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丽刚
(河南省洛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 洛阳 471002)
奶牛酮病(Ketosis in Dairy Cows)是高产奶牛常发生的一种营养代谢病。又称为奶牛慢热(Slow fever)[1~2]、醋酮血症(acetonemia)和低血糖性酮病等。是奶牛,特别是高产奶牛常发生的代谢病[3]。其特征是乳、尿、血液中的酮体含量增高,主要是(β~羟基丁酸、乙酰乙酸)含量增高,所以称为酮病。目前,奶牛酮病发生于世界各个国家,在临床诊断中,由于误诊、判断不准确、治疗不及时等,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在我国,奶牛业呈上升发展趋势,酮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尤其是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酮病造成的主要临床症状及损失主要是发情延迟、产奶量下降、配种受胎率下降等症状。
按照酮病发生的种类[4~5],常常分为两种类型:亚临床酮病和临床酮病,这两种酮病类型血清中的酮体含量是不同的,见下表(表1)。
表1 临床酮病和亚临床酮病血清中酮体含量[6]。
酮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挥发性脂肪酸代谢障碍、碳水化合物和能量负平衡所引起的疾病。按其发生原因,可以分为原发性酮病和继发性酮病两种类型。这两种酮病所导致的发病牛只不同,高产奶牛多发生原发性酮病,其原因是因为奶牛产后需要大量的耗能,但从饲料中不能获得足够的能量的不平衡和能量代谢紊乱,体内酮体生成增多所引起。原发病的发生于饲养管理、营养和气候有关。继发性酮病通常见于继发于真胃变位、乳房炎、子宫炎、创伤性网胃炎等。某些特殊营养物质如钴、碘、磷缺乏等也可能与酮病的发生有关。
本病多发生于产后2~6周,产前和分娩8周后也可发生,但较少见。各胎龄母牛通常均可发病,常常以2~7胎母牛发病最多,产乳量越高的母牛及产乳量高的高产牛品种发病较多。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冬春发病较多。
酮病主要表现为低血糖和酮血症。奶牛产后泌乳需要大量葡萄糖供能,葡萄糖来源途径主要由丙酸通过糖异生途径转化而来。反刍动物通过消化道直接吸收的单糖(葡萄糖、半乳糖)远不能满足能量代谢的需要。挥发性脂肪酸(VFA)主要包括乙酸、丙酸和丁酸。三者比例为70:20:10。其丙酸为生糖先质,乙酸和丁酸为生酮先质,当三者比例失去平衡或瘤胃内生成丙酸减少,都可以使血糖浓度下降,而导致酮体蓄积。当母牛产乳量过高,饲料营养供给不足,引起体内糖消耗过多、过快,造成糖供给与消耗间的失去平衡,导致血糖浓度下降。生产奶牛泌乳高峰出现在产后4~7周,而食欲高峰出现在产后10~12周,从分娩到泌乳高峰这一时间段奶牛对能量的需要完全不能从饲料获取,超过了从饲料中摄取的能量,引起能量负平衡,导致酮病的发生。产乳越多的牛,越易患酮病。
主要表现精神沉郁,凝视,迅速消瘦,产奶量降低。异嗜,喜欢舔食污物,泥土和污水。病牛呈拱背姿势,表明有轻度腹痛。反刍无力,瘤胃弛缓,有时发生间歇性瘤胃鼓气,精神沉郁。乳汁易形成泡沫,类似初乳状。对外界反应淡漠,目光呆滞,不愿走动。尿呈浅黄色,水样,易形成泡沫。体重逐渐减轻,明显消瘦,被毛粗乱无光,皮下脂肪消失,皮肤弹性减退。发病严重者可直接在排出的乳汁、尿液以及呼出的气体有明显的酮体气味,加热更明显。病牛有的前后冲撞,有的病牛还伴有神经症状。
血糖浓度和酮体浓度发生一系列变化(表2)。
表2 酮病临床病理学变化指标[7~9]
根据本病的发病特点,一般常发生于分娩后2~6周及呼出特气体含有丙酮气味等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测,检测项目一般包括尿液、乳汁、血清中酮体和血糖含量。血清酮体含量在3.44 mmol/L (200 mg/L)以上,即可做出诊断。在生产实践中,常用快速简易定性法检测尿液、血清、血浆、血液和乳汁中有无酮体存在。检查血糖含量(吴-福林法)和血、尿、乳中酮体含量(水杨酸比色法)或酮体定性。也可用人医检测尿酮的酮体试纸进行测定。一般来说,这些测定结果必须结合病史和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才能确诊。亚临床酮病的其血清中的酮体含量在l.72~3.44 mmol/L (100~200 mg/L)之间。
提高血糖含量、饲料中的丙酸、生糖先质是酮病的治疗原则。根据其治疗原则,其治疗方法包括激素疗法、替代疗法和其它疗法。
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对大多数母牛有明显效果,但需要重复注射。
肌肉注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200~600IU,对于体质较好的病牛,效果是确实的,而且方便易行。ACTH兴奋肾上腺皮质[10]。或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酮病效果也很好。
水合氯醛首次剂量牛为30 g,以后用7g,每天2次,连用3-5天,在治疗酮病上也有很好的疗效,水合氯醛可通过瘤胃的发酵作用而提高丙酸的产生。钴和维生素B12也可用于酮病的辅助治疗。
根据酮病发生的病因、种类和发病机理,加强饲养管理,保证充足的能量摄入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对高度集约化饲养的牛群,要严格防止在泌乳结束前牛体过肥,全泌乳期应科学地控制牛的营养供给。产犊前采用中等能量水平的日料比如粉碎的玉米和大麦片等高能饲料。在产前4~5周及产犊和泌乳高峰期能量供给应逐步增加。产犊后日粮中应提供较多的生糖先质,最少的生酮先质。并且随着泌乳量的增加,用于促使产乳的日粮也应逐步增加。浓缩饲料应保持粗料和精料的合理比例。应供给质量优良的干草或青贮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