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 惠 , 黄 创
(1. 江苏科技大学 图书馆 ,江苏 镇江212003; 2.华东师范大学 英语系 ,上海200241)
基于WOS[注]美国科睿唯安科技SCI数据库,http://apps.webofknowledge.com/UA_GeneralSearch_input.do?product=UA&search_mode=GeneralSearch&SID=U14GOCZdbivvdCG2WWY&preferencesSaved。平台的ESI[注]美国科睿唯安科技SCI数据库incites 数据库,http://incites.thomsonreuters.com/#/analytics。、Incites[注]美国科睿唯安科技SCI数据库ESI 数据库,http://about.esi.incites.thomsonreuters.com/?refineString=null&SID=U14GOCZdbivvdCG2WWY&timeSpan=null。分析工具在学科评价和学科比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笔者通过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和CNKI平台进行相关文献检索,精选出在学科应用方面的文献60篇,图1显示了研究成果的发展趋势。从图1中的年代分布看,基于Incites、ESI的学科评价研究在我国始于2003年,论文《从科研论文量看世界生命科学的发展的研究》拉开了ESI在我国学科评价中应用研究的序幕[1]。在之后的十多年中,相关研究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成果也逐年增加,包括学科评估、学科竞争力、学科评价、学科影响力、学科服务、学科数据统计分析等。这些文章分别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对ESI在学科建设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宏观层面上涉及对某一区域的高校多学科的评价与分析,如学者殷晶晶、胡永红《基于ESI 数据库的江苏高校学科竞争力分析》的研究[2],彭亮、詹浩等学者《基于ESI数据库的陕西省“211工程”高校学科科研竞争力初探》[3];微观层面上涉及对单一机构的某些学科或某一学科的研究,如周晓鸥、陈惠兰《基于ESI 的学科数据计量分析——以东华大学入围ESI 学科为案例》[4],余同普等学者的《基于ESI 和一级学科评估的高水平基础学科发展研究——以物理学科为例》[5]。上述研究不涉及本文所做的基于两高校之间学科对比的微观层面的研究,而融合了Incites、ESI、WOS平台数据对单一学科的实证及其对策研究也未见报道。
图1 ESI 在学科建设中应用的论文
笔者将本文所提及的两个研究对象分别称作A高校、B高校。B高校为江苏科技大学,作为与B高校的比较对象A高校具有如下特征:A高校材料学科在2013年3月已经进入ESI前1%,在2015年、2016年的12次更新中基本上维持在全球中等和中等偏上的水平,在全国的材料学科中也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已凝练形成了功能与低维材料、光子材料物理与微纳加工、先进复合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材料成形先进技术、高性能材料与表面技术以及冶金工程及应用6大研究方向[注]来源于“小木虫”:“江苏大学材料学科已经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http://muchong.com/html/201303/5633837.html。。同时, A高校与B高校同属于江苏的同一座城市,这种地理上的优势为两校开展科研合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两校在材料学科的研究领域中进行了广泛合作,合作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在所有合作机构中排名第一。 A高校在高水平材料学科创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探索出有效的提升途径。因此,将A高校作为B高校学科发展的目标,可以使B高校少走弯路,将学科提升的切入点建立在比较高的水准上,更好地实现B高校跨越式发展。
在本文中,笔者利用ESI、Incites等分析工具,拟对两校各种文献计量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明确B高校与A高校的差距,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B高校材料学科的提升途径。
ESI阈值是指某一当期某学科进入ESI前1%的最低被引次数,从机构发文被引量与阈值比较可以看出机构在全球的排位或离ESI学科前1%的距离。
截至2016年10月12日,全球共有750个机构的材料科学进入世界前1%,A高校位列第389名,排名百分位0.52,处于全球前1%的中等水平。江苏科技大学(下文简称B高校)材料科学尚未进入ESI,学科潜力值为0.45,排名百分位55。两校材料学科被引频次与ESI阈值比较的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两校论文被引频次与ESI阈值比较
机构发文量是机构科研生产力的表现,是学术成果的量化指标[6]。由于学术论文在各种学科评价系统中都占了相当高的比例,因此学科的发文量也是学科发展水平及其竞争力的重要评估指标。通过对学科发文量的变化趋势研究,可以看出学科发展的速度;通过机构发文量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机构学科生产力之间的差距。
表1、图3显示,A高校材料学科在2006至2016间发文量基本上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年发文量从2006年的19篇增长到2016年的238篇,总量达到1 343篇。自2009年开始,A高校发文量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近4年的发文量是前7年发文量的1.2倍。
同样,B高校材料学科2006至2016间发文量基本上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年发文量从2006年的12篇增长到2016年的74篇,总量达到336篇。从2010年开始,B高校论文量稳中有升。近些年增长速度加快,近3年的发文量是前8年发文量的1.5倍。
通过比较分析可知,A高校2006至2016间的论文增长速度远超过B高校,A高校10年中的论文数量增长了1153%,B高校增长了517%。2006年两校发文量只相差7篇,11年后已绝对相差164篇,相对差为222%。
表1 A、B两校2006—2016年发文、被引情况
图3 A、B两高校2006—2016年发文趋势图
图4 两高校2006—2016年被引量及其趋势
论文被引量体现了论文被同行认可的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者的学术水平、论文的质量以及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同样,大学某一学科论文的被引量可以反映该学科的学术成果在全球的受关注程度,进而反映其在全球学术界的影响力。通过机构间学科论文被引量的比较可以看出各机构在学科学术影响力上的差距,通过与全球基值的比较,可以看出机构与全球平均水平的距离。
如表1、图4 所示,A高校在2006年、2010—2012年和2014年5年内的论文被引量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在2013、2016两年间达到全球平均水平,在2006—2009年4年内被引量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这说明,A高校论文的影响力在11年中的后5年基本达到或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
B高校在2006年论文被引量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在2010—2012年3年内的论文被引量达到全球平均水平,其余7年均在全球平均水平之下,2007—2008年、2013—2014年4年间的被引量与全球平均水平有较大的差距。
通过比较分析可知,B高校论文被引量2006年超过A高校,2008—2009年两高校持平,其余8年B高校论文的被引量均低于A高校,而且在2012—2014年远低于A高校,这说明B高校论文被引量与A高校的差距有增大趋势。
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CNCI)是一个排除了学科领域、出版年与文献类型作用的无偏影响力指标。如果CNCI值等于1,说明该组论文的被引表现与全球平均水平相当;如果CNCI值大于1, 表明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引文影响力展现了该组文献中某一篇文献获得的平均引用次数,其值越高,说明该组论文的总体水平越高。论文被引百分比是一组出版物中至少被引用过一次的论文占总论文数的百分比。上述3个指标都是衡量论文质量的文献计量指标。
由表2可以看出,A高校的CNCI、引文影响力、论文被引百分比三个影响力指标均低于全球基准值,分别低0.11%、4.37%、5.47%。这说明A高校的论文影响力均未达到全球平均水平,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B高校材料学科CNCI值为0.76,与全球平均水平1有0.24的绝对差距,与A高校材料学科的CNCI值相差0.13;引文影响力4.7,比全球基准值低6.04,比A高校低1.67;论文被引百分比低于全球基准值,也低于A高校。这说明B高校材料科学的论文质量在全球平均水平以下,也在A高校之下。
表2 两高校CNCI、引文影响力、论文被引百分比等文献计量指标情况
国际合作论文,是指包含一位或多位国际共同作者的论文。高被引论文,是按领域和出版年统计的引文数排名前 1% 的论文。热点论文,是按领域和时间段统计的引文数排名前 0.1%的论文。
如前文表2所示,A高校材料学科在2006—2016年中,国际合作论文百分比、高被引论文百分比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分别低8.91%、0.45%,热点论文为0%。B高校材料学科2006-2016年产生国际合作论文48篇,A高校产生135篇,比A高校绝对相差87篇,相对差181%;国际合作论文百分比14.29%,比A高校10.05%高4.24%(原因是总论文数比A高校少),比全球基准值18.96%低4.67%;产生高被引论文1篇,高被引论文百分比0.3%,比全球基准值0.97%低0.67%,也比A高校0.52%低0.22%;2006—2016年B高校材料学科未产生热门论文。通常认为,高被引论文是学科发展力的体现,热点论文数是学科创新力的标志。由此可以看出,A高校的学科创新力和学科发展力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要提高材料学科的竞争力,还需要做很大的努力。B高校材料学科的发展性低于A高校,更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创新性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同样需要做更大的努力。
随着科研向纵深发展以及交叉学科的演变分化,单枪匹马封闭式的科研模式正在被广泛合作的开放式的科研模式所取代。通过合作,可以最大化地共享资源,避免人力、财力等重复浪费,能够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学科的发展。重视团队与团队、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拓展合作渠道,取长补短,更好地提升学科水平。下面笔者将从合作机构数量、合作发文和被引排名前3的机构在国内的影响力进行比较。
1. 合作机构数量的对比
如表3所示,B高校材料学国内合作机构比A高校少52个,仅为A高校的一半;合作论文篇数比A高校绝对数少345篇,仅为A高校的42%;合作论文的被引次数与A高校绝对相差2 743次,仅为A高校的33.8%;篇均被引次数比A高校绝对数小1.4,为A高校的79%。这说明B高校材料科学的开放性、合作性均弱于A高校。
表3 A、B大学合作论文比较
2. 合作发文(被引)前三名的机构对比
如图5所示,A高校合作发文量位于前3的机构为:中科院、B大学、清华大学。如图6所示,合作被引量位于前3的机构为中科院、B大学、清华大学。由此看出,A大学最佳的合作单位依次为中科院、B大学、清华大学。如表3所示,B大学材料学科在国内共有合作机构50个,共发文256篇。合作发文最多的单位为A大学,发文54篇,占总合作发文的20%。其次依次为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东南大学。如图8所示,合作发文的被引量第一的也是A大学,共被引417次,占材料学整个被引次数1 579的27%,其次依次为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因此,B大学最佳的合作单位依次为A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从合作单位材料学科在全国的排名情况看,中科院位居第1,清华大学位居第3,上海交通大学位居第4,南京大学位居第20。而从全球排名看,中科院仍位居第1,清华大学位居第9,上海交通大学位居第25,南京大学位居第83。由此可以看出,B大学合作机构的实力低于A大学,也就意味着合作的成果将弱于A大学。
通过对江苏两高校在发文量、被引量、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论文被引百分比等文献计量学指标的对比分析,同时还将部分指标与全球平均水平进行了比较,明确了两高校在材料学科的差距以及与全球平均水平的距离。为了实现A高校材料学科的全球排位赶上或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的目标,以及B高校材料学科跨入全球前1%行列、赶上A高校的目标,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学科水平的文献计量指标及其他影响因素,特提出以下措施。这些措施对其他高校提高材料学科的国际竞争力也能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图5 A大学合作发文前10的机构
图6 A大学合作发文被引量前10的机构
图7 B大学合作发文前10的机构
图8 B大学合作发文影响力前10的机构
人才队伍建设是提高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的根本保障,也是科研实力提升的主体,更是提高论文生产力和影响力的决定因素,人才队伍建设可以从现有的人才培养和高端人才引进两个方面着手:
1. 现有人才的培养
学校要创造条件,鼓励科技人员继续深造,提高学历层次,拓宽视野,紧跟国际前沿。通过合作研究、申请国外访问学者、海外进修、参加重大学术会议等途径,扶持、培养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通过杰出人才的带动作用,达到提高整个学科影响力的效果。
2. 高端人才引进
一方面,应积极吸引国外知名院校的优秀毕业生加入学科队伍,促使学科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引进潜势学科的相关人才、创新团队,将对学科影响力提升产生较强的幅射效果,潜势学科相关学院人才引进的比例可参照相关学院对该学科的贡献度。
学科发文量是体现学科生产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评判学科能否进入ESI的体量指标,只有一定数量的学科论文才能产生一定规模的被引量,因此必须重视量的积累。与论文被引量无法预见、无法控制的特点相比,发文量是机构通过主观努力能够达到的,与被引有本质的区别。因此,机构必须重视发文量,这是自己可以掌控的一种计量指标,也是一种通过提高被引基数来提高被引几率的措施。具体可从投稿策略和政策引导两个层面着手:
1. 投稿策略层面
为了提高材料学科科研人员投稿的命中率,增加ESI论文的数量,可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向材料学科的ESI刊源期刊投稿。ESI论文一定是SCI论文,但SCI论文却不一定是指定学科的ESI论文,只有发表在材料学科的ESI期刊上的论文才算数。因此,必须向这些指定的期刊投稿,才能对材料学科的ESI论文数量作出贡献。
第二,向影响因子相对较低但有一定被引量的期刊投稿。应注意这些刊的收录状态,防止投到已被剔除的期刊。
第三,向材料学科载文量高的期刊投稿。如向材料学科发文量前50的期刊投稿。
第四,向有录用中文论文倾向的期刊投稿。如,向发表大陆学者论文前50的材料学科的期刊投稿,向有录用本机构论文倾向的期刊投稿,向发表本机构学者论文前20的期刊投稿。
2. 学校政策层面
学校需制定具体的ESI发文量的奖励措施,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发文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学校相关部门可将ESI论文的数量作为职称晋升、晋岗的必要条件,且设定门槛值。二,ESI论文的数量作为院系三年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三,应对博、硕士毕业以及优秀论文评审的ESI论文数量提出要求。四,ESI论文数量也应作为校级、市级课题的验收、鉴定,以及各级项目申报的必要条件之一。五,由于ESI学科论文遵循对所有作者贡献均认可的原则,因此不仅要制定第一作者发文的奖励措施,还要鼓励科研人员与海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团队及专家的交流合作,共同发表ESI论文;不仅要对高被引论文和热点论文的作者给予重奖,同时对影响力较高的通讯作者或非第一作者的论文也要给予一定奖励,建立、健全ESI学科建设的激励机制。
学科论文被引量是体现学科影响力的关键指标,也是决定学科能否进入ESI的唯一指标。针对两所高校的论文影响力指标值(CNCI、引文影响力、论文被引百分比)均低于全球平均值,而B高校还远低于A高校的现状,B高校需要集中力量,多管齐下,提高论文的被引量。
1. 提高论文质量,力争在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发表论文
受期刊马太效应的影响,期刊质量越高,受关注程度也越高,影响力越大。换句话说,刊载在高影响力期刊上的论文要比刊载在影响因子低的论文更易受到读者的关注和引用。因此,为了增加论文的影响力,应尽可能争取在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文章,同时根据论文本身的研究水平和方向,向材料学科被引量排在前列的期刊投稿(前200位)。当然论文的研究深度还要达到这些期刊的要求。
2. 撰写高质量的综述论文
笔者对2006—2016年材料学科和工程学科综述性论文和一般性ESI论文篇均被引量的统计分析结果参见表4。由表4可以看出,综述论文篇均被引次数远高于普通论文,是普通论文的8~10倍。这是由于综述性文献在内容上具有高度综合性、概括性,能够反映某一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往往是研究人员首选的阅读文献,其成为引文的概率将大于一般性的论文。因此,要提高论文的影响力,撰写高质量的综述性论文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对策。
表4 综述性论文与普通论文影响力比较
3. 合理自引
坚持科学研究的继承性、持续性,提倡论文合理自引。科研本身具有继承性的特点,在科研活动中,除了继承别人的研究成果外,当然也包括继承自己的研究成果[6]。因此,论文的合理自引是允许的,也是必须的。特别是当研究者的研究领域相对领先或研究方向独特时,自引现象就会时常发生。当然,在重视自引的同时也要杜绝消极的盲目自引。
4. 多途径宣传自己的成果
建立论文发表与宣传成果并重的理念,挖掘宣传自己科研成果的途径。发表ESI论文只是增加了被引可能性,提高了被引概率,发表的文章只有被别人关注并引用了,才是真正对ESI学科作出了贡献,也才能真正实现学术交流的使命。因此,宣传自己的学术成果,让更多的科研人员关注和引用,使自己的学术研究汇入科研的海洋之中,并能够溅起一片小小的浪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要比发“睡美人”式的论文更重要。作者可以通过OA系统、机构知识库、学校网站、各种中英文网站、论坛、微博等平台系统展示自己的论文,也可通过各种朋友圈、社交圈、学者圈交流自己的论文,还可以通过各种学术会议宣讲自己的论文,更可以通过微信、QQ群传播自己的论文,达到提高论文影响力的目的;当然,也可以采取主动出击的方法,主动向引用自己论文的作者或与自己研究方向相近的作者推荐自己的研究论文,或就论文引用的观点进行交流,达到提高学术影响力的效果。
5. 学校政策层面
与前文所述的途径相似,高校在各种考核晋升上不仅要有论文数量的要求,还要有论文质量即影响力的要求,建立以论文创新力、影响力为导向的激励机制。
科研合作关系是开放办学和大学国际化的重要指标,主要目的就是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任务分担、成果共享”。一方面,要继续保持与现有国际机构的合作,特别是与合作发文影响力高的机构合作。对于B大学而言,如图7所示,要继续与南洋理工大学、滑铁卢大学、阿威罗大学等合作。另一方面,还要发展新的国际合作单位,开拓新的合作途径,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鼓励教师参加国际性的学术会议,结识同仁,加强科研合作;定期选派优秀教师出国进行学术访问,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在青年教师职称晋升等评定中,将出国进修作为必要条件,并且对国外进修所产生的研究成果有量化指标的要求;积极参与到国外研究的团队中,通过同学、同事等关系加入到国外的科研团队中,有助于提高科研成果的国际影响力;“借船出海”,加强与全球材料学科知名学者的合作,不管是访问学者还是出国进修,都必须瞄准材料学科的领先机构和领先学者,如,与材料学科排名前50的知名学者开展合作研究,与全球材料学科前200的机构进行合作,引进国际知名专家为特聘教授,每年选拔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师从国外学术大师,这样合作的效果将会比较显著,更容易提高B高校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此外,应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有学者这样认为,可以直观地将留学生的数量和质量作为世界一流大学的评估指标。如果一所大学正式注册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占到该校学生总数的20%以 上,就可以认为这所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留学生教育是“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经之路,通过引进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可以营造国际化的氛围,增加高校多元文化元素,领悟和理解异国文化,增强师生国际交往能力;与此同时,留学生教育还可以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彰显学校的办学优势,促进学术界跨国交流,加快高校人才的海内外流动,充实科研团队实力。因此,高校应重视留学生教育,为双一流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要建立国际化的教学环境,可以通过聘请国外著名大师作为客座教授,选定国外经典教材,增加双语课程的比例,引进国外MOOC教学资源,与国际上著名大学建立师生互访关系、硕博士联合培养机制,营造学校国际化的办学氛围,为科研合作创造条件。
原创性(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为B高校)的高被引论文是体现学科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学科能否产出优秀学科带头人的重要评价指标。针对B高校高被引论文数量低于A高校、更低于全球基准值的现状,B高校须积极培育科研力量,努力提高科研创新力。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引进材料学科的杰出人才和团队。由于杰出人才的研究成果通常都具有前沿性、原创性、新颖性,通常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力。杰出的合作团队本身就是一种扩大研究成果影响力的科研模式,通过合作团队的科研辐射作用,可以带动整个学科的跳跃式发展。
关注现有高被引论文的特点,如广泛的合作性、发文期刊影响因子高、多合作机构、研究领域领先等,寻找并培育新的高被引论文增长点。
重视现有年轻人才的培养。对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一方面要为他们创造成长环境,另一方面要严要求、压担子,鼓励他们瞄准国际研究前沿积极攀登;鼓励报考名校名师,并积极介入导师的相关研究,且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
提高高被引论文的奖励力度。高被引论文不仅对机构整体影响力的提升有积极的带动作用,而且也是机构影响力的主要贡献者。如,B高校材料学科75%的贡献来源于20%的高被引论文(被引次数>10),所以要高度关注高被引论文。同时,要跟踪学科研究热点,重视论文的创新性。这对缩短论文被引周期、产出热点论文都有积极的帮助作用。
学院对某学科的贡献度是该学院所发ESI论文被引总次数与该学科所有ESI论文被引总次数的比值。通过对学院贡献度的研究,可以实现资源和人员的合理配置、科研任务的定量分配与考核、相关学院的统筹规划,以达到协同创新。
应充分证明材料学科与哪些二级学院的学术研究有关以及关系的疏密程度,这样可以有的放矢地制定相关政策,对相关学院进行ESI论文的绩效考核,并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如,每年年底对学院的贡献度进行统计,可以与上一年贡献度进行比较,得出增量,并对增量进行奖励。
应进行任务的定量分配。为了保证材料学科尽早进入全球前1%,学校应将一定的论文量、被引量指标落实到相关学院,制定提升的阶段性指标,院系的贡献度则是各种任务定量分解的依据。比如,今年需要完成100篇材料学科的论文,生化学院对材料学科的贡献度为20%,那么生化学院必须完成20篇ESI论文。即,院系定量任务=任务总量×院系贡献度。
应加强协同创新。ESI学科前1%的运行机制,对具有大学科特色的高校有利。因此,学校可将与材料学科相关的学院作为一个虚拟的大学院考虑,整合学科领域资源与配置,巩固基础研究,鼓励学科交叉、理工互融,帮助相关学院产出一批具有交叉性、跨领域的论文成果,以提升材料学科的整体影响力。
为了提高科研人员的发文量和论文的影响力,同时方便投稿,图书馆需要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外优质的学科资源。资源建设途径如下:征询学科用户的意见,引进用户需要的学科资源,这是学科资源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学科目前ESI的发文期刊以及所引用的参考文献,与图书馆目前的外文期刊馆藏进行比较,查漏补缺;引进优势学科或潜力学科的发文量或影响力排在前列的期刊,提高科研工作者阅读能力和投稿水平;引进本校科研工作者发文量或被引量排在前列的期刊,使资源建设更适合本校需求;引进引领国际学术前沿的综合期刊,把握学科发展动态,更好地适应各种交叉学科的发展,如Science、Nature等;引进学科领域排在前列的出版集团旗下的数据库资源,对于材料科学而言,可以考虑Wiley、Elsevier等出版集团相关的材料专辑。
综上所述,借助于Incites、ESI分析工具,笔者通过对江苏两所高校材料学科的WOS平台的2006—2016年间的数据以及全球基准值进行了多文献计量指标、多角度的对比分析,找到了与全球平均值的差距以及两校之间的差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提升材料学科ESI水平的措施。这些措施既有针对性又有代表性,不仅适用于文中的两所高校,也同样适用于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进军的高校。相信在宏观层面的政策指引下和微观层面的策略指导下,经过科研人员的努力,我国会有更多高校的材料学科跨入ESI前1%的行列或提升在全球的排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