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颖
(四川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
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随着教育改革深入,国内高校之间竞争更加明显,为获取竞争优势,纷纷加强教学管理建设,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比如规范化管理、更新教学方法等。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也应注意到,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阻碍了整体进程。究其原因,与价值取向有着紧密联系,尤其是在经济体制转变、世界大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必须保证价值取向正确,才能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并非偶然选择,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是马克思主义和我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是一套逻辑严谨、较为科学的无产阶级思想体系,内容非常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各个领域,从提出之时就广受关注。它是无产阶级为争取解放而研究自然、社会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即将步入社会,必须端正政治立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是关系到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大事,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
价值取向决定、支配着主体的价值选择,受社会转型、西方思想文化涌入、互联网迅速发展等因素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更加多元化,其次个体化趋势愈发明显,尊重个人自由和个人选择,可一旦过于追求个人价值,忽视社会责任和整体均衡,就很容易误入歧途。因此,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特点,充分考虑其个人需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其融入到日常教学管理中。
如何处理学术和行政的关系,一直是高校教育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行政权力强调的是制度化的权力,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国内大学都是行政权力模式,基本上是国家行政职能在高校的延伸和体现,学术研究、教学管理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行政权力制定的价值标准。学术权力则强调以学术价值为主,即大学的本质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应当尊重学术自由,回归学术本位。但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大多数高校都存在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之间的冲突,对教学管理造成干扰,官本位观念还会制约教学管理的主体,以至于管理中心偏移,不利于学术教育发展。
就教学管理而言,应当以学术研究为核心,行政管理为辅助手段。部分大学为体现学术的权威性,成立了学术专家委员会,负责学科建设、教学目标、教材编纂、院系评估等工作,大大保障了学术自由,教学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从整个大趋势来看,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以往强调行政权力,当下各方面都有所变化。比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不同以往,创新型、实用型人才需求量极大。这就要求高校在教学管理中突出学术本位的核心地位,采取人性化管理模式,重视学生个体发展。
柔性管理、人性化管理都要求树立服务意识,命令式的管理显然不适应当前教育环境。高校教学管理一般都设有相应的机构部门,各司其职,职责明确,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最终作用于师生,为吸引师生主动参与,应强化服务意识。否则,师生配合度不够,完不成预期目标,之前的很多努力就会浪费掉。为体现服务这一价值取向,很多高校开始重新认识师生地位及其扮演的角色,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鼓励师生参与具体教学管理事宜,令他们有参与感,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后续工作中。
所以,首先要明确服务对象,结合院系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可行的制度策略,提供优质服务,促进院系更好地发展。其次服务于师生,比如提高教师待遇,耐心解答新生的问题。其次,管理人员应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拓展知识结构,掌握更多能力,比如操作计算机、撰写软文,如此才能提升服务质量。另外,还要把握好服务尺度。教学管理服务并非以一种谦卑的姿态去迎合学生需要,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依赖性较强,管理者应经常锻炼其自主自理能力,切忌事无巨细。
当代大学生在追求个人事业、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还要肩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树立崇高的理想,为国家发展、为社会进步贡献一份力量。国内高校生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其次,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宣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朝着中国梦共同努力。同时,还要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才能把所学知识吸收内化,变成自己的价值观。开展实践活动时,还要保证内容形式统一,讲究实效性、有针对性,避免形式主义和盲目。
大学阶段非常关键,对大学生的教育工作,不仅关乎学生个人,还关系到祖国未来。所以,高校教学管理活动需保持谨慎态度,从价值取向入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基础,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和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