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琳
(作者单位:福州墨尔本理工职业学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提出,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能够有效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但由于中外合作办学双方主体在文化背景﹑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及质量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导致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面临一定的困难。本文从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教学管理现状入手,分析教学管理队伍﹑制度﹑课程体系﹑师资及评估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讨和研究解决对策。
教学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中外教学管理人员职责分工不明确。教学管理人员应具备熟练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要有对学生和老师服务的态度,以及具备学习新事物的能力。但是,相对于高校对教师综合素质及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对于管理部门人员包括教学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方面却关注较少,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也是如此。大多数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队伍人员素质高低不一,要么是有丰富管理经验但不适应中外合作办学环境的老教师,要么是英语语言基础好但不具备教学或管理学相关知识的年轻人。相比于传统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更需要有新型的管理方法和技巧,但实际情况是他们缺少业务进修学习的机会,与同行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机会相对较少。同时,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包括中方教学管理人员及外方合作学校派遣的教学管理人员,各自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不同,且中外文化和思维方式不同,造成职责分工不明确,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中外合作办学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水平。
教学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中外双方教学管理制度的融合不充分。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普遍仍依照传统高校的教学管理而建,但是中外合作办学涉及到中外合作双方两个办学主体,自然而然会出现两套管理制度,造成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安排与教学实施等方面出现差异,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管理效率。因此,在教学管理方面需要沟通与协调的范围更广﹑内容更多。例如,与澳洲职业院校合作办学,其Diploma课程受澳大利亚技能质量署 (ASQA)的监管,其副学士学位课程受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TEQSA)的监管,而我国职业教育又接受《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不同监管部门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对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教学管理提出要求,但目前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割裂的两套教学管理制度很难同时满足中外双方监管机构的要求,极大程度的影响正常教学管理秩序及管理效率。
课程体系设置及教学计划安排不够合理,中外课程缺乏整体规划。中外合作办学通过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达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的,其中优质课程引入及课程体系设置是人才培养的重点。由于办学层次和生源质量影响以及要同时满足中外双方两个教育体系的不同要求,目前大多数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管理部门设置了一套双方兼顾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但是,没有充分考虑国内外课程的特点,即中方课程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国外课程注重实践性教学,二者缺乏科学的衔接与整体规划,因此,容易使学生在学习中对本专业感到迷茫。同时,为了保证学生语言和专业同时达到学业要求,在教学计划安排方面教学时间的安排不合理,导致学生课业压力大,接受知识的能力和效率降低,从而对中外合作办学培养人才的预期目标达成起到了负面的作用。此外,在与课程相配套的教材引进方面,因采用国外原版教材,一方面全英文教学难度大,另一方面国外教材教学内容多是启发式或发散性,给习惯了国内教材学习方式的学生带来了学习上的困难,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优质师资资源不足,中外师资合作交流欠缺。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师资队伍通常由国内双语教师﹑中方聘用的外籍专家以及国外合作院校选派师资三个部分构成。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的规定,外方选派教师授课课程门数和学时数要占总课程门数和学时数的三分之一,因此从国外合作院校引进的师资需求量大。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引进的国外师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且流动较为频繁,无法准确把握学生的学情;同时,由于在教学语言﹑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成绩评价﹑文化背景方面存在差异,不利于中外教师的协同合作,在教学中容易出现不系统﹑不连贯等情况,从而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使教学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此外,由于国外合作院校选派教师的流动性大,不利于中外教师以团队的形式开展工作,如共同开展教研﹑科研等。即使开展了合作,但受到物理空间限制及时差等因素制约,导致中外教师沟通交流不顺畅,完成任务的周期相对比较长。因此,如何对国际化师资队伍进行有效管理,成为影响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
教学管理评估体系不健全,中外合作双方评估体系未实现有机融合。评估体系作为一种质量管理工具,具有较好的导向﹑激励和审核监督的功能。目前,从宏观层面上看,《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是我国针对中外合作办学方面最权威且最具指导性的政策文件,但对于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标准缺少明确的规定,或是设定的标准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不强,导致地方或高校在执行质量管理或质量监控时缺少必要的依据。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内部而言,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教学管理评估体系,评估主体主要以学生为主,存在评估主体单一,评价方法不能满足不同需要﹑评估结果反馈不及时等问题,影响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建立一套有效而又切实可行的评估体系,对于提升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整体办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重视教学管理人员的培养和选拔,组建优质的教学管理团队。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有别于普通高校,由于文化背景﹑语言等存在差异,造成组建教学管理团队时存在困难。为了组建一支优质的教学管理团队,首先,要制定严格的教学管理人员选用标准,教学管理人员除了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管理知识和相关管理经验,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服务意识,从而能够快速的领会中外合作办学实质与精神,高效﹑严谨地服务于师生。其次,要定期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通过培训可以为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开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让教学管理人员走出去,再学回来,便于同行之间分享和借鉴成功的管理经验,将先进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用于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教学管理领域。此外,要打破中外双方各自管理的局面,明确中外双方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与分工,通过管理职能整合,优化人员配置,从而保证教学管理秩序的健康﹑有序﹑高效运行,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向着更高水平发展。
完善中外融合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是高校各项教学管理活动的依据范本,是教学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需遵循的指导性文件,为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起到重要作用。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要充分考虑中外合作办学双方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共性以及特殊性,使得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教学管理与国内外相关监管机构的要求有机接轨,建立健全合作双方共同认可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还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体现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的多样性﹑特殊性﹑有效性及灵活性,在注重教学管理改革的同时,有助于增强教学管理自主性,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逐步形成中外统筹协调﹑师生自主发展﹑与时俱进﹑创新多样的教学管理模式,从而提高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教学管理的效率。
系统构建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课程体系一般包括英语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国内专业课程以及引进的国外优质专业课程四大模块。只有将四大模块的课程进行系统地整合,充分考虑中外课程的优势与特色,将其融为一体,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才能真正的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形成有力支撑。首先要合理设置课程比例,在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中四个“三分之一”规定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合理设定英语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国内专业课程以及引进的国外优质专业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其次是合理安排课程教学计划,重视国内外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在充分了解双方课程体系及内容的基础上,按照专业教学与课程逻辑,确定课程安排的先后顺序,使其满足专业教学的系统性。此外,应合理选用国外原版教材,针对专业教学需要,结合国内外课程的优势与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地调整,在注重课程内容先进性和国际化的基础上,共同开发适合我国国情和当地产业特点的专业课程教材。
加强中外双方师资管理,构建融合发展的国际化师资队伍。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就在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为我所用,而国外合作院校优秀教师的引进是有效引进并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一环。因此,中外合作办学高校首先应严格准入机制,争取权力在国外合作院校选派外籍教师的初期,就参与到整个选择过程中,选择真正适合的优秀教师到校任教。其次要加强中外教师的培训,针对中方教师要通过“走出去”的方式,选派优秀的年轻教师到国外合作院校进行学习交流,充分了解国外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理念与方法等;针对合作院校选派教师要进行入职培训,帮助外教更好地了解我国国情﹑学校的校园文化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等,从而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改进教学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在建立稳定的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同时,要建立中外教师的沟通机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充分交流,互学互鉴,出台激励政策,鼓励中外教师合作开展教研和科研,达到真正的融合。
建立健全中外合作办学双方认可的教学管理评估体系。中外合作办学是一种新型的办学形式,监督其办学质量的主体包括国内教育主管部门﹑合作院校所在国教育主管部门﹑合作办学机构的教学管理部门﹑外方合作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学生﹑教师﹑家长﹑用人单位等。因此,中外合作办学作高校作为教育国际化的一种实践,应从实际出发,充分理解和把握中外合作办学双方在教学评估体系方面的共性和特性,建立一套符合教育规律和社会发展的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评估体系,规范教学管理各个质量环节。同时,要打破传统的采用数据繁琐的教学评估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方式,建立由教育部门﹑学校﹑学生﹑同行﹑社会和用人单位等多方参与的多元化评估模式,把握评估的节点和频率,做到及时反馈评估结果,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真正促进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