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悦,张虹玺
(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2;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3)
肝郁气滞型便秘是以粪便干结、排出困难或不尽感、有便意难以排出以及无便意、排便次数减少,腹胀腹痛,胸胁痞满,纳食减少,头重晕闷,倦怠身困,抑郁焦虑,小便短赤,舌苔薄腻或微黄,脉弦数为主要临床表现。笔者(2017年实习至今)搜集了于2017年2月~2018年2月间,进行门诊或住院治疗的101名更年期的女性便秘患者,按照标准筛选出肝郁气滞型更年期便秘患者84例,运用逍遥散加减联合针灸进行治疗,并与西药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疗效满意。本研究对此做了统计研究,得出逍遥散加减配合针灸治疗女性更年期性便秘(肝郁气滞型)有明显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搜集于2017年2月~2018年2月在我院进行门诊或住院治疗的101名更年期的女性便秘患者,并按照诊断标准筛选出84名肝郁气滞型更年期便秘女性为实验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例。治疗组中,年龄44岁~55岁,均龄为51岁;病程5个月~3 a。对照组中,年龄45岁~54岁,均龄为50岁;病程3个月~3 a。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分析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1 中医纳入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适用肝郁气滞型便秘的诊断标准[1]。肝郁气滞证:主症:①便秘,欲便不得畅,便下艰难;②胸胁或少腹胀满窜痛;③烦躁甚或焦躁易怒;④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次症:①肠鸣矢气;②嗳气呃逆,纳差;③后重窘迫;④失眠多梦;⑤口苦咽干,或咽部如有物梗阻感。证型确定:具备主症3项(舌脉必有)+次症2项,或主症2项(舌脉有)+次症3项。
1.2.2 西医诊断标准
两组女性患者年龄都在44岁~55岁。不同程度的月经失调,特征性的更年期热汗,实验室检查显示血清雌二醇水平不同程度偏低,黄体生成素、促卵泡激素等水平不同程度升高,排除其他疾病可能性存在(生殖器病变等)[2]。便秘借鉴罗马Ⅲ标准:①大便难解,力排而不出,或便质干硬状如羊粪,且有时有便感但排不净;②便次小于3次/周,量﹤35 g/d或25 %以上的概率有排出困难;③胃肠传导或结肠传导时间增加[3]。
年龄为44岁~55岁的女性患者;根据上述罗马Ⅲ标准,诊断为便秘患者;根据如上辨证方法,辨证为肝郁气滞型;病程在5 a~15 a之间的患者;患者知情,自愿参加并签署同意书。
接受不了汤药、针刺或者有晕针史的患者[4];患有各种肠道炎症及肛周疾病的患者或者肠道器质性梗阻病变的患者;或曾做过肠道手术者;严重认知功能障碍,不合作者或有精神疾病,存在精神疾病的患者;患有严重并发症及药物食物过敏的患者;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肝肾功能明显减退者[5];妊娠和哺乳期妇女;有不良就诊记录的患者。
遵医嘱口服逍遥散加减汤剂并且配合针灸疗法。中药方剂逍遥散为主方,组成包括:柴胡30 g、当归30 g、茯苓30 g、白芍药30 g、白术30 g、柴胡30 g、干姜15 g、薄荷10 g、甘草15 g。主穴位选取大肠俞、天枢、归来、支沟、上巨虚,以上穴位均为双侧。临证加减:肝郁气滞较甚者加中药香附9 g、合欢花9 g、陈皮9 g,加穴位双侧中脘、太冲以疏肝解郁;肝郁化火者加中药栀子9 g,加穴位双侧合谷、内庭以清热凉血;血虚者加中药当归9 g、大枣6 g、熟地黄12 g,加穴位双侧足三里、三阴交以养血。药方水煎400 mL,1 d 2次,早晚餐前温服,针灸隔日1次,疗程4周。
采用利动乳果糖口服溶液(商品规格:66.7 %100 mL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5730,生产企业: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口服。1 d 3次,每次10 mL,疗程4周。两组在治疗期间均需保证生活规律,多饮水,畅情志,避免食用刺激性、不净、油腻及易产气食物。每周就诊1次,疗程均为4周,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比较。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及疗效标准》判定。治愈:排便规律,每天1次~2次或1 d~2 d 1次,排便通畅,每天便量基本正常;好转:排便次数增多,但少于正常,排便较前通畅,便量接近正常;无效:排便次数、便量均无改变,排便无规律[6]。
对纳入的女性患者治疗前后进行常规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及相关化验等辅查,均未出现异常,服药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χ2=4.81,P<0.05),表明逍遥散加减联合针灸治疗女性更年期肝郁气滞型便秘优于乳果糖口服溶液,有更好的疗效。
女性在社会以及家庭生活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不可代替的角色,工作上的不顺心和家庭给予的压力,对女性不管是心理还是生理上均有一定的重要影响[7],尤其是进入更年期之后的女性,因激素分泌失常,性激素分泌量较前减少,导致人体功能失常,引起相关的神经紊乱症状,例如心烦盗汗、睡眠差、头晕、头痛、困倦无力等。较甚者可有较显著的内分泌及自主神经异常等症状,患者可出现自觉心中悸动不安、烦热盗汗、肢体可有麻木或蚁行感、血压忽高忽低、消化功能异常等情况。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主要与肝郁、脾虚、食滞有关,病变部位涉及肺、脾、肝、肾,尤与肝关系密切。肝属木,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疏泄,脾气得之而能升发,胃气得之方能和降,饮食得以运化,糟粕得以下行。若情志所伤,肝气郁结,失于疏泄,则木郁而土壅,大肠传导失职,糟粕内停,导致便秘。可见肝气郁结,肝失疏泄,肝气横逆犯脾,使大肠传导失司,魄门功能紊乱,失去正常的开合,影响正常的排泄,日久则便秘。逍遥散,善调肝脾,故方中重用柴胡为君,疏肝达气,解郁热,善调人体气机;当归和芍药均为臣药,补充气血以滋养肝脏,协助柴胡柔肝使肝气条达,疏泄功能得以恢复,肝体得用;白术、甘草、茯苓三药合用,健脾力强,运化得复,水湿积滞得脾运而除之;薄荷辛凉发散,透肝经而散郁气,生姜味辛,其性发散,善透郁邪。五药即散肝郁,又助脾运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所选药物一起使用,使肝体得以滋养,肝气得以疏通,气机得以通畅,脾胃运化恢复正常,便秘症状得以解决。而针灸选穴中,大肠俞、天枢取俞募相配,使肠腑之气得通,从而利于传导功能的恢复。支沟能宣通三焦之气机,气机正常则肠腑通畅。归来、上巨虚行滞通腑。气机的通畅也是胃肠蠕动的保障,故选取支沟、归来、上巨虚,加强行气,提高胃肠动力,以防止肠腑气滞不通。辨证加减,对症而下。药物的使用配合针刺的施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效果令患者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