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引领建设的第二课堂研究

2019-01-17 03:08姜丽萍寿旻超
浙江体育科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运动队高水平第二课堂

姜丽萍,李 雪,寿旻超

(同济大学 体育教学部,上海 200092)

0 前 言

本文围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实施意见》(教体艺[2017]6号)等文件精神,针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引领建设第二课堂,为构建科学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发挥学生自主性,提升综合能力提供平台和通道,实现体育独特育人功能。

1 研究背景

1.1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整体情况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主要由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统一管理。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举国体制”体育管理模式弊端日益凸显。为顺应国际竞技体育发展趋势,原国家体委发布奥运争光计划,提出大力拓宽体育后备人才的培育渠道,引导体育学院承担奥运争光任务,充分发挥体育院校培养高水平运动人才的积极性。1987年4月,原国家体委发布《关于普通高校施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87]教学字008号),确定57所高校作为田径、篮球等重点项目的试点学校,开启我国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征程。

进入2000年以后,国家陆续出台: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教体艺[2005]3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实施意见》(教体艺〔2017〕6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17]15号)等文件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提供指导。文件明确指出,要把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作为加强学校体育综合改革、探索培养高水平优秀体育人才、推进竞技体育改革和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进行统筹安排,不断提高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管理水平。体现了对提升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整体质量和运动员综合素质的重视。实践中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国际、国内大学生重大体育赛事中取得了不俗战绩,充分展示了我国大学生的精神面貌,为国家、学校和个人争得了荣誉。

1.2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存在的问题

为深入了解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情况和问题,本研究在前期对上海市17所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对所在高校的运动队领队、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代表进行了访谈,现阶段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1.2.1 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体系尚不完善。在招生方面,受学校综合排名影响,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生源不理想。竞技能力优秀的学生更倾向“985”高校就读。部分高校的教练员为招到优秀运动员,亲自去全国各地考察,占用了人力和时间。而各高校为保证“招生安全”,招生纪律中严格执行“教练不得与考生见面”的规定,与之有较大的“冲突”;在培养过程中,各高校运动员培养相对独立和特殊,有别于普通大学生。在人力、资金、设施等资源上的整合不足,尚未形成更科学的培养体系。

1.2.2 参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不足。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日常活动基本上集中在训练和文化学习,对社团活动等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较少。结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实施意见》(教体艺[2017]6号)中提出的“ 高校应广泛开展以高水平运动队项目为主体的课外活动和学生群体性竞赛,形成以高水平运动队项目为主体的校园体育文化,建成以高水平运动队为示范引领的多层次学生群体性社团”的要求,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应该与专业院校培育的学生有角色区分。高校需进一步重视依托校园平台,指导高水平运动员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1.2.3 综合能力有待提升。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应具有体育和文化的双重优势,但实际中运动员在认知、行为、文化成绩等方面并未真正达到所在专业对普通学生的要求,与同专业的学生相比缺少优势。此外,高水平运动员尽管自身既有本科学历又有体育背景,但在体育成绩方面与专业队的竞技能力仍有很大差距。由于这样一支运动成绩水平不高,文化基础薄弱,尤其是英语能力的普遍欠缺,对读研和出国深造带来一定困难,对就业也造成一定的困扰。因此除了平衡学训关系,进一步提升综合能力,提高自身优势是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2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引领建设第二课堂的必要性

为解决上述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存在的问题,实现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实施意见》(教体艺[2017]6号)中提及的“充分发挥高水平运动队在强化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龙头’作用,努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标,结合第二课堂建设的优势和意义,本研究提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引领建设第二课堂。

2.1 第二课堂的内涵和特点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第一课堂主要是指学校设置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它是由学校安排的专业教师向学生传播知识文化的最直接的途径,但同时存在课堂地点局限在教室和体育场地、总课时有规定以及课堂内容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的限制。第一课堂的局限性导致学生灵活多样的学习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需要进一步丰富课堂形式,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而第二课堂是指在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之外,以育人为宗旨,以培训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以丰富的资源和空间为载体来展开的系列开放性活动[1]。结合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引领建设,本文将“第二课堂”主要分为训练类课堂、展示类课堂和比赛类课堂。三者的形式和主要作用如表1所示。由表1,第二课堂体现了第一课堂的延伸,相对第一课堂而言,具有形式灵活、内容丰富、作用广泛等特点,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参与,反映出第二课堂特定的开放性育人功能。

表1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引领建设第二课堂的分类、形式和主要功能

2.2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引领建设第二课堂的意义

2.2.1 有利于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图1 人才培养模式

2.2.1.1 建立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由图1,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共同构成了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这指的是在第一课堂的选修、必修课基础上,有兴趣的普通同学参与训练营后,随着自身的体育运动水平的不断提升,他们有机会由下而上递进式参与体育协会与社团、业余体育队伍、高水平运动队伍乃至国家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困难的问题。而进入不同等级的体育组织又会促进学生自身体育竞技能力的提高,为自身发展创造机会。

2.2.1.2 建立良性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此外,第二课堂的建设也有利于构建良性循环的人才培养体系。这指的是高校高水平运动员通过引领普通学生参与训练营、各类表演以及比赛等,不断提高普通学生提高体育运动水平,有机会将普通学生培养成为新的高水平运动员,新的高水平运动员又可以重新带动新一批的普通学生训练,形成在第二课堂中学生自身提高的闭合循环模式,促进了体育后备人才梯队培养、为发挥体育独特育人功能搭建通道。

2.2.2 有利于丰富校园体育文化。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引领建设的第二课堂形式丰富,包括训练类课程、展示类课程和比赛类课程。在帮助普通学生强身健体的同时极大地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反映出对教育部提出的关于“形成以高水平运动队项目为主体的校园体育文化”要求的落实。

同时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引领建设的第二课堂促使学校重点关注和发展高水平运动队项目,有利于打造“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的教学模式。如以足球为例,高校可组织专门的足球特色活动吸引普通学生参与,由高水平运动员统一训练,在充分挖掘学生足球潜力的同时提高活动的观赏性,增加足球体育项目活动的品牌效应。

2.2.3 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对高水平运动员而言,在第二课堂的建设实践中,高水平运动员能充分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交流能力,拓展见识和人脉,也能在实践中充分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改进自身不足;对普通学生而言,能有机会掌握专业技巧,提升身体素质。此外受形式影响,第二课堂对运动员和普通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这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内在动力,提高学习自主性,为提高高水平运动员的竞争优势创造了条件。

3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建设第二课堂中发挥引领作用的内容和途径

在第二课堂的建设中,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在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其具体内容和实现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点。

3.1 “教师”角色的指导作用

在指导作用中,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扮演 “教师”的角色,为普通学生提供动作示范和指导。虽然在第二课堂中也会配备专业教师为学生的日常训练、展示及比赛提供指导,但因专业教师数量、时间有限,普通学生对第二课堂的需求却日益增长,非常需要高水平运动员发挥补充指导的作用。

结合第二课堂,在日常的训练课堂中,高水平运动员因受过专业训练,能更好地理解动作,可以给未掌握要领的普通学生进行专业动作的示范及纠正;在展示类课堂中,高水平运动员可以在整个团体中起到队长或者领队的作用;在比赛类课堂中,高水平运动员可结合大赛经验,在赛前为参加比赛的学生提供心理指导,缓解紧张情绪。在赛后可以交流比赛心得,及时总结经验,以便下次能发挥出更好的水平。这样不仅有利于普通学生规范体育技能,也能增强高水平运动员与普通学生的交流,共同提升竞技能力。

3.2 “明星”角色的激励作用

在激励作用中,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扮演“明星”的角色,发挥对第二课堂普通学生的导向作用以及对该项体育运动的提升作用,强调精神上的引领。

具体来说,对普通学生的导向作用主要指给予他们精神鼓励。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因对体育技能有更高的要求,他们在第二课堂容易受挫,此时高水平运动员可与学生分享自己训练和比赛的经历,鼓励学生发扬坚持不懈、努力拼搏的奋斗精神。

对该项体育运动的提升作用主要指高水平运动员可以通过自身魅力吸引普通学生对相关体育项目的关注。比如高校可以邀请高水平运动员中的冠军队员到体育社团进行指导或者举办讲座等帮助其他同学加深对体育项目的了解,提高对该项目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3.3 “专家”角色的管理作用

高水平运动员在第二课堂的建设中还可以起到管理作用,其所扮演的角色为“专家”。由于第二课堂内容庞杂、形式灵活。高水平运动员可发挥一定的管理作用促进第二课堂的可持续发展。

管理作用的有效发挥具体可以包括两种形式。第一,高水平运动员可以亲自参与第二课堂的日常事务,如策划活动流程、宣传并执行相关活动等。第二,高水平运动员可结合专业优势为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咨询意见,以便对现有的管理模式做出改进。管理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提高高水平运动员自身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其全面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在第二课堂中发挥指导、激励和管理作用体现了奉献精神。实践中应充分尊重运动员个人意愿,采取引导而不是强制的方法,使高水平运动员能在加强自身体育训练、文化学习的同时,认可第二课堂建设模式,愿意为第二课堂的建设发挥引领作用,同时也能提升自身能力。

4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引领建设第二课堂的保障

为保证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在第二课堂发挥引领作用,以及第二课堂的顺利开展,高校水平运动员引领的第二课堂建设应从四个方面给予充分保障:

4.1 餐饮医疗保障

由于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运动强度和频率较大,在日常餐饮中,学校应为高水平运动员提供科学的餐饮,及时补充运动员消耗的能量。

此外,针对在调研中发现的大部分高校运动队未设置专门的康复室,对出现伤病的队员进行治疗的情况,学校应及时改善条件,设立专门的康复室以及队医,为高水平运动员的日常训练和第二课堂中全体参与者提供应急救助服务。

4.2 场地设施保障

现阶段大多数高校为高水平运动员设有专门的训练场所,但是存在使用秩序紊乱的情况。从学校管理角度看,有必要规范学校场地训练设备的使用秩序,指导学生正确规范使用训练设备。

此外,部分学校场地存在训练器材、设施简陋老化,不能及时更新训练设备的现象。并且在调研过程中还发现部门场馆存在高度、地板材质不达标的情况,使场馆无法承担举办重大赛事的功能,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学校部门应当加强重视对训练场所的建设和审核,同时还应对训练场地的设备及时进行维护和更新,排除运动员和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出现的危险因素,提高利用效率。

4.3 资金保障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引领的第二课堂建设中的餐饮医疗、场地设施等方面的条件保障离不开资金支持。调研中发现大多数高校并没有达到《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到的“高校每年要根据建设需求设立不少于每名运动员3万元的高水平运动队专项经费”的要求,并且该标准不包括场地新建、改造,设备、器材添置,维修等费用。这要求学校需通过校企合作、教体结合、赞助、冠名等多种方式和渠道积极统筹相关经费,加大高水平运动队的投入,这也是推动高水平运动员引领建设第二课堂的重要保障。

4.4 制度保障

由于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在日常生活中主要承担着比赛训练和文化学习的任务,如何平衡二者关系以及科学确定运动员参与第二课堂建设的时间是高校需要考虑的内容。

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模式,一方面学校应双管齐下,在运动训练方面制定科学严密的训练计划,重视教练员队伍建设,采用科学训练方法,加强训练监控,不断提高运动训练水平;在文化学习方面通过采取小班教学等措施,确保高水平运动员学生按照有关学业规定完成培养计划。

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互相结合,根据运动员参加自身训练和第二课堂的特点,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完善加强文化课学习的制度措施。例如:学校可把运动员在运动队表现、比赛成绩、对第二课堂的突出贡献等情况纳入总学分,以此提高高水平运动员参与第二课堂建设的积极性。

5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引领建设第二课堂的评价体系

为促进第二课堂的可持续发展,还需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形成对第二课堂质量的反馈机制,使得第二课堂的内容、形式得以丰富和创新。该评价体系应是综合的、多维度的,根据实际经验初步认为该体系至少包括课堂的直接参与者、组织者和教育部门的多方评价。三方的评价领域和评价指标具体见表2。

表2 评价内容

除表2所列举的指标外,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引领建设第二课堂的评价体系还可以参考一些先进的研究理论,如卡普兰和诺顿共同开发的一种绩效评估方法[2]。该研究采用使命、顾客、财务、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等五个部分构成平衡记分卡。在对高水平运动员引领建设的第二课堂中,可以引进这种平衡记分卡,将这项研究的各项因素对应到第二课堂的各个对象上,将表2中的评价指标具体化、分数化,提高对关键流程的关注,通过绩效评估指标定量化评价第二课堂教育成效,进而形成更加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

6 结 语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引领建设的第二课堂有利于解决现阶段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存在的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中发挥的引领示范作用不足、综合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高校和教育部门应重视为第二课堂的开展和高水平运动员引领作用的发挥提供条件保障,并建立有效的评价体制,确保第二课堂在构建科学人才培养体系、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促进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体育强国注入活力。

猜你喜欢
运动队高水平第二课堂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党建工作在优秀运动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探讨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