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玲玲
摘 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和课堂导入密切相关,教师应灵活掌握新课导入艺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设疑;情境;兴趣;铺垫;类比
悦耳的旋律要有前奏,好听的戏曲要有序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要讲求艺术,巧妙的导入,能激活学生思维,明确学习目标,建立知识关联,发现数学本质,唤醒求知欲。精彩的课堂导入往往出自教师看似无意、实则匠心的教学智慧里,彰显在孩子欲罢不能、急切学习的新知探究中。
一、设疑导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置问题时,要以学生为中心,精心设计有意义的数学问题,开启思维,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在教学“周长和面积”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话说憨厚的小熊和狡猾的狐狸各有一段长度相等的篱笆,它们准备各围一块菜地。小熊向狐狸请教:“狐狸大哥,我该怎么围才能使菜地更大呢?”狐狸想了想,眼珠子鼓溜一转:“熊老弟,反正我俩的篱笆一样长,不管怎么围,菜地的大小都是一样的,你还是围一块长长的菜地吧。”同学们,你们觉得狐狸的说法对吗?猜猜狡猾的狐狸会围一个什么形状的篱笆,为什么?这样设问,对孩子来说,有更大的研究兴趣,对研究结果有更大的成就感,学生会全身心地融入新知的探索和学习中。
二、情境导入
从心理学的角度考虑,行为来源于动机,而学生学习的欲望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诱发的。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起点,创设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情境、与探究有关的问题情境、与猜想有关的矛盾情境、与实验有关的操作情境等,让学生自然地融入新知探究中。
如《用字母表示数》,教者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情境:不知大家发现没有,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在不断地将复杂问题变简单。广告上说得好:“将复杂问题变简单那是贡献!将简单问题变复杂,你们感觉咋样?”“太累、太烦!”“生活中,为了将复杂化简单,常常用字母和字母的缩写表示特定的標志。谁来说说CCTV、SOS、M、WC这些字母分别代表什么?谁还知道一些相似的例子呢?”孩子们发言积极,还有孩子争先恐后地说:扑克牌中的A、J、Q、K分别代表1、11、12、13这些数字。老师顺势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寥寥数语便将学生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符号化思想。
三、趣味导入
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原动力。教学时,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趣味数学、数学童话、智力游戏、数学谜语、数学家的故事等来导入新课,让孩子们体验数学不再是“枯燥和单调”的代名词,而是趣味十足和有思考价值的,促使其处于“愤悱”状态,激发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比例尺”时,教师故作神秘地说:“今天早上我把15岁的儿子装在口袋里带来了,想不想认识一下!”“啊!怎么能装下呀!”学生惊奇地问。老师立即掏出儿子的照片,“看看,就这么简单,把人按一定的比例缩小!”要想知道怎么变小就一起来探究“比例尺”。学生在惊讶中不知不觉地感受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从而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
四、铺垫导入
新课导入时,根据不同的课型,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题材,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复习旧知、做好铺垫,然后再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通过比较,找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尝试用旧知识或已知的策略解决新问题,降低学习坡度,达到知识迁移,享受自主探究的成功喜悦。
在教学《植树问题》时,师生同唱“我有一双勤劳的手”,孩子们沉浸在愉悦之中,老师伸出手说:正如歌曲里所唱,同学们都有一双灵活的手,帮我们学习、画画、干活,谁也离不开它,但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它里面还蕴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于是孩子们和老师一样举起自己的右手。五指伸直、张开,你发现了什么?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有5个手指”,可老师还看到了数字4,在哪里呢?有的说4个指缝,有的说4个间隔。能给大家说说什么是间隔吗?哪位“火眼金睛”能找出手指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谁能再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由于有了前面“手指数和间隔数”的铺垫,便在现实情景中激活了学生的经验,为学生自我建构“植树问题”搭好了支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五、类比导入
类比导入就是在引入新课时通过类比猜想、对比分析、合情推理,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似点,由已知的知识类比未知的知识,以简单的现象类比复杂的现象,化抽象为具体,启发孩子们积极思考、深入学习。
如学习《不规则的物体体积》新课伊始,老师说:“生活中除了规则图形之外,还有如鸡蛋、西红柿、石头等不规则的物体,它们的体积该怎么求呢?看谁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或借助一定的工具解决这个问题呢?”有学生说:我小时候就学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如今又学了体积的有关知识才真正悟出:乌鸦之所以能喝到水,是因为石子是有体积的,把水“挤”上来了。于是老师组织大家合作探究,提出方案,动手试验、观察记录、解释交流,最终找出了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将鸡蛋或西红柿等不规则物体放入装有水的长方体、正方体或圆柱杯内,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孩子们通过回忆“乌鸦喝水”的故事,发现了蕴含在数学故事里的数学思想和知识模型。
参考文献:
[1]秦郓,闫淼.数学教学的趣味奥秘设计[M].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04.
[2]余文森.小学数学名师高效教学设计艺术[M].西南师范大学版社,2010-03.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