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怡夏
脊髓内脓肿是少见的腔隙性、化脓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其成因与脑脓肿相似,易引起液化性坏死[1]。虽然滤器植入术可以缓解病情,但对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本科收住了1例脊髓损伤术后并发肺栓塞,放置滤器数天后出现双下肢多发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予以针对性护理,汇报如下。
女,64岁,因“腰腿痛12天,双下肢瘫痪3天”来院就诊,拟“脊髓脓肿,截瘫”收治入院。入院时:T:38.9℃,HR:110~120次/分,R:30~40次/分,Bp:90/50 mmHg,SpO2:98%,入院后即刻行“T3~12椎管内脓肿清除术+椎管减压术”,术后第2天,行“双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肺动脉造影+肺动脉栓塞术+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术后第13天,根据患者及家属意愿,行保守治疗。
患者术后第2天突发胸闷气急,面色发白出冷汗,双肺呼吸音粗,T:38.5℃,SpO2:79%,HR:110次/分,R:48次/分,Bp:87/45mmHg,FIB:5.22g/L,D-二聚体:>20 μg/mL。CTA示:双肺动脉多发栓塞,右肺局部肺不张。即刻行“双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肺动脉造影+肺动脉栓塞术+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即刻行双下肢静脉彩超示:双下肢弥漫性深静脉血栓。T:37.6℃,D-二聚体:> 20 μg/mL,APTT:50.5 s,PT:15.5 s,FIB:2.20 g/L。患者及家属拒绝进一步手术治疗,故予保守治疗。
双下肢肿胀较前明显减轻,疼痛感轻,皮温皮色正常,B超示下肢深静脉血栓部分再通,无其他并发症,转当地继续康复治疗。
肺栓塞急救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建立两路静脉通路,予持续面罩吸氧(流量8 L/min),继续监测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当指脉氧降至85%,心率加快至110次/分,调节氧流量至最大,行床边心电图检查,急检血常规、凝血六项,当脉氧值持续下降至79%,收缩压降至87mmHg,立即予呼吸球囊、静脉滴注林格溶液(100滴/分),注意观察心率,避免肺水肿[3]。
术后抬高患肢20°~30°,下肢制动24 h,着重观察穿刺点有无活动性出血,每小时触摸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观察皮温色泽,局部加压包扎处使用沙袋压迫,绷带松紧适宜,嘱患者多饮水排出造影剂[4]。注意观察呼吸系统变化,如憋喘、胸闷、口唇发绀等情况,警惕肺栓塞[5-6]。加强卧床时下肢被动活动,即踝泵运动,以防新的血栓形成[7]。
密切观察切口的出血情况、伤口敷料、双下肢肿胀情况。尽早发现术后并发症[8]。
每班护士坚持2 h协助患者翻身一次,在骨隆凸出予爱立敷敷贴保护,在敷料上面开十字窗,便于翻身时观察皮肤状况,以防压疮[9]。
以暗示、转移情绪等方法与患者交流,详细讲解疾病知识及治疗方法,消除患者不良心理[10]。
脊髓内脓肿是一种神经外科疾病,临床较少见,通常是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侵入脊髓内所致,表现为神经功能异常、发热、节段性疼痛等症状,如果未得到及时治疗,则会诱发一系列并发症,如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11],此外,广泛性下肢深静脉广泛性血栓的形成极易诱发肺栓塞,而导致肺循环障碍[12-13]。目前,临床治疗通常采用滤器植入术,以延缓病情进展,改善症状。有研究指出,向该病患者体用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可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以及预防相关并发症风险。所以,认为如何做好该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次研究从血栓的急救与护理、术后护理、出院指导等方面为患者提供相应的干预措施,不仅可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处于稳定状况,防止肺水肿、VTE、新的血栓、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而且有助于患者良好心理状况的重建,以及机体免疫能力及机体活动能力的增强,以提升患者机体健康水平,使其尽早恢复正常的生活、工作。结果得出,患者病情稳定,且无任何并发症,结合患者及其家属同意,转至当地医院继续后续康复治疗。
下肢静脉滤器置入术可以有效的解除肺栓塞对患者的威胁,但抗凝禁忌期使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大大增加,因此,对其予以针对性护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