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丽新襄阳水利发展顶层设计

2019-01-16 08:29邹朝望
中国水利 2019年5期
关键词:汉江襄阳水资源

邹朝望

(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430064,武汉)

湖北省襄阳市雄踞汉江中游,自然资源禀赋和人文底蕴深厚,随着《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汉江经济带的建设将给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带来发展契机。抓住这个机遇,必须要做好顶层设计。在分析襄阳区位优势、发展潜力的基础上,提出应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治水方针,以汉江生态长廊建设为主线,做好顶层设计,促进“山水相依、生态一流”的生态宜居滨江城市建设,实现“山清水秀、岗绿洲丽、城美人富”的美好愿景,为襄阳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一、强基固本,夯实生态美丽新襄阳建设基础

经过近几十年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系改革,襄阳市已基本建成防洪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体系,初步构建了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水管理制度体系,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福祉提高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同时,为生态美丽新襄阳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基本建成防洪减灾体系,防洪能力大幅度提升

襄阳市已建成以汉江干流及其重要支流为主的江河堤防634 km(其中汉江堤防246.7 km);建成以防洪为主要功能的水库7座,防洪库容1.66亿m3。针对城市排涝,襄阳市开展了襄水河、七里河、仇家沟等城市排涝渠道的综合整治,在中心城区建设排涝泵站27座,大幅度提升了排涝能力。现代化的防洪信息化、应急体系基本建成。经多年的治理和建设,现在市区防洪标准基本达到100年一遇,县(市)城区和重点城镇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山洪灾害预防工作取得长足进步。襄阳市基本建成以堤防、水库、分蓄洪区组成的防洪体系。

2.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体系,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的用水需求

襄阳市已建成1 210座水库,其中大型水库14座,中型水库60座,总库容 48.7亿m3,兴利库容 26.4亿m3,径流控制率达到43.0%,远高于全国17.2%的平均水平。建有塘坝4.36万处,泵站3 228座,地下水取水井38.7万眼,灌排渠系 3.7万km,发展有效灌溉面积27万hm2。全市各类水利设施(蓄水、引水、提水)的综合供水能力达45亿m3。2017年全市用水量32.27亿m3,占当地多年平均水资源量的49%。各类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初步构建了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以汉江、唐白河流域及城市水系为重点,襄阳市有序推进水环境治理与保护工作,使唐白河、蛮河水质明显改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现共建有污水处理厂9座,处理能力为61万t/d,年污水处理量2亿t,城区废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85%。通过退耕还林、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建设、封山育林、封禁治理等多种途径,开展水土流失治理、生态修复和涉水绿化工作,使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十二五”期间,全市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达到630 km2。

4.初步构建了水管理制度体系,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严格实行河长制湖长制,实行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将“三条红线”指标分解到各县(市、区),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水管理监测能力不断加强,初步建成水文水资源监测站网和用水计量监测系统,现建有降雨站142处、水位站34处、水文站14处和水质站39处,对辖区内年用水30万m3以上企业全部安装了取水监控设备。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开发了市防汛抗旱指挥调度系统、防汛抗旱多媒体动态沙盘系统、防洪重点工程视频监控系统、防汛视频监控系统。加强了水利队伍,特别是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人才结构趋于合理,水行政管理能力明显提升。

二、抢抓机遇,吹响生态美丽新襄阳建设号角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已成为国家重大战略,修复长江生态环境被放在长江经济带发展压倒性位置。根据《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将长江经济带战略定位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把包括襄阳市在内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定位为:中国经济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为落实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及相关规划,湖北省发展战略定位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祖国立交桥”,长江中游核心增长极,内陆开放合作新高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日前,国务院批复《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提出河南、湖北、陕西要围绕改善提升汉江流域生态环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围绕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打造美丽、畅通、创新、幸福、开放、活力的生态经济带。规划在明确城镇化空间中提出:“依托汉江水道,发挥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襄阳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协同利用岸线资源,加快滨水生态宜居城镇建设,有序发展临港产业,推动经济溯江而上梯度发展,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线。”“支持襄阳巩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加快打造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襄阳市水利发展取得的成就基本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水利现代化建设积累了较好的发展基础和丰富的治水经验。但与生态文明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及“四个襄阳”的战略定位和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随着国家一系列相关战略部署和政策的落实,以及自身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襄阳市面临重要的战略机遇,总体上具备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深入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做好顶层设计并科学有序、持之以恒地推进,生态美丽新襄阳建设前景光明。

三、顶层设计,绘制生态美丽新襄阳建设蓝图

1.大力加强优化格局提升功能的水系均衡管控

以人水和谐为目标,把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力作为区域发展的刚性约束,坚持“空间均衡”的基本原则,针对襄阳市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水环境退化、水生态受损,水资源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等问题,在大力节约用水、严格控污治污以适应水资源承载力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襄阳市水系发育、山水相依的优良禀赋,从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高度出发,从优化水系格局、提升水系功能两方面入手,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河库适宜生态用水保障率,维系水系完整性,增强水体流动性,提高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提高城市内涝防治与雨洪资源利用能力,改善水生态修复与水环境改善的水力条件,强化水量—水质—水生态一体化的生态水网实时调度,实现水系功能提升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

2.深入推进效率引领农业为主的节水型社会建设

一方面积极实施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积极推动节水型灌溉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以高效节水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主线,持续优化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坚持“一县一品”思路,巩固和发展 “三大特色示范区”“五大优势产业带”“十大特色产品”,支持各地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按照水资源承载力,合理确定水稻种植面积。另一方面完善工业节水指标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工业节水标准,落实国家关于工业节水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产业政策。通过实施产业规划,采取政策措施,压缩印染、纺织、炼钢、造纸、机械加工等高耗水行业,全面推动工业企业节水工作。同时,利用襄阳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物流等第三产业。在宾馆、码头等公用设施和居民生活用水各环节积极推广节水技术设备。

3.持续优化“一核三片”统筹兼顾的水资源配置

结合襄阳市建设 “两个中心、四个襄阳”的总体要求和襄阳市产业结构特点,合理配置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水资源。形成以本地水资源为主,外引水和非常规水源为有效补充的供水水源格局,初步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体系。围绕“一体两翼、五轴放射”城市空间布局,科学统筹蓄水与引提水、新鲜水与再生水,优化水资源调配,大力推进城区供水管网连通工程建设,区外备用的互补互济多水源联合供水格局,提高区域水资源调配和应急备用能力,开展冢子湾、唐沟水库、东郊水库、鲤鱼桥水库、石门集水库、潭口二库、金盘洞水库等应急水源地建设,确保襄阳市供水安全。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在主城周边农村地区,通过延伸供水管网,扩大供水范围,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在人口相对集中、有水源条件的地区,通过联村并网,推进规模化集中供水,进一步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和供水保证程度。

4.着力强化“三片分治”综合管控的水环境保护与改善

根据国家水污染治理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结合襄阳实际,在源头控制的基础上,以入河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为手段,减点源、控面源、清内源,突出流域综合治理,强化水源地保护,增强实效性、注重长效性,构建健康良性的水环境体系,逐步实现襄阳市水环境功能提升与改造。以中心城区、各县市城区及蛮河、南河、唐白河、沙河、大明渠等重点流域水污染专项治理为重点,划定河库纳污限排红线,严格限制污染排放,加强工业、城镇生活废污水收集与处理,突出污染水体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和劣Ⅴ类水体,加强刘桥水库、三道河水库、北郊水库等饮用水水源地治理和保护。 以全市水污染控制与综合治理为重点,推进河库水网连通,促进再生水循环利用,加强农村水环境整治,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水环境状况持续改善。

5.逐步推进“一廊十河”水量保障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蕴文涵景”的基本思路,在“一廊十河”10个流域实施以生态用水量保障为主的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着力提高河道生态用水保障率,大力加强水源涵养林、清洁型小流域和生态灌区建设,有序推进河库生态化治理;创新汉江干流洲滩湿地修复、利用的理念与技术,以国际化眼光、现代化标准,采取综合措施,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影响力的汉江(襄阳段)生态长廊,使其兼具防洪保安、水源涵养、水质净化、生态修复、人居环境改善等综合功能,成为襄阳市的新亮点和新名片,既提高襄阳市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水平,也为汉江流域生态修复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6.协调推进系统完整创新引领的制度建设

针对襄阳市河道管理和工程管理存在薄弱环节、水生态补偿机制基本处于空白等问题,全面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围绕实现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主线,强化水资源管理、河库管理、水工程管理,坚持政府主导,积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着力推进重要领域的改革攻坚,创新构建生态文明管理制度。对水域、滩涂、岸线等水生态空间统一进行确权登记。明确水域、岸线等水生态空间的边界及功能区划,依法划定管理范围;严格用水总量与用水效率控制,在市县级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分解到“三生”(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地表水地下水供水、汉江及其主要河流供水。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加强河库管理。开展水域岸线登记制度,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河库保护管理体系。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逐步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 ■

猜你喜欢
汉江襄阳水资源
渔舟唱晚
水资源(部级优课)
汉江春晓
襄阳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展评活动圆满结束
汉江,为你梳妆
2019年河南省水资源公报(摘录)
水文水资源管理
神秘的包裹
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
谱写时代新篇——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