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红
艾滋病(AIDS)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疾病。结核病(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疾病[1]。患者感染HIV后,机体的免疫力会不断下降,让结核菌的易感性增加,也让易感患者体内的内源性病毒复燃[2]。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发现,HIV阳性的患者后感染结核病的危险性要明显高于HIV阴性患者,而艾滋病/肺结核双重感染的发病率以每年增长10%的幅度不断升高[3]。为了改善AIDS/TB患者的生存质量,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有重要作用。本文选取本医院接诊的AIDS/TB患者140例,对部分患者开展信息支持干预,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医院2014年12月-2017年12月接诊的AIDS/TB患者140例,将其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所有患者均通过实验室免疫印迹试验确认,符合《艾滋病诊疗指南》中的标准[4]。研究组男患者39例,女患者31例,年龄29~45岁,平均年龄(38.6±8.2)岁,感染原因:性接触59例,吸毒11例;文化程度:小学34例,初中20例,大专及以上16例。对照组男患者38例,女患者32例,年龄28~46岁,平均年龄(38.5±8.3)岁,感染原因:性接触59例,吸毒11例;文化程度:小学35例,初中21例,大专及以上1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
1.2.2 研究组 研究组患者实施信息支持干预,具体内容:①成立专门的信息支持干预小组:由8名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沟通能力的医生、护理人员成立信息支持干预小组,安排专门的咨询师,布置尽可能温馨。②入院评估:患者入院当天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简单的评价。③院内干预:患者入院后的第2 d,由小组成员向患者讲解目前国内外对AIDS/TB的治疗措施,同时介绍疾病的传播途径、流行特点以及治愈情况,让患者明白AIDS是可知、可控、可预防的疾病。同时告知患者抗肺结核的治疗方案和效果,说明AIDS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的治疗效果,列举治疗成功的案例,让患者重燃对生活的信心,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顽强的活下去。患者入院的第3 d,小组成员为患者发放关于AIDS/TB的宣传资料,让患者能够正确的认识疾病,保持良好的心理,积极寻找社会支持,宣传国家对于AIDS疾病的优待政策。每周为患者播放电教片,加强健康教育。每个月举行1次健康知识教育讲座,同时开设心理咨询室和咨询热线,为患者提供心理咨询。④出院指导:加强患者疾病预防和服药依从性的教育,让患者每天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可通过闹铃或手机提醒的方式,不能擅自更改药物剂量或停药,告诉患者漏服时应该尽快服用下一次的药物,但是不能加倍使用。讲解关于机会性感染的临床表现,让患者了解预防机会性感染的方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穿棉质的衣服,注意保持个人卫生,做好皮肤清洁,养成饭后刷牙漱口的习惯,尽可能避免与水痘、麻疹等患者的接触;尽可能不去公共场所,预防感冒;咳嗽或打喷嚏时要使用纸巾包裹住口鼻,注意公共卫生。指导患者进行自我保健,合理安排日常生活,注意营养和家庭消毒隔离措施,加强休息,适当进行运动和体育锻炼,教会患者观察身体的变化,一旦感觉不适立即入院就诊。定期进行血细胞分析、肝肾功能、T辅助细胞以及HIV载量检查,帮助患者制定复查计划,让患者按照计划进行。⑤出院随访:提前告诉患者护理人员会通过电话、上门等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主要有患者的生活情况、治疗依从性和药物的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HIV-AIDSQOL-46生存量表评价所有患者的生存质量,该量表包括4个维度,身体状态、心理状态、社会状态、一般性感觉和总体生存质量。总分46~230分,分数越高代表生存质量越好[5]。
1.4 统计学方法 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组间试验数据加以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使用()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入院时的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个月,研究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2。
表1 两组患者入院时HIV-AIDSQOL-46情况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入院时HIV-AIDSQOL-46情况比较(,分)
组别 身体状态总体生存质量研究组 22.15±6.34 19.47±6.78 15.07±6.01 15.01±6.28 70.59±12.11对照组 23.12±6.12 18.56±6.55 14.99±6.21 15.21±6.11 70.45±13.52 t 0.9209 0.8076 0.0774 0.0189 0.0645 P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心理状态一般性感觉社会状态
表2 两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HIV-AIDSQOL-46情况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HIV-AIDSQOL-46情况比较(,分)
总体生存质量研究组 50.78±7.21 38.58±6.45 27.58±5.11 32.45±7.21 148.21±15.01对照组 32.25±6.25 29.87±5.32 17.65±5.23 21.55±3.48 101.21±9.23 t 16.2477 8.7159 11.3622 11.3910 22.3162 P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组别 身体状态心理状态一般性感觉社会状态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对生命的认识的深刻,对于具有不同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人,在关注生存期的同时也应该重视生存质量[6]。生存质量指的从社会经济、文化和价值取向的角度出发,人们对自身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社会状态的体验[7]。
AIDS/TB患者作为特殊的患者群体,不仅面对着疾病的传染性、无法根治、治疗的副反应等情况,还要面社会上的偏见和歧视,其生存质量更应该受到关注。生存质量能够反应出个人期望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越大说明患者的生存质量也就越差。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8],对于AIDS/TB患者,不仅要进行药物治疗,还需要加强信息支持干预,帮助患者和家属能够正确认识疾病,取得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够积极主动的接受治疗,充满信心的活下去。从本次结果来看,通过信息支持干预,出院后1个月研究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通过加强对AIDS/TB患者的信息支持干预,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