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艾略特《序曲》的两个译本分析与鉴赏

2019-01-16 07:44蒋中瑶
山西青年 2019年5期
关键词:序曲艾略特原诗

蒋中瑶

(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

一、引言

T.S.艾略特(1888-1965)是英国著名的现代派诗人、文学评论家和戏剧家,曾于1948年凭借《四个四重奏》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艾略特的诗歌深刻揭露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社会物欲横流,而人们的精神世界却一片荒芜与混乱的社会现实。在他的诗中,处处可见对人性的拷问与探索。

《序曲》是艾略特的早期作品之一,一共分为四个部分,依时间次序排列,分别是黄昏-黎明和黎明-黄昏,构成了一个时间上的完整循环。整首诗描述了一个杂乱晦暗的世界,表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内心的空虚与迷惘。这首诗以其简练精准的艺术风格和发人深省的思想内涵吸引了广大读者的注意,也受到了众多译者的青睐。本文将选取《序曲》的第一部分,分析并比较查良铮先生和裘小龙先生的译本,探讨两个译本在选词用字、意象构建及意蕴呈现等方面的优劣,以期从中获得诗歌翻译上的启发。

二、原文分析与鉴赏

艾略特Preludes I 原文如下:

The winter evening settles down/With smell of steaks in passageways./Six o’clock./The burnt-out ends of smoky days./And now a gusty shower wraps/The grimy scraps/Of withered leaves about your feet/And newspapers from vacant lots;/The showers beat/On broken blinds and chimney-pots,/And at the corner of the street/A lonely cab-horse steams and stamps./And then the lighting of the lamps.

诗人从旁观者的角度,细致地刻画了冬日街头混乱肮脏的景象,通过意象的排列组合与句式的巧妙安排,渲染了压抑衰败的氛围,也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根据英国学者M.H.Short(2011)的分析,《序曲》第一部分一共有十三行,每行诗长短不同,但富有韵律,由非押韵诗行,交替押韵和双韵体组成,读来朗朗上口。从整体上看,句子分布与排列并不十分规则,这就打破了传统诗歌的形式限制,显得更加自由灵活,也更容易表达出诗人的所思所想。这一部分没有使用复杂的句式结构,而是通过简洁凝练的风格来传达诗人艾略特的创作理念:并非为诗而诗,取景抒情皆出自日常生活。在意象选择上,诗人通过使用肮脏的碎片、枯萎的落叶、破碎的百叶窗还有凛冽的寒风这样极具萧条意味的意象描绘了一个破败凌乱的世界。此外,诗人对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别具一格。前面几行渲染的是凄风苦雨、阴冷绝望的氛围,然而最后一句笔锋一转,写道:“And then the lighting of the lamps”,与之前的黑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译本分析与鉴赏

艾略特作品《序曲》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而以下两个译本也各有千秋。

查译:

冬天的黄昏沉落下来,/带着甬道中煎牛排的气味。/六点钟。/呵,冒烟的日子省下的烟尾。/而现在,凄风夹着阵雨,/裹着泥污的/枯叶一片片吹送到你脚边,/并把空地上的报纸席卷。/雨总拍打着/破损的百叶窗和烟囱管,/而在街道的拐角,孤单地/一辆驾车的马在喷沫和踢蹄,/接着是盏盏灯光亮起。

裘译:

冬日的傍晚来临,/走廊里一股炸牛排的味儿。/六点钟。/烟蒙蒙的白天燃尽的烟蒂。/此刻,一阵狂风暴雨/把一摊摊肮脏的枯叶/和从空地吹来的旧报纸/卷到了你的脚边。/阵雨猛鞭着/烟囱管帽子和破百叶窗。/在街的那一个拐角上/一匹孤独的出租马车的马/冒汗、踢蹬。/接着一下子亮了灯。

在遣词用字上,两位译者的译作各有其独到之处。如第一句的settles down,裘译为“来临”,而查译为“沉落”,就整首诗的情感基调以及诗人渲染的氛围而言,“沉落”一词使人联想起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分,更符合语境,也更能表达出一种沉重压抑的情感。而在翻译“The burnt-out ends of smoky days”这一句时,查译把原诗的smoky days直译为“冒烟的日子”,笔者以为略有不妥。此处的“冒烟”是指炊烟,工厂的烟囱还是炎热的天气呢?这会给读者造成一定的困扰。而裘译则将其意译为“烟蒙蒙的白天”,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描绘的是一个晦暗寒冷的冬日黄昏,“烟蒙蒙的白天”恰好勾勒出了一幅阴云密布的景象,也能映衬出诗人内心的郁结情绪,因此裘译在此处略胜一筹。

在意象的构建上,两位译者的译法则存在较大的差异。意象是诗人的感官接触事物,经过加工创造,从生活真实升华到艺术真实的形象。它是诗歌表达情意的重要手段,是诗人通过语言对感官对象的再现。(刘晓燕,2010)在诗歌创作中,艾略特强调“一种不同于现实的“想象的秩序”和“想象的逻辑”,“他并不刻意追求意象的选择和意境的营造,只是让意象随机出现”。影响意象的关键因素便是他“处于敏感状态时的记忆”(钱治国,2018)。因此艾略特诗中的意象总是纷呈迭出,一个个看似毫无关联的意象组成了一幅幅紧密联系的图画,细致刻画了现实世界的图景,深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在《序曲》的第一部分中,诗人通过使用听觉、视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描写,使得原诗意象丰富,情感饱满。而两位译者对诗人情感及意图的理解不同则造成了意象构建的差异。如“And now a gusty shower wraps”,查译为“而现在,凄风夹着阵雨”,而裘译为“此刻,一阵狂风暴雨”。

查译以一个“凄”字凸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而裘译之“狂”“暴”二字则译得过了一些,不太符合原诗压抑悲凉的情感基调。虽说译者不一定非得一字一句地直译,但其发挥创造力的前提应是充分理解原文的思想情感,准确把握原文的风格形式。在此基础上,适当地运用创造力,灵活地进行翻译,才是可取的。

在意蕴的呈现上,两位译者都较好地还原了原诗的意蕴,勾勒出了一幅愁云惨雾,悲凉压抑的图景。通过描写杂乱晦暗的街道,诗人想要表达的是现代社会的冷漠和空虚,以及人们深深的孤寂之感。对比两个译本,查译更加生动地体现了原诗的意蕴。如“冬天的黄昏沉落下来”,“凄风夹着阵雨”,“破损的百叶窗和烟囱管“,“一辆驾车的马在喷沫和踢蹄”等等。相比之下,裘译在一些诗行的处理上则显得比较拖沓和累赘,没有体现出作者简洁凝练的风格,如“在街的那一个拐角上”,“一匹孤独的出租马车的马”,读来似有臃肿之感,或多或少地破坏了原文的美感。

通过以上分析,这两种译本虽各有特色,但查译更加准确地理解了诗人的意图,更加精妙地再现了原诗的风格,更加生动地体现了原诗的意蕴。而裘译虽也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整体而言稍显逊色。在艾略特诗歌的翻译中,译者除了要充分把握原文的语法结构、词汇含义,还要深刻理解诗中的意象。而对于意象的翻译,译者则应该从整体着眼,在正确理解诗人思想情感及诗歌风格的基础上,灵活地进行翻译。诗歌在翻译的过程中难免会失去一些韵味,而译者要做的,就是尽量忠实于原文,发挥译入语的优势,使诗歌的美感得到最大化的呈现。

猜你喜欢
序曲艾略特原诗
章鱼心
走进课本里的春天
“爱到永远”
———摄影大师艾略特·厄维特拍的一组情侣照片
峨眉山月歌
性感序曲
春之序曲:创新聚力谱新章
春节序曲
改诗为文三步走
艾略特的蜜月
剖析艾略特《米德尔马契》中的悲剧性特征