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学方式的具体实践

2019-01-16 09:14马俊鹏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9年12期
关键词:圆周率统计图周长

马俊鹏

“圓的周长”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一节传统课,这节课是小学图形与几何领域中非常基础的知识,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很多教师都会直接引导学生发现周长和直径之间存在的比值关系。但我们经常说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如何才能把学生放在课堂的正中央,更好地突破难点呢?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存在着一些疑问和想法,现在就把这些问题和我的设计相结合,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圆周率是一种美的真实存在,怎样去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呢?周长、直径和圆周率本来就是一家人,圆周率就是一个天然的存在,既然存在是天然的,那么发现就应该是自然的。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数据量的问题,较少的数据不够说明问题,课上又不能给太多时间,利用课下时间测量又破坏了课的整体性。于是我想到了可以利用网络收集电子数据,每个小组的学生依然用传统方法测量直径,用绳绕、滚动法测量周长,再利用Pad扫描电子问卷二维码上传数据,这样保证数据量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时效性。

面对大量的数据,我们要采取什么方法让学生从中发现数据特点呢?我想Excel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学生不仅可以看到数据的特点,还可以快速生成条形统计图,借助几何直观发现圆周率的存在就更是顺势而为了。

所以在学生观察数据的阶段,我的设计分为三层。(1)只观察数据。利用Pad截屏回传,让学生只观察收集到的周长与直径的数据,验证直径变化周长也随之变化的猜想,也同时让学生发现只观察数据不太方便。(2)观察统计图。利用Excel生成数据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从图中初步发现周长大约是直径的三倍多,引发出学生要计算两者之商或其比值的需求。(3)将数据和统计图一起观察。如图1,利用Excel快速计算出周长和直径的商,再把商的数据也加入统计图中,再次观察。从而发现两者之商的数据特点在条形图中趋于一条“直线”。

直接让学生观察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学生会不会有疑惑?周长和直径之间可以存在很多运算,最初设计时,我曾引导学生将其相加、减、乘、除,如图2。但经过几次尝试,发现学生对相加、相减和相乘提出的猜想极少,基本把目光都聚焦在了两者之商(比值)上。此外,统计图中每一项数据的差异很大,很难直观看出商的特殊性,反倒给学生带来了思考负担,所以也就修改成了只观察其倍数关系的样子。

课后改进

这节课和以往的课相比,亮点就在于运用Pad增强了课堂时效性,也体现了这节课的时代特色。除此之外,在需要计算时,我让学生利用Pad中的计算器来迁移难点;在研究圆周率历史的时候,我也设计了组内选择学习材料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想具体研究关于圆周率的哪一项知识内容就去自学。课后我一直在思考,未来是否可以设计一节课,让学生自己上网去搜集资料,真正体现“互联网+教育”,打造智慧课堂。

作者单位: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圆周率统计图周长
各式各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说说圆周率
巧算周长
“好玩”的圆周率的好伙伴
周长小诊所
如何选择统计图
与统计图有关的判断和说理问题
学会选择统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