因的研究。其次在同一框架下对竞争战略、地区要素市场化水平和费用粘性三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不仅拓展了费用粘性的研究范围,而且丰富了战略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交叉研究。
Anderson等[1]通过大样本实验首次检测出费用粘性的存在,并分析了其成因。Banker等[2]进一步把费用粘性的成因总结为三点:资源调整成本、管理者乐观预期和代理问题,这与孙铮和刘浩[3]总结的“契约观”、“效率观”和“机会主义观”等观点一致。
基于调整成本视角,Anderson等[1]认为,当企业通过市场购买原材料、采用劳务外包形式管理企业人力资源时,费用粘性较低;而当企业依赖自有实物资产和人力资本时,费用粘性较高,即资源配置问题会导致费用粘性。在Anderson等[1]思想的基础上,Balakrishnan和Gruca[4]通过考察加拿大医院核心资源的费用粘性,发现体现医院核心竞争力的病人护理服务拥有更高的费用粘性,而发挥支持作用的部门则不存在费用粘性,即在面对业务量波动时,企业核心资源的调整成本更高,费用粘性更强。Banker等[5]从人力资本的角度研究发现,在劳动法律保护越强的国家,企业解雇员工的成本越高,费用粘性越强。毛洪涛等[6]研究发现,非经济动因也可导致企业粘性成本行为,承担社会成本越多的企业,如更多的职工福利、社会捐赠等,其费用粘性程度更高,并且国企在就业保障、职工福利等方面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费用粘性也更高。
基于管理者预期视角,Anderson等[1]实证研究发现,本期和前期的业务量连续两年都下降时会降低管理者的乐观预期,导致费用粘性降低;宏观经济增长会增强管理者的乐观预期,导致费用粘性上升。然而,从宏观经济增长的角度,孙铮和刘浩[3]通过检验中国宏观经济增长对费用粘性的影响,发现宏观经济增长对费用粘性的增强效应在中国并不显著;李秉成等[7]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发现,企业费用粘性与经济增长速度呈负相关关系,以上两个基于中国数据的检验结果均与Anderson等[1]的结论不一致。从业务量的角度,Banker等[8]与王满和曹歌[9]分别利用美国和中国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证实了前期业务量变化会影响费用粘性的观点。
基于代理问题视角, Chen等[10]与Kama和Dan[11]分别从企业治理结构和盈余管理动机的视角检验了代理问题对费用粘性的影响。万寿义和王红军[12]、梁上坤等[13]和梁上坤[14]也利用中国数据分别从董事会治理、外部审计监督和管理层激励角度更为细致地验证了代理问题对费用粘性的影响。
虽然国内外已有丰富文献研究费用粘性问题,但是从竞争战略角度研究费用粘性的文献屈指可数。Banker等[15]基于Porter对竞争战略的分类,研究发现差异化战略企业的费用粘性要高于成本领先战略企业。研究竞争战略对费用粘性的影响离不开不同战略之间资产专用性的区别:从资产专用性的角度来说,实施差异化战略的企业,通过先进技术、与顾客的良好关系来提供差别于竞争对手的、更能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与服务,因此,实施差异化战略的企业需要在企业研发等实施差异化的领域投入大量人力与资金来建立与维持自己的竞争优势,这就导致实施差异化战略的企业通常持有大量的专用性投资;相对应的,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通过严格的成本管理与控制来提高自身竞争力,其产品追求简单化、标准化而不是差异化,因此,专用性资产较少。江伟等[16]通过研究客户集中度对费用粘性的影响发现,资产专用性会通过影响调整成本与管理者乐观预期而影响费用粘性。
从调整成本的角度,差异化战略拥有的大量专用性资产往往需要长期的前期投入才可以投入使用,并且投资一旦形成,其用途就会被锁定,若另作他用就会贬损,甚至由于难以转移可能变得毫无价值[17]。所以,当销售量下降时,若处置专用性资产就很难得到与前期投入相对应的经济利益;当以后年度销售量上升时,还需要较长的时间与较多的资源去重建,所以专用性资产的调整成本较高,费用粘性较高[15]。而成本领先战略的新产品开发周期较短,可以快速调整资源配置来适应市场的变化。因此,当销售量下降时,成本领先的企业可以快速地减少其未使用的生产能力来减少损失,当销售量上升时,也更容易获取新的资源来补充所需[15]。
从代理问题的角度,差异化战略拥有更多用于研发的专用性投资,而研发投资一旦开始,若不坚持到可投入使用就无法获得任何利润,这一特性导致企业在面对研发投资时总会比较宽松,增加管理者操纵的机会。
从管理者乐观预期的角度,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其成本灵活性更强,因此,对外部市场波动更敏感,一旦市场出现波动,管理者便会削减投入以止损。而由于专用性资产难以转移的特点,实施差异化战略的企业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性大大降低,而且研发投资往往可以为企业带来长期的利益,因而无论外界波动如何,实施差异化战略的管理者相比较于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管理者其预期应是相对乐观的。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1:其他条件不变,实施差异化战略的企业,其费用粘性高于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
由于我国各地区资源禀赋、地方政策不同,要素市场化程度在各地域间存在显著的差异[18]。企业依赖要素市场来获取原材料、人力、信息等生产所需要素,因此,企业在规划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要素配置时需要考虑所在地区要素市场的发展情况。
基于调整成本与乐观预期的角度,所在地要素市场化程度越高,企业越容易通过市场交易快速获得所需资源、处置闲置资源,调整成本下降,管理者随着销售量的增减而改变相应成本的意愿越强[19]。而在要素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企业难以从市场中找到交易资源的渠道,通常需要通过自建或与市场化程度高的市场交易才能获得所需资源、处置闲置资源,这就导致调整成本上升,费用粘性增加。例如,若劳动力市场化水平较高,企业能够更容易地在劳动力市场上找到适合的人才,那么调整人力资本的成本便降低了。正如Banker和Chen[20]针对劳动力市场中劳动保护的研究结果所示,劳动力保护法的颁布阻碍了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中自由交易人力资源,因而提高了成本粘性。
基于代理问题的角度,要素市场可以被视为外部公司治理的一种形式。要素市场化程度越高,企业间的资源交易便愈加透明有效,使得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多了一条途径监督管理者行为,减少了管理者操纵资源交易的可能性,抑制了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进而降低成本粘性。王满和于浩洋[21]便通过研究不同市场化水平下债务期限对费用粘性影响的强弱,间接证明了市场化水平作为公司治理机制对费用粘性的抑制作用。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2:企业所在地区要素市场化水平越高,企业的费用粘性越低。
企业实施的竞争战略不同会使得地区要素市场化程度对企业费用粘性的影响有所差异。实施差异化战略的企业,由于其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产品的独特性,所以其发展需要更多专用性资产。而专用性资产的建立依赖于特殊的原材料、技术或设备,通常需要特定渠道购买或内部生产,很难在市场上购买。而由于专用性资产只适用于特定产品或企业,在市场上也很难售卖,所以实施差异化战略的企业对地区要素市场的依赖较弱,成本管理决策受市场化影响较弱。而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追求的是标准化的产品,其原材料、人力资源等大多标准化、规模化以适应市场,可随时调整资源配置来降低成本,大多可通过市场进行大规模购买,因此,受地区要素市场限制程度较强,成本管理决策受市场化影响较强。
而从代理问题的角度,成本领先战略对要素市场较强的依赖性导致要素市场作为外部公司治理机制的作用更强,因此,降低代理问题的程度,减少成本粘性;差异化战略对市场的依赖性较弱,而且占用大量成本的研发投入是企业的核心技术所在,很难被非技术人员窥探,因此,管理者有更多投机机会,增加代理成本,提高费用粘性。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3:地区要素市场化水平对费用粘性的抑制作用在成本领先战略企业中更加明显。
本文选取2008—2015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对竞争战略、地区要素市场化水平与费用粘性的关系进行研究。本文对样本进行了如下处理:(1)剔除金融行业。(2)剔除样本期间数据异常值。(3)剔除缺失连续8年数据的样本企业,使用平衡面板数据。(4)对连续变量进行缩尾1%的处理。本文最终得到789家企业8年间的6 312个平衡面板数据样本。
数据来源于WIND和CSMAR数据库。本文采用Stata13.0对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分析以及稳健性检验。
(二)变量定义
1. 被解释变量
结合Anderson等[1]对费用粘性的定义,为衡量费用粘性,本文以销管费用变动ln(SGAi,t/SGAi,t-1)为因变量,用本期销管费用与上期销管费用之比的自然对数来衡量。
2. 解释变量
(1)为衡量费用粘性,本文引入营业收入的变动ln(Revi,t/Revi,t-1)与虚拟变量D。其中,营业收入变动用本期营业收入与上期营业收入之比的自然对数衡量;营业收入下降时,D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
(2)企业竞争战略(Strategy)。借鉴Bentley等[22]的实证研究方法,本文采用研发密度、员工密集度、成长机会、市场强度、员工流动性和资产密度六个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竞争战略。研发密度用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来衡量,员工密集度用员工数量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来衡量,成长机会用主营业务收入变动来衡量,市场强度用销管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来衡量,员工流动性用过去五年员工数量的标准差衡量,资产密度用固定资产与总资产的比值来衡量。但是由于中国上市企业公开披露的研发支出数据不完整,本文借鉴章细贞[23]的做法,使用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重来衡量研发密度。同时,为了消除行业与年度差异对指标的影响、提高指标的可比性,本文采用某一特定企业与行业年度平均水平的比值进行衡量。由于实施差异化战略的企业,其研发密度、员工密集度、成长机会、市场强度、员工流动性水平较高,资产密度较低;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其研发密度、员工密集度、成长机会、市场强度、员工流动性水平较低,资产密度较高[22]。因此,本文对这六个指标分别由高到低排序分为五组,并给资产密度按照从高到低顺序每组赋值1、2、3、4、5,给其他五个指标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每组赋值5、4、3、2、1。每个企业的六个变量得分相加即得到其竞争战略总体得分,再根据总分将样本分为两组,总分大于等于18分小于等于29分的企业更倾向于实施差异化战略,取值1;总分大于等于6小于等于17分的样本更倾向于实施成本领先战略,取值0。
(3)地区要素市场化水平(Market)。由于《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2016)》[24]只提供了截止到2014年的数据,本文使用要素市场化水平指数的平均数来衡量市场化程度。本文在稳健性检验中改变度量方法对此进行了稳健性检验。
3.控制变量
本文选取经济增长率(GDP)、员工密集度(Emp)、资产密度(Cap)、应计盈余管理程度(EM)、自由现金流量(FCF)作为控制变量,从代理问题,管理者乐观预期和企业资源调整成本视角较全面地控制对费用粘性的影响。
本文首先借鉴Anderson等[1]的模型检验企业费用粘性的存在性。建立如下模型:
lnSGAi,t/SGAi,t-1=β0+β1lnRevi,t/Revi,t-1+β2Di,t×lnRevi,t/Revi,t-1+εi,t
(1)
为检验H1,本文借鉴Banker等[15]的研究方法,建立模型(2)检验实施不同竞争战略企业的费用粘性表现差异:
(2)
为检验H2和H3,建立模型(3)检验企业所在地要素市场化水平对费用粘性的影响:
(3)
随后,本文按照竞争战略得分多少把样本分为差异化战略组和成本领先战略组,并分别对两组样本进行回归。若成本领先战略组的系数显著大于差异化战略组的系数,则说明要素市场化水平对费用粘性的抑制性影响在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中更加明显,即H3得到验证。
对全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N=6 312)
通过表1可以看出,营业收入变动和销管费用变动的平均值与中位数均为正,说明在样本期内营业收入与销管费用总体均呈现上升趋势。营业收入下降虚拟变量中位数为0,平均数为0.35也同样显示营业收入下降的企业只占总样本的35%,大多数企业的营业收入呈上升趋势。
本文根据企业竞争战略得分把样本分为两组,表2为对差异化战略组和成本领先战略组间各主要变量的均值和中位数及其差异检验。
表2 差异化战略组和成本领先战略组各主要变量组间均值、中位数差异检验
注:*、**和***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水平上显著,下同。
通过表2可以看出,与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相比,实施差异化战略的企业营业收入显著较少,销管费用显著较多,销管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显著较大。这可能是因为实施差异化战略的企业通常拥有大量的研发支出,虽然会带来长期利润,但是会损失短期利润。实施差异化战略的企业营业收入下降指数(30%)显著小于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42%),这说明实施差异化战略的企业的营业收入较稳定。
表3显示了本文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其中列(1)与列(2)检验了中国上市企业销管费用粘性的普遍存在性,列(3)检验了竞争战略对销管费用粘性的影响,列(4)检验了企业所在地区要素市场化水平对销管费用粘性的影响。
表3 销管费用粘性存在性检验
注:括号内为t值,下同。
表3的列(1)为本文的模型(1)控制年度行业变量的回归结果,列(2)为模型(1)控制了除了主要解释变量以外的全部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两个回归结果中,lnRevi,t/Revi,t-1的系数均显著为正,Di,t×lnRevi,t/Revi,t-1的系数均显著为负,说明我国上市企业普遍存在费用粘性现象。资产密集度(CAP)和自由现金流(FCF)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资产密集度与现金流的增加会提高企业的费用粘性。同时应计盈余管理程度、员工密集度和经济增长率的系数为正,说明这三个指标与费用粘性负相关。经济增长与费用粘性负相关这一结论与孙铮和刘浩[3]与李秉成等[7]的结论一致,与国外的研究结论不一致。可能的原因为:国外的市场机制比较成熟,经济增长带来的是管理者的乐观预期,而我国经济的增长,伴随着市场机制越来越完善与有效,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一方面降低了管理者投机的可能,另一方面使得管理者行为越来越谨慎。员工密集度与费用粘性的关系与Anderson等[1]的结果相悖,可能的原因为:第一,美国的劳动保护法较为严格,与美国相比,我国开除员工要给予的补偿较低。第二,我国的人力资源较为丰富,管理者可以较容易地找到需要的人才,基于以上两个原因,中国企业与员工相关的调整成本较低,导致费用粘性降低。
表3的列(3)为对模型(2)进行多元回归得到的实证结果,从实证结果上看,Di,t×lnRevi,t/Revi,t-1×Strategyi,t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实施差异化战略的企业费用粘性高于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H1得到验证。
表3的列(4)为对模型(3)进行多元回归得到的实证结果,Di,t×lnRevi,t/Revi,t-1×Marketi,t的回归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企业所在地区市场化水平对销管费用粘性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H2得到验证。
以上实证结果说明,企业费用粘性受到战略选择与外部环境的影响。许多学者认为,费用粘性是由资源配置或企业治理问题导致的。然而,本文结论显示,费用粘性与企业战略目标和生存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因此费用粘性强并不一定意味着企业经营不善,这有助于辩证地理解费用粘性的含义。
表4显示了在不同竞争战略组中地区要素市场化水平对销管费用粘性的影响。差异化战略组的Di,t×lnRevi,t/Revi,t-1×Marketi,t的系数不显著,成本领先战略组的Di,t×lnRevi,t/Revi,t-1×Marketi,t的系数显著为正。这说明地区要素市场化水平主要对实施成本领先战略企业的销管费用粘性产生影响,与H3的说法一致。
表4 竞争战略、要素市场发育与销管费用粘性
有趣的是,本文回归结果显示了差异化战略组的员工密集度对费用粘性有抑制作用,而成本领先战略组的员工密集度对费用粘性并没有发现显著影响。这可能是因为成本领先战略要求产品标准化,员工的工作简单、单一,调整成本小,不会影响费用粘性;而差异化战略要求产品特殊化,研发人员占比较大,理论上会增加费用粘性,而随着员工密度的增加,研发人员的可替代性增加,在销售情况不好时,调整成本降低,因而降低了费用粘性。
在稳健性检验中结果还显示,自由现金流在实施差异化战略的企业会显著增加费用粘性,而在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则影响不显著。自由现金流常被用来衡量管理者的自利行为,而费用粘性的成因之一便是代理问题。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控制现金流较严格,管理者较少机会利用自由现金流来获得私利,因而较少影响费用粘性;而差异化战略的企业由于要支持企业研发的原因对现金流的控制较为宽松,因而管理者有更多机会进行自利行为,导致费用粘性增大。
首先,为保证研究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引入了控制变量的单独项重新进行回归分析。其次,由于王小鲁等[24]最新公布的要素市场化水平指数仅包含2008—2014年的数据,为避免该数据取均值会对回归结果产生影响,在稳健性检验中剔除了2015年的数据,仅使用2008—2014年的数据重新对相关模型进行了回归。
引入控制变量单独项之后进行多元回归的结果依旧显示,实施差异化战略的企业费用粘性高于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企业所在地市场化水平对费用粘性有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在成本领先战略企业中更加明显。使用2008—2014年每年的要素市场化水平指数进行回归,地区要素市场化水平对费用粘性的抑制作用依旧稳健,且在成本领先战略组的抑制作用依旧更强。由于篇幅限制,此处没有列示具体回归结果。
本文利用2008—2015年度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竞争战略与要素市场化水平对费用粘性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实施差异化战略的企业费用粘性高于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第二,企业所在地区要素市场化水平越高,企业的费用粘性越低。第三,不同竞争战略下,要素市场化水平对费用粘性的影响存在差异,即所在地区要素市场化水平对费用粘性的抑制作用在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中更加显著。这一结论既对费用粘性的成因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思考,又对企业竞争战略选择与要素市场发展的经济后果提供了新的认识:首先,选择不同的竞争战略会改变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同时改变企业对外部市场环境的依赖性,这种改变会影响企业的成本管理,是企业费用粘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其次,费用粘性的成因十分复杂,考虑其成因之间的交互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深入分析费用粘性的成因、梳理其作用路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实证结论支持差异化战略的费用粘性更高,但是这并不等同于实施差异化战略会使企业经营状况变差或者差异化战略的竞争优势会因此被削弱,因为,差异化战略费用粘性较高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虽然牺牲了当前的经济利润,但是研发成本能带来长期且稳定的未来效益。因而不可以盲目地认为费用粘性高就是企业经营不善或代理问题严重的表现,强行降低成本粘性会破坏企业原本的战略布局。公司治理要寻找适合本企业的治理方式,在保证核心竞争力不受到影响的情况下,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另外,虽然实证得到地区要素市场化水平会降低实施成本领先战略企业的成本粘性,但是若过多地依靠所在地区要素市场,一旦市场出现波动,企业很容易随之出现经营问题,即企业发展会受到所在地区要素市场的约束,所以企业需要密切关注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
基于上述讨论,本文对企业管理者及相关监管部门的建议如下:第一,虽然代理问题会导致费用粘性增加,但是费用粘性较高并不代表企业代理问题严重,监管部门应综合考虑企业竞争战略和所处市场环境,客观评价企业公司治理状况。第二,实施不同竞争战略的企业对地区市场的依赖程度不同,管理者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经营情况,适时调整战略目标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