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组合研究演进的范式转移*

2019-01-16 06:27周佳梅亮陈劲
创新与创业管理 2019年1期
关键词:行为主体范式异质性

周佳,梅亮,陈劲

(1.浙江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杭州 310015;2.北京大学 国家发展研究院,北京 100871;3.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4.清华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5.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北京 100084)

传统的组织研究范式关注科层与市场的二元属性[1],在这种交易成本与效率至上的二元分类下,科层组织应对外部挑战的资源限制,以及完全市场逻辑应对负外部性的功能缺失引发对组织研究范式重构的反思。作为两者的中间形态,组织联盟聚焦异质性行为主体的交互关联,以驱动组织个体与组织群体间竞争优势的提升[2]。近年来,伴随科技创新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及高风险性不断提升[3],资源与能力有限的单一组织往往参与多个组织联盟,实施多个联盟的嵌入与协同战略[4],通过多个联盟异质性合作伙伴关系的协调,开展同质性与互补性资源的高效整合[5],从而实现组织创新与竞争优势的提升。理论研究层面将这一现象界定为“联盟组合”(alliance portfolio),即焦点组织参与的双边及多边合作关系的集合,其作为一个新兴研究议题在近十几年受到了理论界的关注[6]。然而,伴随研究的兴起,联盟组合研究存在如下缺口:首先,尽管已有研究探讨了联盟组合的相关概念,涉及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联盟组合、联盟网络(alliance network),但对联盟组合相关概念的内在逻辑及概念背后研究范式的关联性未做深入讨论;其次,联盟组合的研究源起于组织领域[7],但理论与实践的讨论往往将联盟组合的对象与情境单一限定在企业层次,而较少展开对高校组织形式的深度研究;同时,基于组织的大范畴,企业联盟组合与其他组织形式的联盟组织是否存在研究范式间的联系与补充有待深入讨论。基于此,本文聚焦联盟组合研究演进的议题,基于联盟组合研究的视角维度与对象维度,提出了联盟组合研究演进的两条范式转移路径。

1 联盟组合研究的范式转移路径一:封闭系统视角向开放系统视角转移

联盟组合研究源起于传统的“组织联盟”,其着重强调单个联盟的形成原因、合作伙伴的选择、单一组织联盟的机构与功能、组织联盟的资源配置及能力提升,以及行为主体参与构建组织联盟所获得的价值回报等[4,8,9]。作为组织延伸边界的战略行为,组织联盟研究基于两个基本准则。第一,以异质性行为主体的联结为基础,形成组织联盟的系统边界[10]。典型如世界贸易组织、美国常青藤大学、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等,组织联盟包含由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等各类行为主体,依据公约、合同、战略合作协议等正式联结与研究议题、话语语境、共同价值观等非正式联结形成联盟系统边界,对内实施物质、能量、人才、信息的互动,对外设立排他性与准入门槛,从而保证组织联盟成员的价值互惠、知识共享及创新溢出[11]。第二,以中心组织的价值回报为衡量标准。传统的组织联盟研究认为组织构建单一联盟的核心动机在于获取价值回报,其具体表现在:从合作伙伴处获取有价值的新资源[12,13]、减少交易成本[14]、向合作伙伴学习[14]、改善竞争定位[14-16]等。

相比传统的研究只关注单个联盟,聚焦清晰系统边界的组织联盟,研究的发展演进开始尝试打破组织联盟边界,聚焦单一组织嵌入多个联盟的讨论,并涌现了以“联盟组合”为分析单位的新分支。联盟组合本质上是各种单个联盟的组成结果,每个联盟都有各自的动机和目标,有时候联盟组合代表着单个联盟的汇总,整体没有凝聚成一个一致的组合[17,18]。相比于单一的组织联盟,联盟组合将系统的边界延伸至单一组织所嵌入的多个联盟之中,并讨论这种多联盟的资源协同、能力互补对中心组织的价值回报。已有的研究显示,在特定的时域空间内,组织参与多个联盟会获取更多的价值回报,其主要体现在交互学习所产生的知识库、网络资源、管理与组织设计能力基础[5,19],社会网络建构所形成的结构洞与社会资本[20],以及联盟组合演进所形成的认知嵌入、信任深化、治理能力提升与治理规范完善等[20,21]。

联盟组合在组织联盟的研究基础上将组织异质性主体联结所形成的系统边界从单一联盟延伸至多个联盟。而伴随研究的演进,理论研究寻求打破系统边界,仅关注异质性行为主体结点功效与结点间交互联结所形成的联盟网络,不设系统边界,从而以开放系统视角关注联盟网络中所有节点、联结、联盟组织等所形成的网络结构属性,并从网络密度、网络关系、网络中心度、网络结构洞等特征[8,22],探寻联盟网络在开放系统视角下的组织特征及在整体层面上的价值溢出[23]。本质上,联盟网络是一种组织边界与资源属性的延伸[24],网络中行为主体在网络资源价值获取的过程中实现探索式与开发式学习能力的提升,从而通过成员互动与合作演进提升网络伙伴间的满意度[25,26]。同时,学习与资源互动过程最终转化为联盟网络的“组合能力”(combinative capability),即网络成员依赖自组织展开角色更迭、资源协同、网络环境营造[27],以实现网络价值创造。

基于此,联盟组合的研究演进形成了从组织联盟核心概念向联盟网络核心概念演进的轨迹,研究视角逐步由严格限定边界的封闭系统视角转向无边界限制的开放系统视角,最终形成了联盟组合核心概念的研究范式转移,总结如表1所示。

表1 基于研究视角的联盟组合范式转移

2 联盟组合研究的范式转移路径二:企业组织向一般组织的对象转移

联盟组合通常被视作与焦点组织所有战略联盟相关的集合体[5,13,30],或从网络视角被视为所有异质性组织直接联结关系的综合[7]。其最初研究对象聚焦于企业组织,探讨企业联盟组合规模特征[31]、合作结构[8]、网络管理[5]等议题。最突出的讨论就是围绕“联盟组合规模如何影响联盟组合的企业效益”,企业管理学者将联盟组织的参与数视为重要计数变量,研究焦点企业在给定时间内参与的联盟个数对资源配置与绩效溢出的影响。而规模适中成为企业实施联盟组合战略的实证论断,其中,企业联盟组合规模在数量与质量上的平衡、高质量企业联盟伙伴的组合管理、规模适中情境下资源配置的高效性、高潜力高附加价值伙伴的规模化拓展等都成为决定企业效益的核心要素[4,8,32]。合作结构层面,企业联盟组合的研究聚焦于合作伙伴关系的联结与组合及合作伙伴构成的网络整体属性两大方向。其中,合作伙伴关系中的伙伴异质性、异质性主体强弱关系联结、直接间接联结,组织间关系中的伙伴战略潜力、学习动机、诀窍(know-how)与资源积累、互补性能力、组织声誉与公信力、组织多样性及企业伙伴关系组合演进过程的动态平衡[33]等均对企业联盟组合的战略实施、绩效提升、竞争优势获取等产生影响。网络管理层面,焦点企业作为联盟组合的核心对象,其横向与纵向的组合结构、联盟组合网络内部的资产管理、能力配置、战略实施的探索与开发行为等受到研究关注。Schilke 和 Goerzen 进一步以企业为对象提出“联盟管理能力”(alliance management capability)的构想,指出企业联盟管理能力的构筑与提升依赖组织间协调、联盟组合协调、组织间学习、联盟积极性及联盟演进等五个因素,它们对企业联盟组合的绩效有正向影响,并在联盟结构与联盟经验对企业联盟组合绩效的作用过程中起中介效应[21]。此外,企业联盟组合研究在网络整体层面关注联盟的治理议题,形成了以核心企业、上下游厂商、客户等为核心利益攸关主体的非股份制治理、伙伴间合作信任、合资企业组织、联合投资等治理模型的讨论[34]。

然而,已有的以企业为对象的联盟组合研究本质上是以绩效获取与利润回报为基本导向的,其联盟组合的组织成员主要是由与企业核心业务范围相关的供应商、经销商、分销商、客户、竞争对手构成的商业生态系统的成员。作为联盟组合研究的范式演进,研究对象开始向高校组织等一般组织对象的层面延伸。高校联盟组合本质上是高校为了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与其他高校通过各种契约结成的所有联盟的集合,形式上表现为以焦点高校为中心,由强弱关系联结的网络[35]。拓展到组织层面,高校联盟组合是焦点高校参与的所有创新联盟(包括双边联盟和多边联盟)的集合,包括焦点高校与产学研合作伙伴的直接联结,以及焦点高校参与的多边联盟内部的合作伙伴之间的直接联结。国外学者往往从高校合作、高校协同、学术联盟、产学合作等视角描述高校与异质性伙伴的联盟组合关系,我国则更多强调了科技、教育、战略、文化、知识等特定功能的高校联盟组合[36],形成了如高校科技联盟组合、高校知识联盟组合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广泛利益攸关主体参与的深度协同创新[37]。例如,国家“2011 计划”便由高校牵头组织,形成了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为四大模块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群体,以驱动高校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深度合作与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依据高校联盟组合中核心高校的自主性、合作机制及对联盟组合资源的控制程度差异,高校联盟组织的基本形式可包含联合(consortium)模式、结盟(federation)模式、从属(affiliation)模式、合同管理(management by contract)模式及合并(merger)模式[38]等,形成以大学城战略合作、产学研联盟、科研项目合作、高校间学分互认、教师互聘、科研资源共享、学生交换培养等各类价值互动为联结的联盟组合模式[39]。比较传统的企业联盟组合,理论层面认为高校联盟组合具有如下核心特征:①边界的模糊性,高校以契约的形式联结,没有明确的边界[40];②关系的松散性,高校联盟组合是由各高校的优势学科或团队等结盟而成,并非独立的高校实体[40];③合作的广泛性,高校联盟组合合作主体包含国内与国外的高校、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等[41];④联结虚拟性,高校联盟组合基于一定的知识需求与契约进行合作,契约终止意味着联盟关系结束[42];⑤绩效长期性,高校联盟组合以知识创新为合作目标,面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主要追求学术创新性,成果并不直接产生产业化应用绩效[41,42]。

进一步,在企业联盟组合向高校联盟组合的研究演进基础上,理论与实践层面开始涌现如NGO(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非政府组织)、社会公益组织、行业协会、社会创业企业、公共服务机构等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联盟组合的研究探讨,并从社会创新的视角解析复杂与多变环境条件下,一种社会组织自发自动形成联盟组合,并引导社会层面自下而上进行联盟创新活动对固有体制与制度规范的变革,以推动技术—经济范式转移与社会转型的理论与实践逻辑[43]。高校等一般组织根据共同的需求结成的联盟,在社会进步的推动下不断向多种不同形式主体共同参与发展。基于此,联盟组合的研究演进形成了从企业联盟组合向高校等一般组织的联盟组合的研究演进,研究对象逐步由营利性企业组织转向高校等非营利的一般组织,形成了基于研究对象的联盟组合研究范式转移,总结见表2。

表2 基于研究对象的联盟组合范式转移

3 联盟组合研究范式转移的总结

范式指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技术、价值观、信仰等集合,是某一科学研究群体共同遵循的世界观和行为模式,也是用于衡量某个研究领域成熟的标志[44]。联盟组合作为一种组织社会运转机制在组织竞争力提升、社会资源配置、能量与信息流转、知识与创新溢出、价值互动等方面有重要意义。基于研究的长期关注与探索,联盟组合的研究演进体现了重要的范式转移特征,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研究范式转移形成两大基本路径。其一主要基于核心概念的演化,形成了从封闭系统视角向开放系统视角的研究视角的范式转移。这一路径中,联盟组合的概念源起于组织联盟,其将特定联盟的行为主体构成的关系总和所形成的系统作为严格的边界划分,主要探讨焦点组织在这一封闭的系统边界范围内,通过伙伴关系的协同与资源、能量、信息的互动获取价值回报,提升竞争优势。伴随研究向联盟组合这一核心概念的演进,系统边界向单一组织嵌入的多个联盟延伸,继而聚焦异质性行为主体联结形成的多个系统。进一步,联盟组合的研究开始打破联盟系统边界的讨论,聚焦节点与关系的组合所形成的联盟网络层面,基于开放系统的视角探索广泛异质性利益攸关主体的参与互动,以实现网络整体层面的价值溢出。其二主要基于研究对象的演化,形成了从以企业组织为主体的研究对象向高校等一般社会组织为主体的研究对象的范式转移,并探索狭义组织主体向广义组织主体研究范式转移路径中行为主体构成、基本特征描述、价值创造衡量等异同点。研究范式的两条基本路径从宏观层面梳理了联盟组合研究的范式演进规律。

第二,研究范式转移产生三大特征。在联盟组合研究演进的路径基础上,范式转移呈现三个核心特征。首先,行为主体构成属性由狭义企业主体转向广义行为主体,主体呈现泛化特征,主体属性由同质化转向异质化。联盟组合初始的研究对象聚焦于企业及与其核心业务模块相关联的供应商、竞争对手、经销商等同质化行为主体,其紧密交互实现了资源互补与价值互惠,并最终向客户输出产品/服务等。而伴随联盟组合的范式演进,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各类异质性利益攸关主体逐步纳入联盟组合的研究议题与情境讨论之中,主体构成趋于广义讨论与泛化特征。其次,行为主体联结属性由“一对一”“一对多”联结转向“多对多”联结。封闭系统视角的联盟组合研究主要从企业与企业间的“一对一”联盟,企业与其他组织共建的“一对多”联盟予以展开,以解析“一对一”、“一对多”联结中所产生的物质、能量、信息流转最终如何引导焦点企业的价值获取、竞争优势提升等议题。随着研究向开放系统视角的转移,联盟组合与联盟网络等核心概念进一步打破了单一结点相互联结的关系层面讨论,更多聚焦于大规模、多样化结点集合中结点间“多对多”的联结属性,从而探讨“多对多”联结属性在联盟层面的自组织互动、知识溢出、创新涌现与价值创造等复杂属性。最后,联盟组合的评价属性从短期营利导向转向长期价值创造导向。在封闭系统的视角与企业主体的对象基础上,联盟组合的成功与绩效聚焦于核心企业组织的利润回报,即企业组织通过与联盟伙伴成员的互动协同输出客户满意的产品及服务,最终使焦点企业实现利润回报与价值获取。而伴随联盟组合研究范式向开放系统视角、研究对象向高校等一般组织演进,联盟组合的成功与绩效更多嵌入异质性利益攸关主体的长期动态协同演进过程,并基于行为主体协同演进的生态健康及物质、能量、信息的动态平衡,实现联盟层面与公共层面的价值创造。联盟组合研究范式转移的总结如图1所示。

图1 联盟组合研究范式的路径和特征

4 结语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顺应创新主体多元、活动多样、路径多边的新趋势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 2016-05/19/c_1118898033.htm,2016年5月19日。,这一发展趋势与我国经济转型的背景相结合,更需要联盟组合研究关注创新生态系统、产学研协同创新、创新联盟等新兴创新范式与组织管理议题。联盟组合作为传统市场与科层的中间形态,为组织战略设计、创新制度安排、多主体治理模式等提供了新的研究借鉴,并为国家与区域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创新体制机制的探索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行为主体范式异质性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异质性债务治理与制度完善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网络政治参与相关问题辨析
现代社区异质性的变迁与启示
基于偏好异质性的市场契约设计及其治理
区域异质性: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增长
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困境及解决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