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生态治理效率评价研究
——以四川省华蓥市石漠化治理情况为例

2019-01-16 01:05李文华雷志明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华蓥市石漠化生产率

周 倩,李文华,雷志明

(1,2.重庆工商大学 经济学院,重庆 400067;3.华蓥市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四川 华蓥 638600)

喀斯特石漠化本质上是喀斯特地区出现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世界喀斯特地貌主要有三大区域,分别是欧洲中南部、北美东部和中国西南部,其中中国西南部石漠化地区主要分布在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西南片区。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下,大面积基岩裸露,土地退化严重,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三大生态问题之一[1-2]。

针对三大生态问题的治理,研究成果颇丰。黄珊等人认为内陆河流治理政策实施后,农户在开荒、用水及种植行为方面的变化有利于生态改善[3],且农户的治理投入意愿很大程度受其获取的信息资本影响[4]。但政府作为单一主体有时难以独立治理小流域问题,其可能的解决方式是需要政府、企业、群众和第三部门(如志愿提供公益的NGO或NPO)共同参与,形成网络化治理[5]。韩锦辉等以东北农牧交错区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可行性、资源环境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接受性3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对该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6]。而对于石漠化的探勘与治理可追溯至1994年5月,中国科学院地学部曾向国务院呈送了《关于西南岩溶石山地区持续发展与科技脱贫咨询建议的报告》[7]。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施包括石漠化治理在内的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8]。地球的“癌症”——石漠化具有扩散性,如果对石漠化地区放任不管,那么,轻度石漠化区域会在自然与人为双重因素作用下很快退化成中度石漠化区域;同理,中度区域将很快退化成高度石漠化区域,即生态脆弱地区。而贫困地区往往与生态脆弱地区高度重合[9],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包括农村贫困人口在内的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生态脆弱石漠化区域因地制宜开展高效治理刻不容缓。其中,通过对政策治理效率评价,剔除无效之举,以实现政策的成本最小化或收益最大化,成为高效治理的重要一环。

许多喀斯特石漠化省市利用中央专项资金加上地方配套资金进行了石漠化治理,探索出治理当地石漠化的多种经验模式。如四川省华蓥市,它于2008年被纳入省首批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2011年纳入省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近10年来连续获得中央石漠化治理专项资金,通过每年编制实施计划,进行生态修复。但是在治理的过程中发现诸如劳动力紧缺、石漠化土地后期管护难度大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已成为许多石漠化省市“返石漠化”的重要原因。此外,治理成本的增大以及效率的下降制约着政府治理的动力与成效,因此对石漠化治理过程进行效率评价,促进石漠化治理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石漠化治理模式及评价

西南喀斯特山区由于长期存在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情况,导致水土流失和植被退化具有蔓延之势,给山区群众造成生活不便,经济上愈加贫困。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2015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之一便是“绿色发展”。基于此,绿色发展下的石漠化治理模式及评价成为热点,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各个方面的研究。

石漠化治理不仅要考虑生态效益,还要考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这样才能使石漠化治理前期考虑周全、过程通畅、结果共赢,并可持续发展下去。因此,石漠化治理中,许多省市以三大效益的实现为目标,按照自身的资源禀赋开展了有益的治理模式探索,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如贵州省麻山地区的“复合种养模式”,采取农耕、畜牧、林业等多元复合经营,在尽可能不动土的条件下,达到不扰动原有的生态结构与景观的同时保证经营的效果[10];广西果化县的“果化模式”,采取复合式立体生态农业:陡峭山坡封山育林,山麓发展经济林果,洼地发展旱作粮食及种草养畜,不但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当地人民的就业,更提高了经济水平[11];贵州威宁县的“威宁模式”,将喀斯特山区生态畜牧业与观光农业相互融合起来,从而有效带动区域内物资流通速度[12]。通过梳理典型省市石漠化治理模式可知,实现可持续的石漠化治理的重难点在于,通过综合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寻求治理过程中三大效益的融合,同时提高治理效率。

目前针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治理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封山育林、坡改梯及棚圈建设等。而治理效果是否达标需要进行效果评价,基于此许多学者已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关于数据,有学者利用监测站、遥感影像等客观方法与入户调查结合作为综合评价的数据来源[13-14];评价方法则主要集中在构建效果评价体系,即根据石漠化的成因和治理目标选取因子后,再赋予相应权重将其结果划分等级来评价石漠化综合治理前后的效果[15-16]。但是目前主要使用的综合评价体系的指标选取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且仅仅注重政策结果,忽略了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效率评价,故本文在介绍四川省华蓥市石漠化治理情况的前提下,利用数据包络方法中的Malmquist指数法(DEA-Malmquist)进行研究,对其治理效率进行评价,为治理政策的制订提供参考。

二、四川省华蓥市石漠化治理现状

(一)华蓥市基本情况

华蓥市位于四川省东部,面积470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总人口36万,其中农业人口26万,全市共有贫困人口2.2万余人。地形特点是东高西低,襄渝铁路沿华蓥山脚纵贯全境,将全市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为中低山和深丘地貌类型,峰峦叠嶂,矿藏丰富;西部为浅丘和平坝地貌类型,盛产稻、麦、玉米、油菜,是典型的农业地区。华蓥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具有春早、秋绵、夏热、冬暖,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的气候特点。全市石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襄渝铁路以东的天池、红岩、禄市、华龙、双河、古桥、阳和、高兴、观音溪、溪口等10个乡镇,涉及人口25.75万,其中农业人口17.57万。全市岩溶区总面积达268.1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57.63%,石漠化土地总面积达225.1平方公里,其中极重度石漠化1平方公里,重度石漠化21.5平方公里,中度石漠化46平方公里,轻度石漠化73.7平方公里,潜在石漠化面积82.9平方公里。

(二)2012—2016年治理面积及相关措施

截至2016年年底,华蓥市已计划安排治理岩溶面积20137公顷,治理石漠化土地面积10598公顷,其中包括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10余项治理措施,详见表1、表2。本文数据来源于华蓥市2017年度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初步设计(该设计总结前些年的实施情况,并提出2017年的实施方案。由四川省华蓥市发展和改革局组织,四川吉地城乡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完成。该公司参照了《四川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华蓥市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报告》《华蓥年鉴》等归纳整理出相关数据)。

三、四川省华蓥市石漠化治理效率评价

(一)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法

Malmquist指数法现已被广泛用于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测度分析,其基本思路是采用投入-产出数据构造出生产前沿面函数,通过DEA的非参数线性规划模型求解距离函数,即计算每个决策单元分别在t和t+1时期与生产前沿的距离,表示在两个不同时段的生产率变化,从而得出相对效率的变动[17]。该方法是由Malmquist最早提出来的,后来Caves等人将Shepherd距离函数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相结合用于生产率变化的测算[18]。此后与Charnes等人构建的DEA理论相结合以对生产率进行测度[19],在实证分析应用中,学者们广泛采用Fare等人构建的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方法[20]。

首先,对产出的距离函数进行定义,t时期的技术效率可以表示如下:

式(1)中,x和y分别是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在最小化θ情况下,则表示最大化。这个距离函数测度了既定投入下产出的最大值,因此θ表示技术效率指数。同样,(t+1)时期的产出距离函数可以表示为:

表1 2012—2016年华蓥市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及区域

表2 2012—2016年华蓥市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一览表

根据 Caves、Christensen、Diewert研究以 t时期作为参照,从t期到(t+1)期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为:

同样,当以(t+1)时期作为参照标准时,从(t+1)时期到t时期的Malmquist指数可以定义如下:

其中式(3)与式(4)中 Mt与 Mt+1指数在一种产出和一种投入的情况下得到的结果是相同的,但是在多种投入和可变规模收益的状态下是不同的,为了得到相同的分析结果,Fare等依据Mt指数与Mt+1指数的平均值推算出以产出为导向的生产率指数: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按照Malmquist指数分析原理,需要同时拥有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才能进行投入变量的效率性分析,本文利用Malmquist指数法对石漠化治理效率评价时分两部分进行。投入指标上首先是利用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棚圈建设、排灌沟渠、蓄水池水窖及生产道路6项建设数据计算石漠化治理效率,然后在原6项指标的基础上再加入草地建设、饲料机械、青贮窖及沉沙池4项指标共计10项指标,进行Malmquist指数分析,以探求后4项指标加入后对石漠化治理效率的影响,从而为治理效率的提高提出针对性意见;产出指标均为石漠化治理面积。

(三)石漠化治理效率的实证分析结果

课题组从华蓥市政府获得并筛选投入-产出指标数据,利用DEAP2.1软件,对政府治理的政策效率进行测算,其结果如表3、表4所示。

通过表3可以发现,华蓥市2012—2015年在进行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棚圈建设、排灌沟渠、蓄水池水窖及生产道路6项建设中,石漠化治理成效显著。除2012—2013年华蓥市石漠化治理效率极其低下、技术进步效率仅为0.119外,其余年份均出现技术进步效率逐年递增的态势,并在2014—2015年持续增长到1.002的水平。全要素生产率是由技术效率及技术进步共同作用形成的,但是技术效率水平特别稳定,一直保持在1.000水平,所以华蓥市石漠化治理效率全部由技术进步而推动,技术进步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总是保持协调推进的关系。依照这种发展态势,华蓥市石漠化治理效率依旧会呈现增长趋势,使全要素生产率大于1,其表明政府政策对于石漠化治理是有效率的。这是由于当地政府重视生态效益,在加大资金、人力、物力等投入的条件下,实现生态优化、绿色协调发展。技术进步呈现持续增长态势,效果良好,但是技术效率一直保持在不变水平,并不能有效地推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因此当地政府在加大技术投入、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也要提升技术效率转化水平,双管齐下,提高对石漠化的治理效率。

表3 人工造林等6项投入变量下的石漠化治理效率及分解

表4 人工造林等10项投入变量下的石漠化治理效率及分解

表4在表3分析6项投入的基础上,将草地建设、饲料机械、青贮窖及沉沙池加入其中继续进行石漠化治理效率分析。原因在于2014年这4项治理因素陡然减少(见图1),为了分析其减少后的变化情况,故将这4项内容加入其中进行具体分析。由表4可以发现,2012—2013年华蓥市石漠化治理效率与不加入这4项内容相同,都为0.119的较低水平,而在2013—2014年变化特别明显,增加到2.056的极大值,在2014—2015年,又减少到0.401的较低水平。并且与前面分析一样,华蓥市石漠化治理全要素生产率仍然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在加入草地建设、饲料机械、青贮窖及沉沙池情况下,华蓥市石漠化治理全要素生产率与上述分析相比,变化特别明显,原因就在于,草地建设、饲料机械、青贮窖及沉沙池这4项治理水平在2014年陡然减少。建议当地政府在以后的石漠化治理过程中仍然要重视草地建设、饲料机械、青贮窖及沉沙池的建设水平;同时要保持政策的连贯性及持久性,持续推动石漠化治理效率水平的提高。

图1 草地建设、饲料机械、青贮窖及沉沙池历年投入变化

由以上分析可知,华蓥市石漠化治理过程中,技术效率不管在6项指标还是10项指标下均为1.000,6项指标时其全要素生产率逐年在增加,而10项指标时由于缺少对草地建设、饲料机械、青贮窖及沉沙池的持续投入而导致全要素生产率骤减。这种变化为政府加快实现技术效率转化水平,提高石漠化治理效率指明了方向。

四、结论与建议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高生态治理效率。本文在梳理有关生态治理效益评价文献时,发现目前主流评价方式是综合评价法,该法虽注重政策结果但也忽略了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效率评价,于是采取Malmquist指数法,以四川省华蓥市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第一手数据为例,测算出石漠化治理政策实施的效率,即要素投入的有效性。结果发现,虽然华蓥市石漠化治理效率即全要素生产率逐年提高,但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技术效率水平却恒定不变,不能提高全要素生产水平,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贡献度较小,因此,提高石漠化治理过程中的技术效率将会成为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高的重要因素。而技术效率由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所决定,目前华蓥市石漠化治理过程中,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均为1。基于此,可通过增加专项管理人员,提高治理过程中的督查力及向农户宣传石漠化治理的必要性与互利性等措施提高纯技术效率;同时,也可以适度加大石漠化治理中的投入,以取得规模上的效率。但是,规模上的投入加大,并不代表全部要素等量增加,应剔除效率较低的要素,增加效率较高的要素,直至所有要素的边际产出均等,以达到效率的最大化。目前,华蓥市石漠化治理过程中,草地建设等4项措施的取消让当年的全要素生产率骤减,这表明以上4项建设对其治理效率的增加贡献度较高,故应加大对其投入,而非减少,要注重治理政策或投入要素的针对性和连续性,以提高石漠化治理效率。

猜你喜欢
华蓥市石漠化生产率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广西南宁市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及动态变化分析
跟踪导练(三)4
典型岩溶区不同水土流失强度区石漠化特征分析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石漠化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以广西为例
关于机床生产率设计的探讨
秋收之后忙抢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