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世英
摘 要:有效的教学既能体现学科的工具性,又能体现学科的人文性,追求学科的高效化,就是追求学科的生活化、信息化、技术化。
关键词:语文教学;复杂问题简单化;生活化;高效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9)12B-0040-02
关于教学中的高效化,笔者在一次演讲会上曾经和教师们谈过“三个灵魂在场”的话题:一节好课的标准就是教师的灵魂在场、学生的灵魂在场、教材的灵魂在场。或者说是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
一、高效化的关键是复杂问题简单化
很多时候,我们一节课下来,教师夹起教案走人,学生伸个懒腰收工,教材合起页来入梦。缺少沟通,没有交流,效果何在?教学中的复杂问题简单化,完全取决于老师丰厚的学养和厚重的教养。
复杂问题简单化,不是照本宣科,不是走教案,不是按部就班,不是预设,不是波澜不惊甚至死水一潭。复杂问题简单化是课堂的有机生成,是生活化,是信息化,是技术化。
有两个心理学概念叫“焦点知觉”和“附着知觉”。焦点知觉就是我们解决问题需要运用的知识点,看起来似乎只是一个知识点,只要建构正确的点对点的有效条件反射、知识提取、能力转化,问题就迎刃而解?其实不是那么回事。解决问题的核心竞争力是“附着知觉”,就是为解决一个点的问题而储备的强大知识库、信息网。再简单一点说一个数学知识,常听专家说: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点就是焦点直觉,体就是附着知觉。
指导复习、指导高考,教师可能学会、领会了教师教学用书上的N种方法,而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编写教材的人心中设定的教育对象的水平,还有教师的真实思维水平相去甚远。没有交点,没有交集,你讲你的,我玩我的。课堂没有回声,作业没有回应,考试没有回报。
我们要大声疾呼,教师们自己尊重自己,不要让教材和教师用书先废了我们自己的思维,变成虚伪的讲台圣神,庞大固埃,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左右逢源、夸夸其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专家天上来,不知不觉中“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地荒废了学生的能动的思维。我们可怜的孩子,抬起迷惘的眼睛看看高高竖起的四角的天空,雾中看花、水中望月,只能祈求上苍借他一双慧眼,让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们上简单课,要俯下身子,看看自己的教育对象;放下架子,瞅瞅自己的教育对象。走近他们,了解他们,从他们的思维实际水平、知识的实际状况备课,讲简单一点,再简单一点。不要狂轰滥炸,不要云遮雾罩,要清风明月,要和风细雨,要如沐春风,要耳提面命,更要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从教简单课的角度说,所有学科,无非是求证两个三角形相似或全等。学生能记住定理、公理、推论,能记住例题,练习1肯定会做,因为它和例题一般是全等关系。练习2、练习3,可能有条件变化,但一般还是相似关系,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这是铁定的教学规律。举一反三,所有学科皆遵循这一规律。换言之,思路决定技巧,技巧决定分数。技巧就是游戏规则。谁懂游戏规则,谁就得分高,谁不懂游戏规则,谁就出局。其实,所有考试,都是玩游戏规则。所以,所有学科、教学都是玩游戏规则,看你怎么玩,高手玩什么都简单,因为熟悉。如果玩不转,只能说明你没有真正懂,至少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二、不同路径对“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读
以一段文言文解读为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这一段话,从数学的角度来看是一组全等或相似三角形证明。
第一个三角形:上顶点“青”、左下顶点“蓝”、右下顶点“青于蓝”;
第二个三角形:上顶点“冰”、左下顶点“水”、右下顶点“寒于水”;
第三个三角形:上顶点“木”、左下顶点“绳”、右下顶点“直”;
第四个三角形:上顶点“木”、左下顶点“輮”、右下顶点“轮”;
第五个三角形:上顶点“金”、左下顶点“砺”、右下顶点“利”。
青、冰、木、金是事物本身,蓝、水、绳、輮、砺都是事物所依赖的外在环境。事物本身,因为外在环境、外在条件的改变而导致它们自身发生了预定的变化结果。我们得出的结论走向和另一个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所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抽象为两个三角形。
第一个三角形:上顶点“君子”、左下顶点“博学参省”、右下顶点为“知明而行无过”;
第二个三角形:上顶点“君子”、左下顶点“学习”、右下顶点“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再为一个三角形,三个顶点分别是:顶点“事物本身”、左下顶点“外在环境”、右下顶点“结果”。
归纳一个通项公式:事物本身会因为外在环境改变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再轉换为语文语言:这一段文字,运用比喻论证、排比论证,有力论证了君子可以通过学习提高、改变自己的道理,也有力证明了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课堂生成,顶点转换为第二组:
第一个三角形:上顶点“蓝”、左下顶点“青”、右下顶点“青于蓝”;
第二个三角形:上顶点“水”、左下顶点“冰”、右下顶点“寒于水”;
第三个三角形:上顶点“绳”、左下顶点“木”、右下顶点“直”;
第四个三角形:上顶点“輮”、左下顶点“木”、右下顶点“轮”;
第五个三角形:上顶点“砺”、左下顶点“金”、右下顶点“利”;
第六个三角形:上顶点“博学参省”、左下顶点“君子”、右下顶点为“知明而行无过”。
归纳一个通项公式:外在环境影响事物本事,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课堂生成,顶点转换为第三组:
第一个三角形:上顶点“青于蓝”、左下顶点“青”、右下顶点“蓝”;
第二个三角形:上顶点“寒于水”、左下顶点“冰”、右下顶点“水”;
第三个三角形:上顶点“直”、左下顶点“木”、右下顶点“绳”;
第四个三角形:上顶点“轮”、左下顶点“木”、右下顶点“輮”;
第五个三角形:上顶点“利”、左下顶点“金”、右下顶点“砺”;
第六个三角形:上顶点“知明而行无过”、左下顶点“君子”、右下顶点为“博学参省”。
归纳一个通项公式:要想发生相应的变化,事物本身离不开外在环境影响。即主观影响客观,客观又影响主观,两者相互作用和反作用,就会产生最好或最坏的结果。
三、结束语
实际上,所有事件本身都有三层意思:表层意义(自然意义)、深层意义(社会意义、人文意义)、哲学意义。考试就考深层意义,因此语文就是个相似三角形,最大的三角形三个顶点分别是天地人。所有学科皆是求证三角形相似或全等,关键是学生是不是记住了例题和练习。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因为知识迁移、能力转换,思维路径转换了,课堂效果就好了。
参考文献:
[1]陆志娟.生活:让语文课堂绽放绚丽之花[J].内蒙古教育,2018,(16).
[2]孙鹤.问题导向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浅析[J].内蒙古教育,2017,(4).
[3]徐一波,郭焕如.语文主题学习“主题”组合策略探讨[J].名师在线,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